企業管理新思潮

2020-03-02     企業管理雜誌

文/陳勁 李佳雪


導讀:在基本假定人是「全人」的前提下,促使中國管理學向整合管理的範式轉變,實現科技與哲學的整合、東西方文化的整合、規範管理與創新管理的整合、經濟利益與社會價值的整合。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再一次顛覆了人們對企業管理的認知,許多企業紛紛採取措施進行數字化轉型,企業間的連接方式、企業與用戶的關係等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時代的變化呼喚管理學的進一步發展。


近幾年來,企業管理研究思潮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新戰略管理


戰略管理因其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綜合性而成為企業管理學最核心的研究領域。


最初,學者將戰略管理的影響因素放在企業外部,波特的競爭論以五力模型及三大戰略為要素,認為產業結構會影響企業戰略選擇;安索夫的環境論則認為企業戰略是對抗外部環境衝擊的有效管理手段。


後來,資源基礎觀開始關注企業內部,認為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會決定企業的戰略選擇,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至此,戰略管理的研究還處於靜態研究的階段。而後,基於核心能力理論的發展則開始用動態的視角關注企業的管理問題,認為企業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綜合調配使用資源的能力對企業獲取長期的競爭優勢至關重要。


伴隨著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產業革命,數字化技術也顛覆了傳統的生產、運營及銷售模式。儘管傳統的戰略管理觀點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企業管理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在新管理模式下探索新戰略管理。


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知識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企業變成新的知識綜合體,因而新戰略管理應該關注知識及創新的重要性。


動態能力理論要求企業具備根據外界環境適時做出調整的能力,因此如何獲取這種能力是企業必須探索的問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創新是動態能力的根本來源。


企業的規模不再是決定企業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持續的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區塊鏈和數字化轉型


數據驅動的創新已經成為企業主要的創新發展方式。


一方面,大部分企業在進行新產品開發時,會採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市場需求;


另一方面,數字科技也改變了現有的產業形態,催生了用戶經濟,使得獲取經濟利潤不再是企業的唯一目標。


實時關注用戶的需求,為用戶打造更佳體驗,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才有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數字化改變了企業的創新生態,使企業與用戶之間發生了角色的轉變,用戶被動接受企業產品與服務的傳統關係已經解體,取而代之的是用戶和企業都是產品創意的貢獻者和獲取者。


開放式創新和用戶創新的範式為數字化時代的企業管理提供了可借鑑的思路,如維基創新的思想、社區創新的理念大大提高了創新的效率。


區塊鏈技術則以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的特點,重塑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新型信用體系為開放式創新和社區創新提供了更多保障,將進一步助力企業的創新發展。


企業管理研究必須關注技術環境的變化,區塊鏈與數字化技術等顛覆性創新對企業的組織形式、生產方式、運行方式及銷售方式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企業管理研究的發展必須服務於企業的管理實踐,區塊鏈和數字化轉型下的中國企業發展戰略是當代企業管理研究應該關注的重點。


治理現代化


在國家層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體到企業微觀層面,隨著中國企業的不斷做大做強,強化新型企業治理的時代也將到來,這對企業管理研究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今的企業發展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一是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大,單純將盈利至上奉為圭臬而不關注自身在整個社會中應發揮的作用,勢必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數字化技術帶來了產業的深度變革,企業間的關係正向共贏共生的方向發展。


不同於產業經濟時代你死我亡的商業競爭,在數字化時代企業要關注的應該是如何與其他企業取長補短,互利互惠,共生共贏。為了應對上述變革,必須探索現代化的企業治理模式。構建企業治理現代化,應著力打造一個共益的企業生態,這種企業生態兼顧市場利潤和公共價值,為所有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創造更多的共贏價值,實現價值創造與共享的良性循環。


企業管理研究應脫離傳統的以經濟利益創造為導向,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重新定義企業的發展目標,分別定義企業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價值,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企業的戰略與行為,關注共益企業生態下企業治理的新局面。



組織協同平台戰略


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了平台經濟的迅速發展,平台商業模式之所以如此風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從供給端的角度講,平台商業模式打破了企業邊界,重新定義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為企業之間的協作共贏提供了機會,基於平台形成多邊市場,有利於不同企業獲益。


二是從需求端的角度講,平台商業模式的網絡效應加強了用戶價值的增長潛力,伴隨著平台上用戶數量的增加,原有用戶所享受到的服務也隨之增加。


三是從供給端與需求端互動的角度來講,平台商業模式為打破企業和用戶邊界提供了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下,企業與用戶之間可以實現自主自由的交流,從而達到相互促進,循環加強的效果。


四是從產業生態的角度來講,企業內部平台、供應鏈平台與產業平台可以實現相互融合,建立企業、上下游企業、用戶及研發機構等之間的網際網路,從而更好地實現從產業鏈、資金鍊及創新鏈到價值鏈之間的轉變。


企業管理研究要體現出企業發展實踐的需要。在新的產業生態下,企業管理研究應改變傳統的機械觀,建立企業的生命觀,幫助企業分析如何實現企業內部、供應鏈以及產業層面的協同平台戰略。


量子管理


企業管理研究經常可以從其他科學領域得到啟示,如漢南和弗里曼等人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了組織生態學理論。企業管理研究是與時俱進的,研究者應該時刻保持變化的思維,從社會實踐和其他學科的發展中汲取精華,用以指導研究。


近年來,網際網路及數字化技術改變了企業的生存模式,如何轉變思維來適應企業不斷創新發展的需要?


物理學研究中的量子理論為管理學研究及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在量子理論出現之前,物理學的研究認為世界萬物相互獨立,物體的運動遵循各自的法則。與此類似,管理研究者認為組織就是一個龐大的機器,人就是機器上的齒輪,管理就是通過控制提高機器的運轉效率。


隨著物理科學的發展,研究者發現原子並非不可分離,原子之間並非獨立,而是相互聯繫,形成一個整體。根據量子物理學的相關理論,丹娜·左哈爾提出了量子管理學,改變了管理學研究中對人的基本假設,充分重視了個人的創造力。


量子管理研究時代,要開發人類的多元智力模型,人的智力不僅包括智商和情商,更為重要的是靈商。靈商是人類的變革型智力,具有高靈商的人會具有更高的創造力,多元智力為科技發展及企業創新賦予了人性和生命力。


量子管理視角下,企業不再是單獨存在的單元,不同的企業相互聯繫,必須關注企業間的整體性。除此之外,著眼於企業內部,應該建立更為靈活的組織方式,以激發員工個人的創造力。量子管理學的思想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也得到了應用。


例如,海爾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最大化地刪減了中間管理層,將每個人視作創客,充分體現了量子管理學在企業創新實踐中的應用。


企業管理不能僅僅依賴領導者,每一位員工都是企業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個體的能動性,實現高度協同交互,促進企業的發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再次證實了量子管理學在管理研究中的發展潛力。


第四代管理


企業管理研究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不斷疊代與演變。


第一代管理學以經濟人為基本假設;


第二代管理學以社會人為基本假設;


第三代管理學再次更改對人的假設,認為人是知識人,即人是有創造性的,知識是企業持續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而創新才是企業持續成長的動力源泉。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重新定義了企業的邊界。現在我們再次審視當今中國企業管理學研究存在的問題,發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管理學的研究逐漸以複雜的模型、公式、方法等為主體,而忽視了對現實案例的總結與提煉。


二是數十年來,企業管理的理論研究沒有實現大的突破,沒有做出相應的理論貢獻。


三是新一輪產業革命改變了企業內各要素、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關係和思維方式,這必將凸顯傳統企業管理理論的局限性,呼喚新的企業管理範式。


四是我國的企業管理研究中,過分追求對西方理論的借鑑,而忽視了中華傳統智慧。


中國具有與西方不同的制度與文化環境,對西方的管理理論不能採用簡單的「拿來主義」,要實現東西方智慧的融合,探索符合中國企業發展的管理理論。


因此,企業管理領域的學者要探索數字化時代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第四代管理學。首先是更改基本假設,儘管第三代管理學已經很逼近數字化時代對企業管理理論的要求,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僅僅將人視為知識人,雖然強調了人類思維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但缺乏全局觀和整合性思想。


因此,在第四代管理中,基本假定人是「全人」。然後,促使中國管理學向整合管理的範式轉變,實現科技與哲學的整合、東西方文化的整合、規範管理與創新管理的整合、經濟利益與社會價值的整合。最後,以融合的思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企業發展以及增進社會福祉。


作者單位 |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原文發表於《企業管理》雜誌 2020年第2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Pyrp3AB3uTiws8KK1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