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本文部分文字內容由施展/北方機械製造生產聯合體授權發表
1164型飛彈巡洋艦透視圖
1980年6月9日,1164型飛彈巡洋艦的4號艦列編蘇聯海軍艦艇名錄,隨後於1984年8月29日在尼古拉耶夫的61個公社社員造船廠動工(建造編號№2011)。這艘艦起初被命名為「共青團員」號,這一艦名繼承自1979年9月27日退役的68К型訓練巡洋艦「共青團員」號(原名「契卡洛夫」號,1958年10月29日改為現名)。在1164型的2號艦於1985年3月23日改名為「烏斯季諾夫元帥」號後,「共青團員」號也在同日更名為「洛波夫海軍元帥」號。
「洛波夫海軍元帥」號下水後,繼續在船廠進行後續的舾裝工作
1990年8月11日,「洛波夫海軍元帥」號飛彈巡洋艦下水,之後繼續在船廠進行後續的舾裝工作,計劃在完工後配屬北方艦隊在當年新組建的飛彈艦第43總隊。與已建成服役的前三艘同型艦不同的是,較晚開工的「洛波夫海軍元帥」號有機會接受更多的改進,並作為試驗平台測試準備配備在後繼艦上的新型武器系統。艦上新裝備了「黃蜂-М」自衛防空飛彈系統的最新改型「黃蜂-МА-2」和頓河畔羅斯托夫的「儀表」工廠研製的МП-503「頌歌-М」型綜合電子戰系統;艦載雷達的配置則與3號艦「紅色烏克蘭」號相同,安裝有МР-800「旗幟」型遠程對空搜索雷達和「軍艦鳥-МА」型對空/海搜索雷達。
作為一款經典的蘇/俄海基防空武器,「黃蜂-М」型防空飛彈系統自1971年與其陸基原型「黃蜂」系統一同投入使用以來,共經歷了兩次較大的升級改進。1975年,隸屬於黑海艦隊反潛艦第400大隊的1124型小型反潛艦首艦МПК-147號進入船廠接受改裝,將原裝的「黃蜂-М」系統換為「黃蜂-МА」型。「黃蜂-МА」型防空飛彈系統的最大改進是將對空中目標的最小射高從60米降低到了25米。經過長時間的打靶試驗後,「黃蜂-МА」系統於1979年列裝海軍。
進入80年代以後,蘇聯海軍水面艦艇正面臨著嚴峻的「魚叉」危機,亟需進一步強化低空反導作戰能力,「黃蜂-МА2」型防空飛彈系統正是這一時期誕生的產物。1164型飛彈巡洋艦的4號艦「洛波夫海軍元帥」號用「黃蜂-МА2」系統取代了「黃蜂-М」系統,該系統的最低射界又減少到了5米,能夠有效攔截當時出現的掠海突防反艦飛彈。在垂直發射的下一代近程防空飛彈系統3К95「匕首」完成研製裝艦以前,「黃蜂-МА2」系統充當起了「救火隊員」的角色。但無論如何改進,「黃蜂-М」系列防空飛彈系統的戰鬥使用依然受限於落後的單通道制導模式和複雜耗時的再裝填流程,難以連續接戰多批次目標。
本廠長繪製的「洛波夫海軍上將」號二視圖
1164型的4號艦改用了單煙囪,但主動力裝置的組成並沒有變化,這意味著1164型飛彈巡洋艦上的單座煙囪就可以滿足兩套艦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4至6台燃氣輪機的聯合排氣。艦上2座排煙道合併為1座後,原本安裝在排煙道中間的貨物起重機也換成了2部安裝在兩舷的電動液壓起重機,小艇的布置也有所不同。
停建的「洛波夫海軍元帥」號飛彈巡洋艦。照片應攝於90年代初,尼古拉耶夫
停建的「洛波夫海軍元帥」號飛彈巡洋艦。照片應攝於90年代初,尼古拉耶夫
由於俄海軍停止對該艦撥付建造經費,「洛波夫海軍元帥」號飛彈巡洋艦被迫停工。1993年3月18日,該艦在技術準備程度已達75%的情況下從俄聯邦海軍艦艇名錄中除名。俄海軍的駐艦留守警備人員在當年10月1日陸續撤走後,艦上的一些可提煉出貴金屬的器材裝備陸續遭竊,整體完工度下降到約67~68%。12月17日,烏克蘭最高拉達發布第3731-Х11號命令,將這艘未完工的飛彈巡洋艦命名為「烏克蘭」號。另外有報道稱,烏克蘭海軍原計劃將其改名為「加利西亞」號,但筆者並未找到能夠信服的資料證實這一說法。
烏克蘭號艦徽
按照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在1993年簽署的政府間協定,事關蘇聯解體時未完工的大型項目的命運由兩國共同決定。俄烏兩國曾就「烏克蘭」號的命運進行多次談判,烏克蘭方面希望將「烏克蘭」號作為天然氣抵債以5300萬美元的價格償還給俄方,但俄羅斯海軍卻以該艦的作戰能力已落後為由拒絕了烏方的提議。從1994年起,烏克蘭國防部為「烏克蘭」號飛彈巡洋艦籌措了部分資金,並組建了艦員隊伍。但由於烏國內經濟形勢困難,臨近結束的舾裝工作和日常維護保養都難以為繼,艦員也遭解散。
銹跡斑斑的「烏克蘭」號艦名金屬牌
閒置在烏克蘭因古爾河舾裝碼頭旁的「烏克蘭」號飛彈巡洋艦
1999年3月,時任烏克蘭總統庫奇馬訪問了61個公社社員造船廠,在視察了閒置在船廠碼頭的「烏克蘭」號後,做出了將該艦建成的決定。烏國防部又為該艦提供了約1000萬美元的建造經費,海軍也做好了在2000年左右接收該艦的準備,並第二次組建了該艦的艦員隊伍。不過由於近2000萬美元的後續資金沒有及時到位,交付時間又再次延後。至2001年「烏克蘭」號飛彈巡洋艦的建造工作徹底停止時,該艦的完工率最終停止在95.1%。
「烏克蘭」號艦內的儀器設備與裝潢風格至今保持著上世紀末的樣子
2002年6月6日,烏克蘭總理基納赫與曾任俄總理的俄羅斯駐烏克蘭大使切爾諾梅爾金共同前往尼古拉耶夫視察了61個公社社員造船廠,並在「烏克蘭」號飛彈巡洋艦就該艦今後的命運問題舉行工作會晤,其中討論了向第三國出售該艦的問題。嗅覺敏感的西方媒體迅速跟進關注了後續消息,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在當年8月12日報道,烏克蘭正與亞洲某國洽談出售「烏克蘭」號飛彈巡洋艦的相關事宜,該艦的價格大致應在2~10億美元之間。如果這筆交易能夠成功,那麼它將成為烏克蘭自獨立以來完成的最大一筆軍火生意。
在潛在的第三方購買國中,可能性最高的就是中國和印度。兩國在蘇聯解體後都從原蘇聯加盟國那裡獲取了大量的先進軍事技術,還引進了相當數量的武器裝備。在海軍技術裝備領域,中國相繼從俄羅斯訂購了2艘956Э型驅逐艦和2艘956ЭМ型驅逐艦(「現代」級)以及12艘877ЭКМ型柴電動力潛艇及其改進版本636/636М型(「基洛」級),外加種類豐富的魚雷、飛彈以及多種飛機(卡-28和蘇-30МК2);印度海軍也不甘示弱,直接從俄羅斯購置了3+3艘11356型警戒艦(飛彈護衛艦),還達成了將11434型重型載機巡洋艦「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號改裝為可搭載滑躍起飛-攔阻降落固定翼艦載機的航空母艦的協議。
不過,向第三國出口「烏克蘭」號的最大問題就在於艦上裝備的反艦飛航飛彈。作為飛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的成員國,俄羅斯有義務遵守其關於不向他國出口射程超過300千米的飛彈的規定,「烏克蘭」號搭載的П-1000「火山」反艦飛彈的射程顯然超出了300千米。烏克蘭雖然能夠獨立生產並保障該飛彈的使用,但還是得徵得俄羅斯的同意。而且第三國就算獲得了「火山」飛彈的技術或成品,還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來構建航母殺傷鏈——包括完整的發現-跟蹤-瞄準-打擊-評估體系,這才是發揮「花崗岩」、「玄武岩」還有「火山」這類戰役用途反艦飛航飛彈最大戰鬥力的根本前提。
當然,「烏克蘭」號也可以通過換裝射程稍短的戰役戰術用途反艦飛航飛彈來繞開相關國際軍控條約的限制。當時俄羅斯已經在一系列國際防務展上公開了「寶石」和「俱樂部」家族飛彈,這兩款飛彈的射程都在300千米以內,在出口上完全不受管控。俄羅斯「機械製造」科研生產聯合體的副總經理米赫爾松也表態稱:「從技術的觀點來看,在『烏克蘭』號上改裝『寶石』飛彈是完全可能的,這為『烏克蘭』號掃清銷往世界的道路。」
有關中國購買「烏克蘭」號的傳聞在本世紀初一直讓國內外軍迷和媒體津津樂道。根據筆者掌握的一些信息,烏克蘭曾在2000年後主動上門推銷「烏克蘭」號飛彈巡洋艦,其報價甚至與從俄羅斯購買單艘956Э型驅逐艦相差無幾。面對烏方試圖拋售該艦的動作,中方並沒有急於回應,而是展開了大量的前期論證工作。有關單位研究了將「烏克蘭」號購買回國續建的可能性以及在艦上安裝國產武器系統的可行性,還制訂了在艦上配備「鷹擊」-8、「鷹擊」-62亞音速反艦飛彈還有搭載「上游」二(固)超音速反艦飛彈等方案。
經過慎重的考慮,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的賀鵬飛(開國元帥賀龍之子)最終拍板,中國只從俄羅斯訂購4艘956Э/956ЭМ型驅逐艦,並回絕了烏克蘭的「好意」。剖析這一決策其中的原因,無非是資金、時間和政治三點:
1. 「烏克蘭」號飛彈巡洋艦的技術準備程度較之未完工的11436型重型載機巡洋艦(即「瓦良格」號)更高,理應按成品標準而非廢鋼鐵來計價,雙方就最終價格問題談不攏;
2. 雖然「烏克蘭」號屬於烏克蘭的資產,但艦上的絕大部分子系統設備都由俄羅斯供貨和提供技術保障。而且俄方承諾的設備交貨周期過長,在關鍵設備的出口問題上一直不願讓步,因此引進技術成熟的「現代」級驅逐艦更能應急台海地區可能爆發的戰事;
3. 先前拖航「瓦良格」號回國途中曾因土耳其政府的阻撓而遲遲無法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想必美國不會坐視中國購買「烏克蘭」號來壯大海軍實力,因為該艦確實具備「在國際市場上影響武裝力量的平衡」的能力。
但是,烏克蘭至今都沒有放棄建成「烏克蘭」號或將其賣給俄羅斯的打算,俄羅斯的態度也反覆無常。早在2001年9月,烏克蘭和俄羅斯曾發表過一個轟動性的共同聲明,大意是烏克蘭海軍不需要這艘巡洋艦,而俄海軍對購買「烏克蘭」號的願望「非常肯定」,後更有人建議將這艘艦命名為「聖彼得堡」號。但到了2002年1月,俄媒體又傳出消息說,莫斯科作出決定:拒絕出資為俄海軍購置這艘巡洋艦。2004年再次傳出了烏克蘭試圖將該艦出售給第三國的消息,並引發了俄羅斯方面的強烈抗議,後者批評烏克蘭方面沒有盡到保護軍艦建造技術和軍事秘密的責任。
本廠長繪製的最終狀態的烏克蘭號
2005年9月5日,「烏克蘭」號飛彈巡洋艦根據第385號政府命令由船廠私有財產納入國防部的管轄範圍。也就是說,船廠方面已無權私自處置這艘無法完工的戰艦,既不能將該艦作為廢鋼鐵拆毀解體,也不能將其整艦出售給第三國。只能繼續系泊在舾裝碼頭上生鏽。
排水量:9800噸(標準)/11200噸(滿載)。
尺度:長186米,寬21.5米,吃水7.6米。
動力:COGAG;4台燃氣輪機,64.68兆瓦;2台燃氣輪機,14.7兆瓦;雙軸。
航速:32節。
續航力:2500海里/30節;7500海里/15節。
編制:454人(其中軍官38名)。
反艦飛彈:8座雙聯裝-N-l2"沙箱"(Sandbox)飛彈發射裝置,使用指令修正的慣性制導;主動雷達尋的,1.7馬赫速度時射程550千米,戰鬥部為35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或1000千克高能炸藥。
艦空飛彈:8座SA-N-6"雷聲" (Grumble)飛彈垂直發射裝置,每座發射裝置可發射8枚飛彈,指令制導,半主動雷達尋的100千米;戰鬥部重90千克(也可能裝核彈頭);飛行高度27432米;攜帶64枚飛彈。
2座雙聯SA-N-4"壁虎"(Gecko)飛彈發射裝置;半主動雷達尋的,2.5馬赫速度時射程15千米;戰鬥部重50千克;飛行高度9.1一3048米,40枚飛彈。
火炮:1座雙聯130毫米炮,發射速率35一45發/分,射程16海里,彈頭重33.4千克。6座AK630管30毫米炮,仰角85。發射速率3000發/分,射程2千米。
魚雷:2具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533毫米魚雷。
反潛深彈:2座RBU600012管發射裝置;射程6千米,戰鬥部31千克。
電子對抗:假目標:2座PK2或12座PK10箔條發射器。
電子支援/電子干擾:8部"邊球"(Side Globe(干擾);4部"酒桶"(Rum Tub)(偵聽)。
武器控制:2部"T柱形"(Tee Plinth)或3部"傾壺"(Tilt Pot)光電指揮儀。2部"穿碗"(Punch bowl)衛星數據接收/目標信息輸入系統。2部"冠鍾"(Bell Crown)和"推鍾"(Bell Push)數據鏈。
雷達:對空搜索:「頂對」(Top Pair)即「頂帆」(Top Sail +"大網"(Big Net),三坐標,C/D波段,對轟炸機的搜索距離366千米,對2平方米的目標搜索距離為183千米。對空/對海搜索:"頂舵"(Top Steer)或"頂鉗(Top Plate),用於"瓦良格"(Varyag)和羅波夫海軍上將(Admiral Lobov),三坐標D/E波段。
導航:3部"棕憫葉"(Palm Frond) I波段。
火控:"前門"(Front Door),F波段(控制SS-N-l2飛彈);"頂罩"(Top Dome),J波段(控制SA-N-6飛彈);2部"汽槍群" (Pop Group),F/H/I波段(控制SA-N-4飛彈);3部"鍛木捶"(Base Tilt),H/I波段(控制30毫米火炮);"鳶鳴" (Kite Screech),H/I/K波段(控制130毫米火炮)。
敵我識別:"鹽罐"(Salt Pot) A和B,2部"長頭"(Long Head)。
聲納:"公牛角"(Bull Horn)和"小公牛皮"(Steer Hide)艦殼聲納,主動搜索和攻擊;低/中頻。
直升機:1架卡-27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