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一種「順應」的心思,擺脫的自然是俗世的苦惱。
《道德經》中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智慧是一個好事,為什麼要杜絕呢?就是因為智慧是存在於主觀意識之中,有了智慧就會有慾望,有了慾望就有得失之心,而得失之心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所以解決這一個問題最好的方式,是順應,拋開自己主觀的心思,遵循客觀。
《道德經》闡述的是「無為」的核心智慧,所謂「無為」就是順應一切,順其自然。
很多人都知道,心懷道心,是一個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智慧,那麼「道心」是什麼?其實「道」並不是多麼深邃而又高深的德行,而是平常心。
正所謂說平常心即是道,一切不刻意不勉強,這就是最好的境界。
平常心去除的是主觀的心思,沒有刻意的去強求名利方面的外物,就連善心也不會刻意強求。
最好的方式是順其自然的去作為,而不是刻意的去求善,刻意去求善,其實也是背離了本質。
有了不求善,不求惡的心思,外物無論怎麼變化和存在,自己的心都能順應,內心坦然了,去除的就是痛苦。
蘇軾有一次經過一條河,他看到一個塔,叫做僧伽塔。
蘇軾聽人說這樣一個故事:但凡是從這個塔經過,只要拜了這個塔,就會順風順水,以後都會一路平安。
蘇軾本來不相信這些東西,但是他也拜了,果然拜了之後,得到順風,順流而下,不由心喜,走路也非常順暢。
後來許多年之後,他經歷了許多事情,經歷了人生沉浮,通曉了人情世故,因為一次機緣,又來到這座塔面前。
他想起來多年前自己在這座塔前叩拜的情景,這個時候心境也全然不同了,他這次沒有下拜,寫了一首詩叫做《泗州僧伽塔》。
這首詩說:
我昔南行舟擊汴,逆風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
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
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懷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若使人人禱輒遂,告物應須日千變。
這一首詩意思就是說:耕田的人要下雨,那收割的人卻想要雨停,去的人想要順風,回來的人卻面對了逆風,老天爺怎麼辦呢?他要幫助誰呢?一切只不過盡隨天意罷了。
同樣的一個風向,有人覺得是順風,有人覺得是逆風,難道是老天爺刻意為難逆風的人,而幫助順風的人嗎?
其實這一切只是人的主觀意識,風還是那個風,只是人的主觀意識把這一個風摻雜了情感,有了主觀情感,覺得逆風了,甚至覺得老天爺違背自己的意願,就產生了痛苦。
就好像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覺得是老天爺有意的為難自己。
所以說順應自然拋開的是主觀的妄念,順應的是客觀的規律,在主觀與順應之間轉換的時候,去除的就是痛苦,就是道家中所說無為的平常心。
如果逆風的時候,那就走慢一點,如果順風的時候就走快一點,老天爺從來不會為難任何一個人。
只要你的內心沒有主觀妄為的心思,不要有任何改變客觀規律的想法,一切心平氣和,與世無爭,用道的平常心來修養自己,自然沒有什麼問題。
《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當一個人讓自己的境界修行到無為的狀態,做到不妄為也就能夠無所不為了,這就是主觀順應客觀的核心智慧,修養的最終智慧境界就是平常心。
沒有刻意的去追求任何事情,一切坦然,一切順應,這就是平常心的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N2Fim4BMH2_cNUgc0Co.html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