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這些名畫,穿越回百年前,來個都市一日游吧。
撰文 ∣ 林鳳生
150多年前,歐洲的一些中世紀城市如巴黎等,通過大規模的市政改造,新建供水系統和環城鐵路,建設成現代化城市,吸引了大批農民紛紛入城打工。許多有文化的自由職業者和藝術家也漂流到城市裡來,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遺憾的是,深度描寫「新城裡人」生活的作品並不多,於是,我收集了幾幅有溫度的城市生活畫作與大家共享。
忙碌的一天從早晨開始
丹麥畫家保羅·古斯塔夫·費舍爾(P·G· Fischer,1860-1934)是繪畫高手,尤其擅長描繪哥本哈根的風貌。他的畫作給我們展現了一百多年前北歐城市的鮮活場景,《早晨》(圖1)就是其中之一。從畫作上可以看出,那是哥本哈根的一個陰沉的早晨,天空飄著零星小雨,幾位女士穿著厚長的黑色衣服,北歐城市的晨風料峭撲面而來。背景里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大街上車水馬龍來來往往,遠處的行人步履匆匆……顯然,這是城市裡比較熱鬧的一角,讓人覺得似曾相識。畫中最顯眼的莫過於一位穿著單薄的少女,她正駐足觀望,可能看到了什麼感興趣的事情,連菜都沒顧上買。我想,她一定是從農村來的保姆。看,行人都穿得厚厚的,而穿著如此單薄的她卻臉色紅潤,她的身體真的是棒棒的。
圖1. 保羅·古斯塔夫·費舍爾《早晨》
閒來無事上街溜達,東瞅瞅西望望,是城裡人喜歡做的事,新來的少女當然也不例外。碰到人互相聊幾句稱為搭訕,多數人只是對路過的行人隨意看一眼,但休要小看這一眼,有時匆匆一瞥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於過目不忘。那些服裝的款式、貴重的裝飾品、哪裡有便宜貨以至美女的雙眸……都能夠成為城裡人茶餘飯後的談資,那些吸引眼球的服裝和裝飾甚至能引領流行文化和時尚呢!所以說,喜歡逛街的城裡人不寂寞。
乾的還是體力活
進城的農民大多既沒有技術,又缺少文化,所以,他們在城裡賴以生存的還是體力活。法國印象派畫家居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1894)的代表作《地板刨工》(圖2)真實地表現了城裡打工者的勞動實況。地板刨工們雖然避開了熱辣辣的太陽,不需野外勞作,但是工作強度並不小,幹活還得有技術。當時還沒有地板刨機,幾個工人蹲在地上乾得汗流浹背,好像還挺開心——至少,回老家的時候可以顯擺顯擺,嘚瑟一下吧!卡耶博特雖然是一個富二代,但富有同情心,他的作品大多描寫勞動階級的辛苦,他還經常資助印象畫派畫家,舉辦印象派畫展,是一個有同情心的主。
圖2.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地板刨工》
陽光下的歡樂
19世紀中葉,在巴黎的城市改造中,許多公共建築(如大劇場、中心廣場、公共廁所等)也建起來了。特別是大大小小的花園、綠地如星羅棋布,現代人稱之「綠肺」,可以調節城市的空氣和環境,也是市民休閒、遊樂的一個好去處。圖3是法國印象派美女畫家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的《馬奈和女兒布吉瓦》,畫中地點是法國巴黎的Bougival。她的丈夫歐仁·馬奈(他好像沒有正式工作,結婚後主要幫助妻子創作)坐在長椅上和他們3歲的女兒布吉瓦沉浸在搭積木的親子遊戲中。明媚的陽光下青綠的樹叢和點點繁花構成了色彩繽紛的背景,暖意融融。面對如此溫馨的場景,莫里索激動不已,落筆粗狂而奔放,畫下了這幅作品。她的畫初看有點草率,事實上,她的畫較之馬奈、莫奈等印象派大師更加洒脫、感性,有一種只有女性才有的才氣和敏感,更具即興、鮮活的特徵。
圖3. 貝爾特·莫里索《馬奈和女兒布吉瓦》
莫里索原來是印象派大師愛德華·馬奈的模特,兩人可謂郎才女貌。儘管他們之間有過故事,但未能終成眷屬,後來莫里索嫁給了愛德華·馬奈的弟弟歐仁·馬奈。用莫里索的話說就是:「嫁給了愛德華的替身。」由於歐仁是個老好人,結婚後又全力支持莫里索的繪畫創作(做模特),因此家庭關係還算和諧。節假日裡,一家人常常在公共綠地上度過溫馨的假日時光。不過,這只是一個方面,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一本難念的經!
醉里不知是夢
咖啡館(酒吧)是都市生活圈裡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間。一百年以前,在巴黎的許多咖啡館還出售含酒精的飲料,法國印象派畫家土魯斯-勞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的畫作《喝苦艾酒的梵谷》(圖4)就是以「新雅典咖啡館」為背景的,這種店的座位和桌子都比較狹窄,桌面上只能夠放幾個杯子和酒瓶。從畫作名字《喝苦艾酒的梵谷》就知道,勞特累克畫的是他最鐵的哥們梵谷,桌子上玻璃杯里的淡綠色液體就是有「綠色魔鬼」之稱的苦艾酒。梵谷望著前方若有所思,好像沉醉在自己的白日夢中,與周圍的人毫無交流。土魯斯-勞特累克是巴黎市區的幾家咖啡館的常客,他出生於貴族之家,少時因為遺傳落下殘疾,常年在咖啡館混日子,不是喝咖啡就是與人爭辯。通過這幅畫,他準確地表達了:咖啡館雖是一個熱鬧的場所,卻掩蓋不了裡面的人難以排解的空虛與孤寂。
圖4. 土魯斯-勞特累克《喝苦艾酒的梵谷》
在西方的酒文化中,苦艾酒可謂源遠流長,聲名顯赫。1792年,苦艾酒誕生於瑞士瓦爾德特拉韋爾地區,當時是68度的烈性酒,主要原料有茴香、海索草、蜜蜂花、檜、肉豆蔻、婆羅納等植物,當然還有最最重要的從多年生草本植物苦艾中提取的苦艾汁,它賦予了苦艾酒靈魂。苦艾酒的成分包括1.5%的苦艾草精華、檸檬香油、薄荷萃取物以及40%-68%不等的酒精,曾被用作醫治百病的藥酒。
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由於苦艾酒的高酒精度能夠造成喝酒的人短暫意志喪失,昏厥、產生幻覺和怪異行為,在法國更成為流行時尚,被稱為「綠色小精靈」,尤其受到歐洲藝術和知識界人士的喜愛。藝術家把它看成是催情劑和靈感來源,很多大名鼎鼎的畫家都與苦艾酒有各種瓜葛。高更在巴黎初見梵谷,就向他推薦苦艾酒,還說,這是唯一適合藝術家喝的東西。而後,苦艾酒則成了梵谷的至愛(圖5),據說他每天要喝三大瓶苦艾酒。
那麼,為什么喝苦艾酒可以激發藝術家的創作力呢?據科學家研究:我們的大腦不僅有掌管興奮的區域,也有抑制興奮的區域,一般認為主要是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當背外側前額葉區域的活動被抑制,放鬆了對大腦的諸多區域(包括運動前區皮質和額下回)的控制,其他腦區變得格外的放肆和活躍,此時,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便會自然而然地冒出來。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抑制藝術家大腦里的背外側前額葉呢?這可是喚起人的創造力的捷徑啊!現在的研究認為:酒精、藥物以及某些疾病都會對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區域產生破壞。所以,苦艾酒對藝術家的創作來說,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神經科學家艾倫·施奈德(Allan Snyder)近年來使用經顱磁刺激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做研究,他利用突然釋放的磁能暫時性減少左額葉和顳葉的活動,發現有40%的受試者展現出奇特的新藝術才能,這也為激發藝術家的創造力開闢了新途徑。
圖5. 梵谷《苦艾酒》,畫中左側玻璃瓶里是涼白開,混合後飲用
風雨夜歸人
法國畫家查爾斯·霍夫保羅(Charles Hoffbauer,1875-1957)曾經師從名畫家古斯塔夫學習繪畫,他的作品《麥蒂森廣場》(圖6)畫的是紐約市的廣場一角。夜色降臨,細雨濛濛,給畫面籠罩上一層薄薄的幕簾,高樓上的霓虹燈閃爍著朦朧的亮光。趕著回家的人撐著傘、冒著雨,匆匆前行,真的是風雨夜歸人。濕漉漉的風迎面吹來,嗖嗖的涼意遍布全身。此時此刻的行人,儘管身心疲憊、飢腸轆轆,心裡卻有著絲絲暖意。一天的辛勤勞動已經完成,離此地不遠的地方就是自己溫馨而熟悉的家,那裡有一盞燈正亮著,家人們在等待他們的歸來。他們懂得自己的辛勞是對家庭的責任,成就感油然而生,並不畏懼任何困難。
圖6. 查爾斯·霍夫保羅《麥蒂森廣場》
相逢何必相識
美國寫實主義畫家愛德華·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也是一位致力於表達美國移民生活的大師。《夜遊者》(圖7)是他的代表作:午夜時分的城市一角,街道和馬路上空無一人,整個城市早已悄悄進入了夢鄉。惟有這一家咖啡館(酒吧)還燈火通明,明亮的燈光照得周圍的馬路一片亮白。透過光潔的大玻璃櫥窗,我們可以看清咖啡館裡的景象:有三個顧客圍坐在弧形吧檯前,背朝外的顧客自個兒在發獃,面朝畫外的一男一女沒有交流,好像並不認識對方。一種安靜而又孤獨的感覺籠罩著整個咖啡館。只有穿著白衣服的服務生與男顧客有眼神交流,給寂寞的咖啡館增添了一點點人氣。他忙碌著,一邊留意顧客的需求,一邊現磨咖啡。服務生的舉動委實溫暖了幾位客人,咖啡館(酒吧)給了他們一個短暫的棲息之地,也給了他們一杯暖人心脾的飲料,讓他們得以放鬆身心。這幅畫表達了 「置身於人群之中的孤獨」的移民生活主題。
圖7. 愛德華·霍珀《夜遊者》
曲終人漸散 夜深心難靜
梵谷的名畫《深夜咖啡館》(圖8)雖然畫的是小城市普羅旺斯的阿爾市政府廣場上的一個露天咖啡館,但是這樣的咖啡館在歐洲大都市的大街小巷裡隨處可見,是城市夜生活的一個縮影。分布在城市犄角旮旯里的露天咖啡館,一半在室外,沒有圍牆和門檻,誰都可以小坐片刻。忙碌了一天的市民可以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煩心事,坐在這裡啜幾口咖啡,不知不覺精神了不少。夜晚的客人不像白天那樣拘謹,說話的時候,可以旁若無人地暢所欲言,有的高談闊論,有的哈哈大笑。端著托盤的招待穿梭其間,不時與客人打招呼。畫中的咖啡館,因為夜深人靜,大部分客人已經散去。只有少數人還覺得意猶未盡,相約明日再聊。此時,離拂曉還剩下幾個小時,熱鬧了一天的城市也即將進入靜謐的午夜時分。
儘管上面的幾幅名畫的內容都是一百多年之前的都市風情了,但我們還是能從中感受到城裡人的生活之不易,特別是外來打工和漂流的新城裡人:艱難狹窄的生活空間、人生地不熟的環境,既不能袒露內心,又渴望與他人相處,讓人感到孤獨和失落。更不說勞作的辛苦和職場的明爭暗鬥。只有忙裡偷閒,啜了幾口苦咖啡,喝了半杯酒後才能放鬆自我,把心裡的憋屈和鬱悶宣洩一番,內心不免感慨:與以前農村裡自由自在的散漫生活相比,實在是很累啊——心累!
圖8. 梵谷《深夜咖啡館》
參考文獻
[1] [韓國]李沼泳,李舟妮譯,《療愈美術館》,江蘇鳳凰出版社,2016-10
[2] [美國]傑弗里·邁耶斯,蔣虹譯,《印象派四重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
[3] Barbaea Ehrlich White,Impressionist Side by Side,Alfred A,Knope New York,1996
[4] Mark Strand,光哲譯, 《寂靜的深度:霍珀畫談》,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1
[5] [韓國]禹智賢,王品涵譯,《安慰我的畫》,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4
[6] Nathalia Brodskaia ,Impressionism,Parkstone Press International,New York,USA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台。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返樸公眾號後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JHTB28BMH2_cNUghV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