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年呼吸道疾病異常猖獗?

2023-10-26     返樸

原標題:為什麼今年呼吸道疾病異常猖獗?

今年的呼吸道傳染病比往年要猛烈得多,這是針對新冠疫情的三年封控後的必然結果。依據免疫落差隨兩次感染間隔時間拉長而增大的規律,我們可以提前做出預案。

撰文 | 王晨光(生物學博士、前協和醫學院教授)

今年上半年,筆者組織過兩次戶外活動,分別在清明和「五·一」。清明活動有40餘人參加,活動中及活動結束回程中,有超過半數的網友出現了疑似流感症狀,普遍反應比新冠感染(「一陽」)時要難受得多,也比以往得流感時的症狀嚴重得多。一部分人自行做了新冠抗原檢測,結果全為陰性。因無人去做流感病毒檢測,僅根據症狀判斷為流感。

「五·一」活動共29人,有13人出現輕微感冒症狀,12人檢測確認新冠感染。與清明時相比,這次症狀要輕微得多。

局部統計和部分人的觀感當然不足以說明問題,大範圍的統計才具有說服力。對與今年上半年中國所遭遇到的相似情況,歐美國家已有一定的統計數據。

2022年入冬時分,歐美國家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尾聲,多數國家和地區放寬了疫情防控政策,經濟活動和民眾生活逐步恢復到疫情前狀態。但此時,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的兒科醫院卻發現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兒童數量激增,由新冠疫情中低於往年感染水平,飆升至遠高於往年平均水平,甚至導致兒童退燒止痛藥持續短缺。與此同時,流感也在廣泛傳播,而且流感季比往年來得更早。

而現在(進入秋季後),中國大陸呼吸道支原體感染也開始呈現局部爆發事態。許多醫生都在反映,今年的呼吸道傳染病的確比往年更加猖獗。

為什麼突然出現這麼多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兒童?和新冠大流行屬於偶合還是大流行後的必然?為什麼曾經習以為常的流感突然變得如此猛烈?而令國人緊張三年、去年底放開時造成無數「刀片喉」的新冠,怎麼又突然變得如此溫和了?

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都關聯到一個名詞:免疫落差(immunity gap)。

免疫落差到目前為止,還不是一個嚴格的科學概念,它是為方便描述傳染性疾病傳播特點、以及便於理解後新冠疫情時期傳染病流行特點而出現的。當一種全新的病毒問世,所有人對該病毒沒有形成免疫,這時病毒的傳播能力最強,不妨把這個時期的人群免疫水平設為0。隨著病毒的傳播,一部分有基礎疾病和免疫功能缺陷的人因此死亡,從感染康復的人們則獲得對病毒的免疫。假設所有人都被感染,生存下來的人全部產生針對病毒的免疫抵抗,此時人群的免疫水平為100。任何中間數字和100之間的差值便是免疫落差。

去年夏季,美國科學家開始用這個概念預測當年RSV和其它季節性呼吸道病毒的爆發,並最終得到驗證。

RSV和流感病例在2019-2020高發季節(冬季,當時恰逢新冠疫情初始階段)降至非常低的水平,遠低於往年同期。這不難理解:呼吸道傳染病傳播的媒介是參加社交活動的人,而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包括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和廣泛的封控,很多地區學校關門,學生上網課;工作人員除必要崗位外大多居家辦公等。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人與人的接觸,切斷了病毒傳播鏈。

但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疫情封控不可能永久延續,一旦封控解除,恢復正常社會活動,傳染病傳播鏈條自然也就完成重建。對一些傳染病來說,感染機會的缺失對人類並非好事,會對整個人群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免疫落差會隨感染間隔時間的拉長而增大。

人體感染病毒後,免疫系統的抗體會很快下降,通常只在一個流行季節有效。預防新冠病毒的措施導致新冠之外的呼吸道感染病例數也跟著顯著減少,對這些病毒暴露的減少造成自然免疫水平降低,換句話說就是免疫落差拉大。缺失感染機會更長時間後,人群的免疫屏障也變得脆弱,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作用不足。當嚴格的新冠病毒防護措施解除後,這些病毒會再次傳播並感染脆弱和未接觸過這些病原的人群,造成比以往更多的嬰幼兒和成人感染。

這一點已得到現實數據的部分驗證。在疫情管控長達三年之後的2022-2023流感季,美國大約有10萬到20萬人因感染RSV住院,死於RSV感染的病例數在6000到1萬之間,遠高於新冠大流行前幾年的水平(超過疫情前全年數據)。

也就是說,2022年底北美兒童RSV感染爆發,以及最近中國這波呼吸道系統疾病的流行,都應是新冠大流行結束後的必然現象。

那麼,我們該如何填補「免疫落差」?

其一,條件允許時及早回歸正常的經濟、社會生活。一些非高危病原的傳播不總是壞事,既然不能避免,低危人群的感染對建立群體免疫屏障有幫助,即便這是被動的和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

其二,採取預防性措施,如接種有效疫苗。高危人群接種疫苗可以降低重症轉化和死亡,低危人群接種疫苗可以有效建立免疫屏障,降低病毒傳播。

其三,在理解免疫落差會隨兩次感染間隔時間的拉長而增大的基礎上,做好相應預案,包括必要的藥物儲備。

免疫落差概念不僅適用於流感、RSV等病毒,對新冠病毒同樣適用。中國在新冠疫情中採取了比其它國家更為嚴格的封控措施,尤其在2022年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紛紛放開管控後,生活在大陸的人群針對新冠病毒的整體免疫水平和全球其它地區相比,落差越來越大。借鑑北美的經驗,我們可以預期,隨著國人對去年底新冠全面爆發形成的免疫力逐漸消退,新冠感染將呈現周期性爆發。今年「五·一」節日後很多人經歷了第二次感染便是證據。結合新冠感染後抗體減弱的規律,11月份很可能將進入下一個爆發期。

和全球其它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去年底中國境內的疫情是在差不多一個月內集中爆發的,那麼,再次爆發也會呈現這種趨勢。儘管爆發的總體危害是逐漸減弱的,但短期內的高病例數依然可能導致醫療資源緊張。

正因此,在冬季來臨之際,筆者建議基礎病患者和老年人做好防護,包括及時接種流感疫苗、儲備抗新冠病毒藥物和布洛芬等退燒止痛藥物。

本文受科普中國·星空計劃項目扶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1c7797ccb6dc6294ed6dda5a6bb90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