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都能指揮交響樂?指揮家難道是在台上瞎比劃嗎?

2019-12-11   吉他范兒

文章來源:哎呀音樂

作者:樂一李


這兩天馬雲霸霸指揮交響樂的視頻火遍全網,看著他略顯單薄的身影和行雲流水的「棒法」……


這仿佛印證了我小學時的猜測:指揮家在台上可能就是瞎比劃……

不過,行家一眼就能看明白,馬雲之所以能成功指揮,其根本原因在於他身後的這支樂團非比尋常。


視頻里,將指揮棒親手遞到馬雲手裡的,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常任指揮,上海交響樂團(SSO)音樂總監,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著名指揮家「余隆先生」。



而配合馬雲演出的交響樂團,則是中國最好的交響樂團之一,「中國愛樂樂團」。


多虧了這支樂團樂手們素質過硬,這首《拉德斯基進行曲》也是倒背如流,所以即使「無人導航」也沒有壓力。


否則換成其他稍微差一點的樂團,或者冷門一點的樂曲,估計八成要被馬雲的反拍指揮帶跑偏。



那麼指揮家和交響樂團的樂手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指揮家都是默劇演員嗎?樂手可以濫竽充數嗎?……


今天我就和大家好好嘮一嘮交響樂團里的那些事。


指揮篇


我們先來說說指揮家,畢竟他是一支交響樂團的靈魂人物,也是演出時候唯一一個賣力展現自己背影的狠角色……



你可能沒想到,在那些指揮家筆挺優雅的背影之後,其實暗藏著一張對著樂手們各種「擠眉弄眼」的臉!



為了提醒大家各種需要注意的地方,或者情緒強弱的變化,指揮家除了靠手中的魔法棒外,誇張的面部表情和細膩的肢體語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戰術傳達工具。



需要溫柔演奏的地方,指揮家會這樣:



音樂情緒突然強烈的時候,指揮家們又會這樣:



最後樂曲收尾的激情時刻,指揮家們也會激動到血壓升高:



總而言之:演出有多精彩,指揮的表情就有多豐富,從頭到腳都是戲!你永遠不知道面向樂手的指揮家們表情能有多誇張!



有時候一些笑點低的樂手會建議:「指揮家老師,您表情能不能別這麼誇張?稍微溫和一點不好嗎?我怕我看著會笑場啊!」


然而指揮家會默默回復他們:「我要衝你微笑,你心裡有底嗎?」



但是,如果你以為指揮家們都只是面部表情豐富,肢體語言誇張的行為藝術家,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中國有句老話: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指揮家除了場上的演出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職責,就是帶領樂團排練


指揮家交響樂團的關係,就仿佛將軍軍隊


軍隊戰力強弱與否,除了士兵本身的素質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將軍是否帶兵有方,能夠合理訓練,準確調整,最後精確指揮。



交響樂團演奏的曲目名字雖然都一樣,但是指揮家都會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編排、演繹這些樂曲。


所以,指揮家們一般都是全能樂手,樂團里的大部分樂器他們都能信手拈來。


更強悍的是,優秀指揮家的耳朵可以說靈敏得像狗鼻子一樣,簡直就是人體調音器。



毫不誇張地說,即使在交響樂的演奏中,有個貝斯手偷偷用最小音量亂彈根音,頂級的指揮家都能清楚地分辨他哪根弦沒調準。


所以千萬不要在排練時候竊竊自語,說指揮家的壞話,他可都聽得到。


交響樂手篇


看到這,如果你以為,只要有神仙指揮坐鎮,再垃圾的樂團也能煥發出奇蹟,那你就太天真了。


這就好比,只有將軍文韜武略,手底下都是蝦兵蟹將,那麼打起仗來也是不行。


哪怕像《拉德斯基進行曲》這樣最基礎的曲目,如果樂團都是一幫野生樂手,那麼就算是卡拉揚這樣的神仙指揮家坐鎮,估計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非戰鬥人員迅速撤離,請大家酌情欣賞《拉的刺激進行曲》。

所以說,樂手本身也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交響樂團那麼大的排場,都有什麼門道呢?


先看看這大江湖的排場……


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莫非是……



看起來一團和氣的交響樂團,成員之間也是惺惺相惜的同僚嗎?


當然不是!


馬雲都能指揮交響樂?指揮家難道是在台上瞎比劃嗎?


我們先來說說弦樂。


弦樂部分是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還有Double Bass共同組成的樂團里最龐大的塑料姐妹花群體。


咦?Bass?貝斯手是不是感覺找到親戚了?


不,在這件事上(你們懂的),貝斯手們應該好好擁抱一下中提琴手,那可是比你們還慘的難兄難弟……


小提琴和中提琴


貝斯手之所以用以招黑,就是因為存在感太低了。


但是真要和中提琴手比起來,貝斯手簡直就像是夜空中的螢火蟲一樣耀眼!



你知道,樂團里的其他弦樂手是怎麼看待中提琴的嗎?


問:中提琴是什麼,大一號的小提琴還是小一號的大提琴?

答:略。


問:小提琴和中提琴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

答:中提琴燒得更久一點。


問:為什麼中提琴看起來那麼大?

答:那是因為拉琴的人頭小。



問:中提琴和洋蔥之間有什麼不同?

答:中提琴被切斷時沒人會流淚。


問:要怎麼才能知道一個中提琴手跑調了?

答:只要出聲就是跑調。


問:為什麼中提琴手們不玩捉迷藏?

答:因為沒人會去找他們。


問:怎麼讓一把小提琴聽起來像中提琴?

答:坐在後面然後不要出聲,或者隨便亂拉一些走調的低音。



更難過的是,有些曲子連三角鐵都有戲份,但就是沒有中提琴......



最孤單的樂手非中提琴莫屬......



很多人肯定有過這樣的一個疑問,一個交響樂團這麼多人,那濫竽充數是不是很簡單?


其實吧,在樂團久了,每個人心中多少都會有點無師自通《演員的自我修養》。



但「濫竽充數」這件事其實得看你玩的是什麼樂器。


對於那些難得出場一次的樂器,這個行為基本不存在。


有些很炫技的段落是「濫竽充數」的事故高發路段,經常正確地演奏開頭,然後中間和結尾都是一頓瞎比劃。


弦樂怎麼偷懶的?別帶松香,動作誇張。



管樂怎麼偷懶的?注意表情要到位!



如果餓了,偷偷吃個東西問題好像也不大……(手動滑稽)


馬雲都能指揮交響樂?指揮家難道是在台上瞎比劃嗎?


當然這種行為只適合偶爾偷個懶,別忘了!指揮家的耳朵可不是濫竽充數的!


樂手們任何一不小心的「精神渙散」,都可能會換來指揮家「千軍萬馬取你首級」的終極體驗......



不過有時候有些小可憐經常會「被濫竽充數」……


比如那些低音聲部的,即使好不容易到了solo部分,自己賣力演奏,最後可能也只會換來指揮家一句話:


「說你呢!你在那給我無實物表演啥呢?!」



很多人都覺得打擊樂可能是交響樂團里最悠閒的,但是其實這是最高危的!


要知道,打擊樂器可是樂團的節拍器啊!


作為節奏的骨骼和靈魂,雖然露臉機會少,但是每次都是露在刀刃上,不能有任何閃失,不然就是人間慘劇了。


試想,如果打擦的兄弟如果演奏中間打瞌睡了,或者是拍子數串行了,在樂曲旋律漸弱時候猛然「哐」地來一下子!


那畫面,估計能把指揮家的指揮棒嚇得扔到大提琴的音孔里!



不過指揮家有時候也不太敢大聲訓斥那些負責打擊樂器的樂手,畢竟他們的樂器看起來,傷害好像很高的樣子……


(《馬勒第六交響曲》中,為了體現主角被擊倒的效果,鼓手掄起了大錘。)


(約翰施特勞斯的《狩獵波爾卡》中打擊樂器部用到了獵槍,真槍實彈!)


回過頭來看,一名指揮家要調整、指揮如此之大的一個交響樂團,光是想一想我就腦殼痛了。


所以,指揮家在台上表演的時刻可能是他所有工作中最輕鬆的部分了。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就不要再說指揮家只是瞎比劃、裝樣子,交響樂團的樂手是濫竽充數。


要知道,為了能夠呈現出一場完美的演奏,他們付出的努力遠比大家看得到要多更多。


至於馬雲霸霸的指揮,嗯……我只能說:有錢確實可以為所欲為。


-End-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