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買房,人們到底放棄了多少消費?

2019-07-02     同話財經

近些年來,買房逐漸成為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很多家庭,辛苦奮鬥一輩子,就為了買套房子,當然了,有些人能買得起,而有些家庭,苦苦攢了一輩子的錢,到頭來連首付都付不起,一方面,由於房價上漲,帶動相關的生活成本上升,讓老百姓攢錢變得更加不容易;另一方面,房價不斷上漲,想買一套房子變得越來越難,如今買一套房子,3成首付的錢比前幾年全款都要多,動不動就是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的首付,真的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的。

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上,只要說起高房價,人們總是有太多詬病的聲音,因為房價不斷上漲,的確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對經濟而言,房價越來越高,但是大量的投資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對於金融而言,高房價不僅吸收了大量資金的進入,也使得家庭負債率不斷增加,間接影響了消費;對於老百姓而言,房產成了很多人的重心,債務壓力巨大,很多年輕人奮鬥一輩子也買不起房,看不到希望,甚至還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當然了,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房地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有財富效應的,而且從事實來看,過去這麼多年,隨著房價的上漲,老百姓的家庭財富和資產,的確大幅度上升,而與之相對應的各種消費也不斷增長,似乎看起來還真的是有點道理。

但是,實際上,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房地產與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倒U關係。

也就是說,房地產對經濟增長,存在兩種效應,一種是正向拉動效應,而另一種便是負向擠出效應。當房價較低的時候,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大魚負向擠出效應,結果便是房地產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很大,而這從過去很多年的經濟發展結果也能看出來。可是,當房價水平過高的時候,房地產對經濟的作用,負向擠出效應超過正向拉動效應,也就是說,高房價對經濟的影響將是負面的。

那麼,當下的房地產,對消費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我們來看下,因為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房價的飆升,帶來的居民負債不斷增加。

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2008年至2017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從3.0萬億元增長至21.9萬億元,增長了6倍多,同比增速最高達47.9%。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住戶部門債務與GDP比值(住戶部門槓桿率)超過65%時,會影響到金融穩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數據顯示,2019年3月,我國住戶部門槓桿率為54.3%。如果具體到地區的話,部分地區的住戶部門槓桿率已經超過70%。

為了買房,人們借了大量的負債,同時,也透支了未來的收入,在未來的二三十年的時間裡,人們掙的錢一大部分都要用來償還銀行貸款,據相關機構的數據顯示,很多地方的房貸收入比,已經超過了50%,而有些年輕人甚至比例更高,也就是說,工資的一半以上要用來償還貸款,如此情形下,還能有多少錢可攢得下來呢?

一個非常直接的結果便是,人們存的錢越來越少。

郎咸平公布了一組銀行存款的數據,從這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當下有5%(差不多7000萬)是富人,他們的人均存款高達47萬以上,而95%的人銀行存款只有2.4萬。

在這95%的群體當中,有40%的人銀行存款為零,40%,差不多5.6億人,他們的銀行存款為零!

而在這5.6億人當中,又有92%的人(5.1億)表示自己的收入抵不上開支,每月的收入大體用於房貸和基本生活開支。

沒有存款,只有負債,拿什麼去消費呢?

身邊有太多人,為了買房,而節衣縮食,不僅高檔車子不能買了,就連昂貴的衣服也不捨得買了,因為每個月都要償還固定的按揭貸款。

有媒體報道指出,據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基於國際清算銀行數據的測算,從國際經驗來看,當償債比率(住戶部門當年應還債務本金與利息之和與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接近12%時,一般會產生擠壓消費的趨勢。2018年,中國償債比率為10.21%,與12%的償債比率存在1.79個百分點的差距。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我國的償債比例不高,房地產並沒有太多的影響消費。

在這裡,我們只能說,看中國問題,不能只看平均數,更不能盲目的拿西方國家數據來比較。

同話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並保留本站連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HvBmwBmyVoG_1Zx3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