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境內有兩條古老而神秘的河流。一條叫艾不蓋河,一條叫昆都侖河。
艾不蓋河從達茂草原西南那仁寶力格嘎查發源,流向東北注入騰格淖爾;昆都侖河由固陽東北春坤山發源,流向西南注入黃河。
這兩條河是真正屬於包頭的河流。艾不蓋河始於達茂草原西南,止於達茂草原東北;昆都侖河始於固陽春坤山,止於包頭域內黃河岸。兩條河的中間以色騰山水系分界,勾勒出兩條漂亮且相互對稱的弧線,在包頭陰山以北地區構成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
這是兩條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河流,古老而神秘。包頭人民似乎忘記了兩條河的存在,或者視而不見;包頭的學者們只注重了兩條河某個點上的價值,比如敖倫蘇木古城,比如石門水庫,而忽略了這兩條河的整體歷史作用。
我行走在兩條河的流域。
艾不蓋河,一條孕育古老游牧民族和遊牧文化的河流,是草原人民的生命之河。從那仁寶力格嘎查,向東北流經西河鄉、百靈廟鎮、查干哈達蘇木,最後注入騰格淖爾,河流全長 192 公里,流域面積為平方公里。
艾不蓋河
我始終感覺艾不蓋河是有歷史大故事的。這條河流源頭有那仁寶力格古城、沿途有石龍古城、稍林房子古城、丹山古城、百靈廟古鎮、敖倫蘇木古城、查干哈達岩畫群,還有眾多的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遺址。匈奴帝國、鮮卑王朝、突厥帝國、蒙古帝國、汪古部族等在此流域繁衍生息,金戈鐵馬。這裡應該是古代漠南草原先民盤馬彎弓的重要疆場。
艾不蓋河的源頭有兩個碩大的「水缽子」,據當地牧民講,每年祭拜敖包時一些有名望的人物要前來察看,若這兩個「水缽子」水滿溢出,就預示著達茂草原一年水草豐美、牛羊肥碩,預示著草原一年的好年景。
石門水道
漢帝國在此流域內修建了兩條長城防線,以阻擋匈奴鐵騎南下突襲,並修建了十數座障城予以防衛。其中多個重要的障城就修建在長城與艾不蓋河的交匯處。
我感覺我們對艾不蓋河的研究遠遠不夠,其歷史意義和曾經發生的故事,需要深入挖掘。
昆都侖河,一條中原農耕文明北部邊疆兩千多年歷史的見證者。發源於固陽春坤山,過固陽縣城北,穿行大青山與烏拉山界谷,在九原麻池鎮注入黃河。河道長 130 公里,流域面積約 3000 平方公里。
秦漢帝國修築的長城從春坤山下的昆河北岸蜿蜒伴行,向西烽燧城障密集,長發城障城、草地溝障城、壩根底障城,碾坊障城、三分子障城重兵布防。終兩漢之世,漢匈間諸多重大事件,與這裡相關聯,成為了兩漢朝廷接納南、北匈奴使節和歸降者的重要邊塞。
推喇嘛岩畫
中游的梅嶺山古城扼守在昆都侖河的衝要之處。有學者認為梅嶺山古城為漢光祿城,這裡是重要的修築和防守邊塞的軍事指揮機關。昆都侖河進入陰山山脈烏拉山與大青山的界谷,也是穿越陰山山脈最平坦的河谷通道。這段十多公里的河谷,演繹並見證了更多的重要歷史事件,留下了眾多歷史人物的匆匆腳步。石門水、石門障、石門古道、回紇古道、呼延谷、呼延柵,蒙恬、漢武帝、徐自為、王昭君、酈道元等等,現在依然留存著六座古城和一段當路塞的遺蹟。
水出石門,昆都侖河水進入開闊的平原衝擊扇。在這段河谷兩岸,有孟家梁古城、麻池古城、召灣漢墓、昭君古城、昭君古渡、燕家梁遺址、昆都侖召廟等。
縱觀這兩條古老而神秘的河流,有過多少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能夠書寫怎樣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可以解讀怎樣的中國歷史之謎呢?
來源:老方帶你游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