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劇的「前世今生」

2020-07-12     文娛頭版

原標題:武俠劇的「前世今生」

在華山之巔,總會有新的「五絕」。

2020年的國產劇市場,在豆瓣評分超過8的有11部,其中有2部是武俠劇——《神探簡不知》《少年游之一寸相思》。

對於武俠這一類型來說,這已經算近幾年來最拿得出手的成績。

其實,今年武俠劇的數量不少,《新絕代雙驕》《暮白首》《月上重火》,以及待播的《有翡》《明月曾照江東寒》《靈域》《天涯客》《鹿鼎記》《新龍門客棧》《天龍八部》《新神鵰俠侶》……

作為武俠劇的擁躉,自然應該感到振奮,但是卻又鮮能體會到武俠劇輝煌時代,江湖帶來的縱馬長歌、快意恩仇。

為何?大抵是因為沉寂已久的俠士劍客,再次仗劍走上江湖,卻未可名狀地有一股 「缺失感」

0

1

「武俠劇」志

不同文化有不同崇拜的英雄,在國人心中,武俠有著獨特地位。

說起武俠劇,內地觀眾最初的印象還要追溯至港台劇。尤其是港劇,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就開始陸續將金庸、古龍的小說作品搬上螢屏,83版《射鵰英雄傳》至今仍常出現在各種「經典影視劇榜單」中;到九十年代、世紀之交,TVB開始對武俠IP進行大批量的演繹,包括金庸的「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黃易的《大唐雙龍傳》《尋秦記》。

港台劇對於IP的選擇似乎也有著地域考量。金庸、梁羽生、黃易主要的創作生涯都是在香港度過,而台灣武俠劇則更青睞在台灣創作的古龍、溫瑞安的作品。

中國大陸地區的武俠劇,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2002年,一部《風雲》,一部《雪花女神龍》,一時風頭無兩。2003年,合拍劇《倚天屠龍記》和張紀中執導的《天龍八部》讓經典武俠IP進入到了「大陸時代」,隨後數年,「金古梁溫黃」的新版本一部接一部面世,大陸武俠劇以融會貫通的姿態,汲取著老版港台武俠劇的精華,也利用取景地的優勢,在製作方面更下功夫。

不可否認,這段時期,國產劇在武俠類型的探索十分多元。除了翻拍經典武俠小說IP,也有不少優質的原創武俠劇本,比如2005年的《天下第一》、2010年的《怪俠一枝梅》,以及那部堪稱經典的「反傳統武俠套路」、古龍《歡樂英雄》式的武俠喜劇——《武林外傳》。

誠然,有精品,也有「雷劇」。武俠劇「火熱」幾年之後,對於作品創作總給觀眾一種「圖省事」的感覺,國產劇越來越愛從「翻拍」中尋求收視,一批翻拍「雷劇」不僅沒能呈現出全新視角,反而還給觀眾「貢獻」了許多吐槽點,正因如此,觀眾對武俠劇的興趣衰減,市場也就將武俠打入了「冷宮」。

武俠劇,也如同它們的主角一樣,經歷著「身世浮沉雨打萍」。近十年,武俠劇更是陷入了難以突圍「出圈」的「窘境」,雖然其中偶有如《琅琊榜》的精品,但多數武俠劇都並未泛起多大漣漪。2017年,新版《射鵰英雄傳》曾少有地打破觀眾「翻拍即爛劇」的印象,但平心而論,說起翻拍武俠,總是首先提起「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絕代雙驕》,已多少讓觀眾審美疲勞。

0

2

「俠之大者」

說起來,近十年的古裝劇其實並不罕見,熱門IP改編也不勝枚舉,「以武犯禁」的故事亦時有發生。

但這類劇集對「武俠」的定義似乎更聚焦於「武」,「武」到了極致,以至上天入地、仙風道骨,無所不能;更有一層,不少劇集只是披著古裝、武俠的外衣,放大的仍是情愛主題,削弱俠義精神,不免流俗。

這樣的劇集,更願意稱之為修仙劇、古偶劇,而非武俠劇。

武俠劇的核心永遠是「俠」,在鮮衣怒馬、仗劍江湖的歷程中,完成的是家國情懷與社會道義的探究

比如《天龍八部》,蕭峰與阿朱的「虐戀」、段譽和「妹妹們」之外,更讓觀眾血脈賁張的永遠是杏子林叛亂、勇闖聚賢莊和雁門關外蕭峰的自裁,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讓觀眾看起來並不是沒有頭緒的「主角光環」,而是在面對冤屈、面對不公時一種敢於證明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宣洩。

就連以情著稱的《神鵰俠侶》,格外讓觀眾念念不忘的也是襄陽城頭,郭靖對楊過的那句諄諄教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也成為如今觀眾、武俠迷對於「武俠精神」的詮釋。也是在這種言傳身教下,楊過在得知父親做的惡事後,並沒有墮入「一味復仇」的窠臼,才讓人物頓顯立體。

有人說這是原著作者的個人風格所致,金庸、梁羽生就偏向於講家國的大格局、大氣魄,古龍也同樣是以「奇情」引人。

實則未盡然,古龍劇雖多以「奇情」取勝,但真正能打動觀眾的精品古龍劇,都著重體現了古龍原著中對社會道德的探討。古龍作品的背景同樣多數有「復仇」元素,就以1999版《絕代雙驕》為例,對於「十大惡人」的形象,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豐滿,以邀月宮主的病態和眾人的普適價值觀作為矛盾主線,在「復仇」故事中,它宣揚的絕不是「仇恨」,而是「寬恕」與「理性」。

0

3

武俠的創造力

武俠劇的沉寂日久,不在於沒人拍、拍不好,其實是在於 沒有新的江湖、沒有新的江湖故事。就連如今舉例佐證,用的仍是「金古梁溫黃」的例子。

如果在時代審美和時代價值都相應變遷的情況下, 武俠劇仍只能靠著翻拍「金古梁溫黃」來講故事,勢必會竭澤而漁。並非說「金古梁溫黃」的價值已經過時,但「武俠精神」的的確確應該 藉助新的表現形式來展現。有消息稱,如今待播的新版《神鵰俠侶》將會以郭襄的視角來展開敘事,如果消息為實,這也不妨成為翻拍劇的一種新思路。

除了在翻拍劇的改編過程上多加「巧思」,武俠劇復興最關鍵的還是要創作出新故事。

那如今國產武俠劇的創造力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

先說IP改編劇方面——

「金古梁溫黃」在創作時有著當時的時代背景,以金庸為例,他的創作生涯以《書劍恩仇錄》開始,以《鹿鼎記》終,從《書劍恩仇錄》中,作品傳遞的是濃烈的民族主義、愛國情懷,這種情愫到「射鵰三部曲」時為盛,但隨著社會發展進程,金庸作品的創作也從《天龍八部》起轉而開始探討「民族融合」,到《鹿鼎記》時,已和最初的《書劍恩仇錄》作品思想已有較大變化。

這說明武俠IP的創作也要與社會規定與心理需求相融合。放眼當下的IP市場,其實不乏能貼合當下旋律的作品,「大陸新武俠」代表鳳歌,其創作的「崑崙」系列對於「和平」的議題探討極深;被譽為「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英雄志》作者孫曉,他的筆觸注入了濃厚的「人本」「人文」思想,在拆解「英雄與天命」過程中,探討著作為個體的自我價值實現……在武俠IP市場上,還有不少富礦,如何改編,是武俠劇創作者可以發力的課題。

再說說原創劇本——

武俠劇在「興盛時期」從不缺乏優質的原創故事,時至今日,在豆瓣「武俠」題材的電視劇中,《武林外傳》仍以9.5分高居榜首。其實,武俠劇市場也在此方面有所嘗試,比如原本極擅長武俠類型的港劇,也在前幾年推出了《寒山潛龍》《翻生武林》等不錯的劇集;今年內地的《俠探簡不知》《少年游之一寸相思》,也著實讓觀眾眼前一亮。

比如《俠探簡不知》,有著獨特的探討議題,比如對自我認知的探求、對社會「弱勢群體」不包容等,為此,在劇中還有不少突破「傳統武俠」框架的設定:江湖上有「千面人」這麼一號人物,他可以變化成不同的人,相貌、性格、武功均能如樣複製;還有「黑霧娘娘」,綽號雖是「娘娘」,但卻是個男兒身,他和葉笑笑關係好正是因為一句「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獨一無二」……

雖然這樣的劇集創作目前仍是零星,評價也未盡相同,但也許就是武俠劇新「門派」呢?就如古龍所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有世間萬象,武俠劇這充滿著中國文化的「詩意世界」就會存在,在找到創新方向和精神層面的內核表達後,以武俠劇在華人心中的獨特地位,自然還是有重獲市場追捧的一天。

在那華山之巔上,總會有新的「五絕」出現。

坎城節、賈樟柯、電影院的夏日二三事

輪值編輯:依梧

作者:宵夜

編輯:捉五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xPXRXMBnkjnB-0zdW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