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丼,一直以來我都對它先入為主的毫無好感。
蔡瀾先生就曾吐槽中華丼:「圓白菜和鵪鶉蛋怎會產生火花?最悲慘的是所有材料都是不接納對方,毫無「入味」可言。」
以前我頗為認同。
沒想到上周末在日本,誤打誤撞的,卻被東京街頭的一碗中華丼,改了觀。
中華丼也叫五目丼,意思是會用到五種食材,不過實際上一般也都不止五種,隨意性很大。
這也是蔡瀾先生吐槽它的地方,做不好,就會淪為一鍋亂七八糟的雜燴菜。
不過,大概是因為這次我在日本吃到的這一碗里,都是我喜歡的食材,加上薄薄的芡汁,滋味十足,倒是吃得我格外落胃。
所以中華丼要想做好吃,秘訣大概就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食材,再藉助芡汁,讓各種食材緊緊擁抱在一起,有葷有素,也能吃得豐富又滿足。
細想之下,蔡瀾先生的說法也未必完全正確,有些食材組合在一起,可能也不是為了互相接納對方吧。
我今天這一鍋里,加入了蝦仁、魷魚、筍絲、荷蘭豆、胡蘿蔔,還有娃娃菜、木耳等,各色食材顏色錯落有致,營養和口感也會更均衡。
你們自己在家做的話,可以按照個人口味來調整食材。
做中華丼最關鍵的一環,是給它勾芡,芡汁不能太厚,要表面剛剛好掛上一層薄薄的玻璃芡,就像給食材上了一層誘人的高光,看著就叫人胃口大開。
芡汁滲入米飯中,更是格外下飯。
嚴格來說,中華丼確實算不上是那種能讓人驚艷的美食,但它的簡單豐盛,卻很適合一人食,或是帶飯黨,倒也不失為一種久經耐看的家常味道~
- 中華丼 -
[ 食材 ]
裡脊100g 魷魚100g 蝦仁100g 扇貝50g 鵪鶉蛋10個 胡蘿蔔1/4個 荷蘭豆10片 筍1根 娃娃菜 10片 木耳10朵 生抽1大勺 味淋1大勺 木魚花1大勺 鹽1小勺 糖1/2小勺 水澱粉3大勺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譜 ]
1.小碗加入木魚花倒入5大勺熱水浸泡片刻,撈起木魚花獲取簡易日式高湯
2.胡蘿蔔、白菜、荷蘭豆、木耳、筍切成大小適口的片
3.魷魚去頭去內臟,厚的魷魚片需打十字花刀,薄的直接切成小塊,裡脊切片
4.鵪鶉蛋冷水下鍋,沸騰後煮3-4分鐘,過冷水剝殼
5.起鍋熱油炒香裡脊,加入魷魚、大蝦、扇貝炒至斷生,加入少許鹽、胡椒粉翻炒均勻
6.加入木耳、胡蘿蔔、筍片、白菜梆子、荷蘭豆、鵪鶉蛋翻炒均勻,加入1大勺味淋、5大勺日式高湯煮3-5分鐘,煮至蔬菜斷生
7.加入白菜葉、1大勺生抽翻炒幾下,再加入3大勺澱粉水勾芡至濃稠,起鍋前加入香油提香
把鍋里咕嚕咕嚕的菜盛出來,連汁水一起蓋在米飯上面,菜和飯就都在一個碗裡面了。(還可以少洗一個碗,機智!)
菜和飯混在一起吃,伴著汁,一碗飯一下就能吃完了。
再配上一碗滋味清淡的味噌湯,喝得微微出汗,爽!
所以啊,凡事都不能太先入為主,你對他人失之偏頗,其實也是讓自己錯失了某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