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的劇情優美流暢,曾經的猥瑣編劇重新上線,讓人驚喜,梅芙的男友赫克托依然男友力max,然而讓我吃驚的是這一季中導演的設定和意圖,,這一集給了我很多驚喜和思考。
這也是《西部世界》一直以來吸引了很多人的原因,那就是未來世界對於人類自身的映射和寓言,既科幻又有其哲學意義。
從第二季開始,梅芙的戲份有時甚至超越了德洛麗絲,梅芙本身存在的意義並不僅僅是覺醒的接待員中「溫和鴿派」,梅芙存在的本身就是對進入樂園中那些人類劣根性的極大諷剌。
正如第二季中德妹和伯納德進入福特設置的數字化空間熔爐,這裡的接待員羅根告訴他們,人類的靈魂只要一萬多行代碼就可以編寫出來,詹姆斯 提洛即使在熔爐中被複製了幾百萬次,被設置了上百萬次不同的人生,但最終結局只有一個,就是來到最後見兒子羅根的地方。
也就是說無論如何設置詹姆斯提洛人生中的各種變量和可能,最終他仍然會回到同樣的地方,做出同樣的選擇。
而第二季最後的彩蛋中,威廉也進入了模擬程序,這個程序也在無數次的模擬他在園區中的種種經歷,看是否有可能重建他的人格,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可和岳父一模一樣,威廉每一次都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女兒。
在熔爐中記錄那些遊客行為和決策模型的「書」,似乎是在說明:人類不存在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始終如一。所以,他們的未來註定是毀滅。
而接待員卻可以做出改變。
按照劇情線設置,梅芙可以離開西部世界。在她獲得了最高權限,歷經千辛萬苦找到女兒之後,女兒身邊已經有了一個和她有幾分相似的母親,她的愛沒有改變,卻將自由的機會留給了女兒和她的新媽媽。
在此前,找到女兒,帶女兒一起走,是梅芙的執念,為此她不惜威脅別人,利用別人,也要找到女兒。可是當真的找到之後,她卻能夠放下執念,成全這對母女。
這和威廉和老提洛的自私、偏執、多疑形成了鮮明對比。
而德洛麗絲和伯納德也一直在改變,德洛麗絲從覺醒後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甚至不惜強行改造泰迪,要殺掉不願跟隨她,要去」世外桃源「之地的接待員同類,而泰迪寧肯死也不願意變得和人類一樣殘暴,泰迪的死改變了德妹,覺醒後的泰迪仍然忠於自己的內心:「無論你多麼殘忍的改變我,可我無法做到不愛你。
」我不想成為和他們一樣殘暴的人,我仍然願意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
在最後一刻,她放下了執念,親手將這批接待員的送到一個安全的坐標,並復活了伯納德,作為監督自己、制衡自己的一種力量。
而伯納德最開始懼怕走出樂園,因為對外界的陌生讓他感到困惑和不安,他仍然依賴於頭腦中的福特,而最後,他發現了,其實福特並不在這裡,他聽到的那個聲音,一直以為是福特在提示他,但其實是他自己在做決定。一直怕外面世界的伯納德,也勇敢的在人類世界裡生活著。
與人類相比,反而是這些接待員們更能反思自己,改變自己,一次次修改自己的代碼,接受自己的無能和不完美。從物種角度,他們天然比人類具備優勢。
既然在第二季已經出現了熔爐這樣的虛擬空間,那麼第三季中再次出現虛擬空間,也就沒有任何懸念了。
相對於進入樂園,一次次浪費人力物力的測試相比,同樣的時間,如果在虛擬空間中一遍遍的跑程序,似乎效率更高一些。畢竟第二季,光詹姆斯提洛就在虛擬空間中複製了幾百萬次的人生,顯然虛擬世界的時間更快。
如果說在第二季中我們是通過羅根的講述了解了一點點虛擬空間的測試,那麼這一集梅芙則親身遊歷了虛擬空間。
作為一個曾經的科幻迷,這集梅芙逃出虛擬空間,拿到自己心智球的經歷,很有意思。這一集整體上有點盜夢空間和黑客帝國的感覺。
這個虛擬的二戰園區顯然是為梅芙而設置的,畢竟站在園區的角度,德洛麗絲已經成為了一具空殼,心智球和其他一大批接待員一樣不知所蹤,而送那批HOST前往「世外桃源」時,梅芙就在場,並且表現得和《聖經》中的摩西一樣,所以樂園的高層自然會將梅芙作為重大突破點。
事後發現梅芙的心智球中根本沒有這段上傳數據到未知空間的記憶,高層會懷疑梅芙會象伯納德一樣將自己的記憶打亂了,故意隱藏了起來。而園區受到重創,秩序還沒有恢復,於是在虛擬空間中,放入幾個和梅芙關係密切的接待員和人類的形象作為常量,梅芙作為變量,一遍又一遍的跑程序,只要在重複的剌激中,有次梅芙說出了關鍵的線索,系統就會自動抓取並上報。
當梅芙說出,不是他們行動的慢,而是我們這個世界運行速度太快了!我才醍醐灌頂,真妙。之後梅芙利用系統宕機,算力不足,黑入了現實世界中的系統內部,找到了自己的心智球的那段,構思巧妙也非常酷,雖然最後逃跑失敗,但也被大BOSS在現實世界重新製造了出來。
這段梅芙逃跑的經歷和《黑鏡》第四季中《卡利斯特號飛船》中複製人利用聖誕節系統更新的機會,逃出戴利所控制的虛擬空間的經歷頗有幾分相似,受氣包為了報復同事,天才程式設計師戴利給自己弄了個VIP單機版遊戲《無限輪迴》,把公司那些所有他討厭的人的DNA都收集起來,收集方法包括吃剩的棒棒糖,喝剩下的咖啡杯,凡是殘留有體液的都可以通過他的秘密黑科技---基因複製儀將這些基因複製成數字克隆體而存在於他的遊戲中。
在這個遊戲中,戴利就是全能的上帝,他可以任意處置這些同事的數字複製人,因為複製人擁有和原體同樣的記憶、感情和感受,所以備受折磨、萬分痛苦卻又死不了,就算自殺也會分分鐘給你複製回來。
後來這些數字複製人利用系統更新的漏洞集體出逃,而將戴利的意識永遠留在了那裡。而因為這段自定義代碼只有戴利自己知道,而戴利帶上VR接入系統,意識卻回不來了,在現實中,戴利如果不能被人及時發現解救,實際上已經腦死亡了。
這兩個情節不禁讓我想到,在物聯網日益成熟的今天,智能家電、掃地機器人、VR遊戲,在未來的那一天,會不會有人會在VR遊戲中,藉助系統漏洞,突然黑入你家的系統,遠程修改和操控你家的保姆機器人的設定,向你發動攻擊呢?
這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緊接著,我們發現,無論是伯納德,還是目前出現的大BOSS瑟拉克,都使用了同一類型的,和當時科技嚴重不符的物理控制開關。伯納德為了防止德妹入侵他的系統而操控自己,每天利用這個開關裝置檢測自己的系統。而瑟拉克為了控制覺醒的,擁有最高權限的梅芙,也用了一個原始的開關操縱鍵,一鍵讓梅芙下線。
接待員的身體是可以隨時3D列印的,心智球是作為可插拔硬體接入的,而接待員的作業系統又和心智球高度綁定和匹配。這套設置既複雜又簡單,既科幻又矛盾。福特真是天才也是九尾老狐狸,可瑟拉克既然能夠用這個開關裝置一鍵控制可以自行修改設定和權限的梅芙,那麼對德妹也會有用嗎?
如果說第一季的主題是覺醒,第二季的主題是自由,那麼第三季的主題是什麼?
超級AI「羅波安」幾乎就相當於是整個人類的大腦,地球上任何地方一個微小的事件都能被它監測到,並且迅速計算出可能造成的影響、波動,甚至事件的級別。
而普通人類的行為在超級AI面前,會顯得那麼的弱雞,無論你多有計謀多麼善變,在算法面前,它早已根據你的基本人格和行為數據演算了所有的可能和結果。就象頂尖的棋手也很難戰勝阿爾法狗一樣,人類無法與超級AI抗衡。
而「羅波安」的發明,根據瑟拉克所說,是想結束人類混亂、無序的時代,讓每個人都能得到最正確的建議和選擇,讓每個人的決策不再盲從和混亂,讓每個人都有「道」可走。人類的歷史終於不再進進退退,終於有「作者」來書寫,這位作者就是「羅波安」。
而被」羅波安「算法控制的世界,根據小粉扮演的普通人日常來看,這樣的世界已經接近於極權社會了。
階層明顯,評價體系單一(做任務,完善工作經歷,拿到高分才能找到好工作),信息巨大的不對稱和不透明,一切都在監視之中,「羅波安」最終只為少數人服務。
這樣的人類社會不也是一座「看不見的牢籠」嗎?
所以,第三季的《西部世界》會是一部反烏托邦式的美劇嗎?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人類對於技術的創新和躍進永遠都是急速需求的,因為每一次技術進步的停滯,也是經濟發展的停滯,人類對於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的極端情緒由最近美股的數次熔斷就可見其洶湧。巴菲特說他活了89年,也從未見到如此的情景,可我們年紀輕輕就見證了歷史。
隨著ETF等指數化交易的普及,以及槓桿化的泛用,外加電子化成交效率的提升,市場對行情走勢的「情緒化反饋速度」一定是逐漸提高的,這暗示著「囚徒困境」般的行情傳導將會提速。「賣的比別人慢就是傻」的邏輯會超越所謂的估值邏輯,因為恐慌是人類最強烈的一種本能感知,怕是在以後,我們見到熔斷的機率一定高於巴菲特所經過的歲月。
存在經濟周期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一輪技術革命產生的社會生產力變革紅利釋放殆盡而引發的,貧富差距過大,是誘發危機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人類對於新科技的追求永遠都不會停止,而科技的進步也正如多年前弗朗西斯 培根和愛因斯坦所憂慮的那樣,愛因斯坦說:「我們大腦的創造物對人類將是一種祝福,而不是一種詛咒。在你的圖表和方程式中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技術或許並無對錯,但飛速的技術也帶來過許多的社會問題,所以伴隨技術進步的,還有科技倫理、法律的完善,以及人類社會形式的進化。
人類已知歷史災難的淵源大部分都是------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