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6個表現,說明父母教育的失敗,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

2019-07-16   父母育兒新知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會發現孩子總是有很多自己感到反感的地方。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良表現,對於孩子的不足和錯誤,爸爸媽媽往往都是給予嚴厲的批評,有時甚至是打罵,這固然不是一個好辦法。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爸爸媽媽要學著反思,看看孩子身上的這些不良表現是不是與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有關。

1.愛哭

朋友家孩子快四周了,可是現在還是特別愛哭,有一點小問題都哭個不停,好話壞話都不聽。有時在外面看到孩子這樣,朋友內心十分懊惱,很多時候都會抑制不住和孩子發火,或者大打出手,結果孩子更加的哄不好,哭個不停。

孩子愛哭,可能是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可能是因為表達能力差;可能是因為他一哭鬧就能得到滿足,遂他心愿。總之先要想清楚,這個毛病是從何而來的,不要看見孩子哄不好自己就控制不住情緒。孩子如果是想要引起關注,想要得到什麼要求,那麼就視而不見吧,由著他哭,讓他知道這樣是不會得逞的。但是當他平靜的和大人溝通的時候,一定要表揚他懂事哦。如果是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差,那麼多給孩子說說話,講講故事,慢慢來吧。

2.不講道理

孩子平時活潑可愛,可當發脾氣時,簡直像個小惡魔,毫無辦法。

跟他好好講道理吧,人家不聽;態度強硬,也壓不住他,真是頭疼;特別是,如果孩子在公眾場合鬧起來了,就更加尷尬了,怕自己的孩子被冠上一個熊孩子的帽子,可是越著急孩子越不配合,結果常常是一拍兩散,把自己的心情也搞得很惡劣。

這樣的抱怨,最後往往落到一句:這孩子真是個壞脾氣,不講道理。

當孩子大哭大鬧化身「熊孩子」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指責孩子的不講道理、胡攪蠻纏,卻很少去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其特點,不講道理,多半是情緒暴怒所引起的。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先了解孩子的情況。多換位思考,有時孩子在身體不適時,脾氣也容易變壞。

在家長看來,這是孩子不講道理的表現;但對於孩子來說,她只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心中不滿。大人在盛怒之下,都無法平息自己的情緒,何況是孩子?

3.迷戀點子產品

最近跟很多家裡有小孩子的家長交流,最讓他們擔心的是小孩子放假,就會宅在家裡人手捧著一部手機或者平板,他們經常玩的都是一款叫"王者農藥"的網絡遊戲,對孩子來說,玩遊戲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光,甚至到了飯點,也不捨得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

孩子們上網的目的大部分是娛樂、聊天、打遊戲。網絡本應該是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及掌握網絡應用技能的「工具」,而我們的孩子,卻把網絡當成了「玩具」。

手機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起來,出門可以忘帶其他東西,可手機卻絕對不敢忘。手機是大人生活的必需品,必備品,但對孩子來說卻不是。

有些家長覺得帶孩子是件特別鬧心的事情,小孩經常會情緒失控大吵大鬧,遇到小孩吵鬧的情況發生時,便會主動拿出平板、手機等去哄小孩,小孩子被遊戲、視頻吸引,就會變得安靜,這樣的做法大大增加了小孩對電子產品的成癮性,對他們的身體和心靈都會造成一定危害。

4.不禮貌

隨著孩子日漸成長,外出用餐、遊玩的機會越來越多。幾歲的孩子容易對新環境產生好奇心。有家長抱怨,孩子平時在家循規蹈矩,到了公共場所卻像個沒有教養的野孩子一樣,無理取鬧,大聲哭喊,影響到其他人,讓父母難堪又發愁。

人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孩子是不懂禮貌的。

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常生活中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造成的。「例如社會生活中,成人闖紅燈、罵髒話、隨地吐痰、隨手丟棄垃圾等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隨處可見,我們憑什麼來要求孩子?」

要想讓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家長就必須從自身做起,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例如與人交往談話時,應儘量避免粗魯的行為和不文明的用語,得到別人幫助時要主動地說「謝謝」,這樣,孩子在模仿學習成人的行為時,便自然學會了文明禮貌。

喜歡王人平微博上的一段話: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對孩子喊,就別怪他明天對你叫;你今天對孩子沒耐心,就別怪他明天對你不耐煩;你今天訓孩子不如別人優秀,就別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別人爹媽有權勢;你處處苛求孩子完美,就別怪他自卑懦弱;你習慣打罵孩子,就別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別怪他不負責任。

孩子行為不好時,家長首先要換位思考,想想自己有沒有當過「壞榜樣」;其次,用愛和尊重包容孩子,孩子才能學會用這樣的態度生活。

家長們必須明白,你的眼睛如果盯在孩子的缺點上,你下個世紀也無法改變他。我們必須讓孩子自己找到自我價值。孩子對外界毫無興趣的原因——自我價值極低。自我價值能讓孩子感覺「我很好,我是有價值的……」這種感覺才讓他腰板挺直了。之後,他生出一種自我完善的需要,這時候,你教他方法,他才有改變的能力。

所以,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歷程。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把鏡子,不斷發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範和表率。我們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