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拖延行為,責任其實在家長,你同意嗎?

2020-09-24     母嬰和育兒

原標題:孩子出現拖延行為,責任其實在家長,你同意嗎?

最近在看美國作家史蒂芬·蓋斯的《微習慣》一書,書中的觀點十分有價值,作者希望鼓勵大家每天用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來鼓勵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我們的行為中有45%源於習慣(根據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所以,孩子出現拖延行為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養成了不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習慣是不斷重複的行為,不僅每天在重複,而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不斷的重複疊加起來,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要麼讓孩子收益頗豐,要麼對孩子貽害無窮。而孩子日常習慣的養成,要麼是模仿父母的行為,要麼是受到父母的引導。所以說,孩子出現拖延行為,責任其實在家長。

如下,咱們一起來探討下,家長的哪些習慣做法會導致孩子出現拖延行為。

事無巨細,為孩子包辦一切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人格教育》書中曾提到:「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換言說,如果家長已經替孩子安排好了一切,那孩子就會缺乏做事的責任感,自然也就做事拖拖拉拉。

聰明的家長,應學著偷偷懶,有些事讓孩子獨立去完成。比如整理書包這件事,家長來做的話,肯定不會有遺漏,分類整理得很好,但長時間下來,孩子就會覺得整理書包是家長應該做的事,跟自己沒有關係。反之,放手讓孩子自己整理,哪怕一開始孩子不懂怎麼分類,整理時總有遺漏,但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孩子就會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快。

經常焦慮,看不慣孩子做事慢

現在生活節奏快,上班壓力大,很多家長不自覺地都會很容易焦慮起來,並且會把這種焦慮帶回家裡。當看到孩子繫鞋帶很慢,洗碗很慢,做作業很慢,就忍不住地焦慮起來,嘴上還會叨叨念,「怎麼還沒好」「怎麼這麼慢」「要不我來吧」等等。

家長的焦慮,其實是會傳導給孩子的。所謂耳濡目染,如果孩子經常感受到家長的焦慮,那孩子也一定會跟著緊張起來,越急越亂,越亂越錯,越錯越慢。而克服焦慮感,是一門系統性的工程,很多家長並不僅僅是對孩子焦慮,對自己也很容易焦慮,改變就需要從我做起。

不自覺地打斷孩子,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所謂關心則亂,家長對孩子的愛也要適度。當孩子正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忍住「不騷擾」孩子。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孩子正獨自在房間專心做作業,家長卻時不時推門進來,一會兒倒水,一會兒送水果,一會兒跟孩子談話……

不停地打斷孩子,看似關心孩子,其實是對孩子專注力的破壞。當孩子無法集中精力做事情的時候,自然效率就低下了,拖延行為就產生了。唐代作家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曾說,「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種樹如此,養育孩子同樣如此。

自己做事拖延,當了孩子的壞榜樣

拖延症是一種通病,孩子有,家長也有。不少家長一方面嫌棄孩子的拖延,一方面卻縱容自己的拖延。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個性是叛逆的,家長自己做不到,還想要求孩子做到,根本就是不可能。

孔夫子曾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家長想要孩子做或不做,就自己先要做或不做,否則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為了孩子的優秀,家長們也要不斷自我修行,成為更優秀的人。

如上4個習慣做法,不知道家長你躺槍了嗎?讓我們一起努力,治癒孩子的拖延症的同時也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OCrv3QBURTf-Dn56I4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