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拼」的福建人,走哪都惦記一碗「鍋邊糊」

2019-08-19     咕嘟夜食

編 輯 /三水 出 品 / 自由氣質

我喜歡深夜的酒,但更愛清晨的粥。

總有一種味道,足以把你從睡夢中喚醒,或是熟悉,或是陌生。那是清晨的一粥一飯,卻總讓人想起家鄉的一磚一瓦,一時間,仿佛空氣中、陽光里都充滿了家鄉的味道……

咕嘟夜食2019特別企劃·早城故食,帶你領略日出之食的煙火人間……

一天最愜意的時光莫過於清晨,第一口呼吸第一抹陽光第一口早餐,好好的吃一頓可口的早餐,在舒適悠閒的環境下享受著美食贈與我們的快樂。


福建菜淡爽清鮮,講究湯提鮮,擅長各類山珍海味。

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閩菜便是發源於福州,以福州菜為基礎,歷經中原漢族文化和閩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

聽說廣東人早上會吃福建人,那福建人早上吃什麼呢?

01

豆漿油條的姐妹CP

福建福安水煎包,皮薄餡大,咔嚓一口滿是精華。

傳統的農家火灶,覆蓋著柴火特有的煙火氣。早上,幾塊煎包,是福安人的傳統早餐,從牙牙學語到耄耋老人無不例外。


福安人從小吃到大的水煎包,一元五一個,身形算得上豐腴的,比網球略小。和一般水煎包不同的是,福安水煎包在單面煎完,還會再翻個個兒,褶子「頂」也會略煎一下,更加酥香。

內餡是豬後腿肉、蘿蔔絲和蔥花和成的,前者自是香嫩,而後兩者則調和了肉的葷氣,吃起來更是爽口。

都說豆漿油條是早餐界的情侶套餐,在這裡,水煎包自然有他的「最佳拍檔」——豬肺湯。


用新鮮的豬肺和生地、花生熬煮而成,不過兩塊錢一碗,清潤甘甜和煎包那一口鮮咸正是秒搭,還中和了些許火氣,吃了一天都會身心愉悅。

02

比麵條爽滑,比粥耐餓的鍋邊糊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是福建地區的特色佳點,著名的風味小吃,與生煎包、油餅等配食,是福建有名的早點佳品。


鍋邊糊分為福州鍋邊糊和漳州鍋邊糊,一般與海蠣餅、蝦酥、芋粿、油條、生煎包、豬血等配食,一直流傳到海南、台灣等地。凡是在福建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建的人無不愛吃。

就連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建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鼎邊糊」、「鍋邊糊」、「鼎邊垂」三個詞語,也會感到好象親眼看到了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鍋邊糊始於何時已經無從查考。有人說古時有一家主婦磨了米漿準備蒸九重粿,臨時來了客人,家裡煮的飯不夠吃,主婦靈機一動,在燒著菜的鍋邊繞烙米漿,既做菜又當飯,客人吃得甚滿意,讚揚一番。

每到中國農曆立夏時節,福州市民與郊區的農民都要做鼎邊糊「做夏」。

因為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糊,不僅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嘗。像涮鼎邊糊一樣一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


1961年,朱德元帥在福州品嘗鼎邊糊時說,這麼簡單的原料,這麼簡便的製作,這麼簡化的吃法,卻有這麼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難以忘懷。

而清代鄭東廓所著《福州風土詩》寫道:「梔子花開燕初雛,余寒立夏尚堪慮,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由此可見,鍋邊糊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如今,鼎邊糊小吃攤在福州的街頭巷尾更處處可見,為市民常用的早點,食品店裡還有袋裝「鼎邊糊」出售,可以隨時煮食。

03

早餐三兄弟

北方人喜歡來碗羊雜湯,頓時渾身就變得暖和起來;南方的小夥伴比較糾結,當地製作這種美味的餐館實在太少,那不妨到福建去旅個游,保證牛雜湯同樣會驚艷到你。

牛雜湯搭配拌面或者米飯,是福建永定撫市鎮當地人的標配早餐。

這碗「平平無奇」的牛雜湯,食材豐富且講究。

牛肉的前腿肉、腱子肉用開水氽燙,燙出來的牛肉會膨脹。配合牛骨湯,再加上百葉、牛腸,一碗客家牛雜湯便正式出爐。

選擇牛肉的時候,必須要是前腿肉與牛腱肉想配合,後者是整個牛的精華所在,前腿位置相對來說活動量更大,出來的肉也會更加的筋道。

再配點牛肚、牛百葉以及別的牛雜,湯新鮮,湯味好,深得顧客人心。

燙出來的牛肉會膨脹,配合牛骨湯,再加上百葉、牛腸,一碗客家牛雜湯便正式出爐。

美而不膩的豬油拌面,也是一道招牌。拌面撒上蔥花,配上店裡的特色滷味和扁肉一口下肚,口感絲滑有彈性,更沒有油膩之說。

一碗面下肚,好似「偷得浮生半日閒」。

噴香米飯,更是牛雜湯的絕配,不過米飯往往是限量供應,賣完就沒有了。

純正的濃湯講究的是樸實,就如同鎮上樸實的人們。也正如結尾所說,不變的小鎮老店伴隨著不變的小鎮人情。

人生簡單,幸福快樂無非就是清粥小菜,就是吃好每一餐飯。

城市朝發夕至,菜系融匯貫通,一蔬一菜,一飯一湯早已跨越山海,唯早餐偏於一方,盛滿濃郁的鄉味,感受最平實的生活之味。


你最喜歡的福建早餐是什麼?來留言區聊聊吧~

(文中部分配圖源自網絡)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H8EsWwBvvf6VcSZjGf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