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店最短的街,原來在這裡

2019-08-29     淄博二三事

她是張店最短的街,呈彎月狀。

她曾經是飯店林立,車水馬龍,市井繁華的一條美食街……

這條街叫飯市街!

飯市街是張店最短的街,沿張店二馬路一路南行(火車站方向),到張店最美的大院"復聖里"門口向左轉(向東),就是飯市街的西入口了。

進入飯市街10餘米便緩緩由東向南(向右)彎過去,大約50米左右,就到泰康街了。(再從泰康街向東10餘米,就是三馬路)。

它是一條全長不過60~70米,寬不過5米,呈彎月狀(聯連二,三馬路)的一條短街。

這是一張一九三六年飯市街的示意圖(點擊可放大)

飯市街的形成與人們習慣抄近路走有關。一九0三年元月二十日,膠濟鐵路由青島修至周村並通車,五月張博線開工興建,到一九0四年六月一日膠濟線及張博線全線竣工通車。張店站周邊迅速發展,店鋪林立,商業發達。到一九四九年張店私營商業達623家(張店區志)火車站周邊形或當時最大的商業圈。

張店站候車室(民國時期)

選自《魯中晨報》

從張店"街里"(張店原稱張店鎮街里十字街周邊,也就是人民公社成立後四,五,六,七大隊)到站上(火車站周邊),走的人多了,形成一條小街,沿街原有房屋和後沿街建的房屋,成了當時人口最密集的商業街和居住地。

老張店示意圖

飯市街從我記事(上世記五十年代)就沒有飯店。這讓我感到很奇怪,為什麼叫飯市街?也許歷史上飯店林立?一直在我心裡是個迷,直到二0一四年四月,我才解開這個迷。

上世紀初~四十年代,確實有好多飯店,如:振興館,飯市街1號,掌柜趙金喜,做五香牛肉最有名(清真);鴻興村,飯市街2號,掌柜趙可寶(清真);孫家飯鋪,飯市街3號,掌柜孫世賢;仁義館,飯市街四號,掌柜馬惠慶,(清真)主營牛肉麵條;慶祥齋,飯市街7號,掌柜劉昌武。

飯市街上還有福園居醬園,掌柜閻同龢,山大醬油廠,飯市街17號掌柜閻賡禹,三義成醤油店,掌柜孟兆山,大同旅館,飯市街十二號。

飯市街上飯店、商號門頭都不大,有的是前店後廠。短短的飯市街上有這麼多飯店、商號足以證明當年飯市街的人口稠密和市井繁華。

飯市街周邊還有多家飯店,如紅源樓、鴻順居、同順居、五芳齋、一順齋、同興館、源興館、中和飯莊等。加上流動的食品小攤,給南來北往的商賈,旅客帶來方便,也惠及了周邊居民,逐漸形成了張店火車站周邊的美食圈。

老張店照片。方框中為飯市街位置。

這張照片拍攝時間大約上世紀五十年代,從拍攝角度分析可能從火車站上的水塔向偏西北方向拍攝。

飯市街一九七八年在火車站廣場(第一次)及杏元路改造擴建中拆除了,原址位於現火車站廣場西北角,中心路入廣場轉彎處(右側)。天樂園商場,齊韻大酒店東南向。

飯市街己消失幾十年了,五十年代後的飯市街我記憶猶新。

從二馬路左拐進入飯市街,右側第一家是順記文具店經營紙,墨,筆,硯兼營刻字,因位於二馬路飯市街口刻字櫃檯面向飯市街,大部分人對刻字店印象深刻,也是張店為數不多的刻字店,人們對文具店淡忘了,店主人是一個和氣可親的大爺,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並親自操刀篆刻。

九五六年公私合營後成立了刻字社。我的第一枚章就是在這個店裡刻的(一九六五、七)繁體字,梨木的小方章,五角錢,是我第一次收入的見證,難以忘懷,我一直把它珍藏。

第二家是擺小人書的(當時張店還有幾家,二馬路曲藝場門口,二馬路舊貨委託部北鄰,淄博市第二醫院門口等),是孩子們放學後的聚集點,就像現在進入了圖書館。

用家長給的不多的零花錢,不捨得買支冰棍,買二塊糖吃,交二分錢看一夲,她家小人書很多,我看過《快樂王子》、《白雪公主》、《卓婭和舒拉》、《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戰士》《聊齋故事》等等,有些小人書是成套的吸引你看完一夲還想看下一夲。看書是不准交換看的,但我們也乘主人不留神,迅速交換看,賺點小便宜,兩人會心的一笑,出了店門,還會炫耀一下,有時技術不到位,被發現或被別人告發,就泡湯了,店主人會教訓你一頓,第二天照樣去看書,店主人照樣歡迎。少年從小人書中得到不少初步知識和歡笑,至今瀝瀝在目。如今張店飛速發度擴大了不知多少倍,再也難尋覓這樣的書屋了,真想再坐到長條矮凳上,看一下午小人書,體會一下童年的快樂,和求知的慾望。

第三家是壓麵條的,當時壓麵條的機器是手工搖一個大輪子,帶動壓面機。我依稀記得自帶一斤麵粉加工費五分錢。在當時去壓麵條吃也是必較奢侈,一般是家裡來了重要客人或過節,再就是有病號,把平時不捨得吃的麵粉拿去加工成鮮麵條(一般人家不舍的花加工費,用手擀,現在手擀麵成了餐桌上的精品,時代變遷,吃麵條也在轉換口感)。

去壓麵條時,我們會幫著搖輪子,不過腳下要墊上一塊木板,才能夠到輪子頂瑞,搖完了大輪子麵餅就壓好了,再搖小輪子麵條就象竹簾孑齊刷刷的切出來,落在木盤裡,看到加工好的鮮掛麵,還很有成就感。

這時飯市街轉向南,是同學家,他是家裡的老三,是銀行街小學的,比我高二級,他當時長的高大,有力量,不知他怎麼學的會釣魚。我們經常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跟著他去王舍莊東面,張博線西側的藕灣里去釣魚。

往南有個很短的小巷,裡面住著同學的大哥和兩位同學,過了小巷是一個小維修店,幹些小維修活,我覺的他修壓水機最拿手,他把一根燒紅的圓鋼,在鐵砧上拍打幾下,並在鐵砧尖部輕輕幾下,就把打扁的圓鋼就彎成了半圓狀,用沖子把圓狀前部後部衝上一個孔,一個壓水機壓把就做好了,我也看的入迷。有時幫著拉風箱(也不多見了)吹小紅爐燒鐵,加煤,手忙腳亂的弄的滿臉黑灰,像個大花臉。還津津樂道的講給別人聽,引的同學們經常圍觀。這也算我最學習的製造知識吧。

小維修店南鄰是大同客棧,門頭不大,門口有招牌,進門沿一個短甬道才到往宿的地方,院子不大,院內水缸養著蓮花,很乾凈整齊,顯的很幽靜。

再往南就是一座小樓,緊靠泰康街了,小樓分住三戶中間一戶是同學家,北面一戶是她伯父家,我是常客,因大叔是張店養金魚的高手。(張店當時有幾個養金魚的高手,張店街里張師傅,小賈莊劉大爺,交通局林大爺)。大叔家有一個小院,除了一棵小樹,全部布滿了魚缸,有觀賞的魚缸,孵化小魚的,有養水的,養魚蟲的,根據用途深淺大小不一錯落有序的很整齊。觀賞魚缸淺一些,缸里養著當時名貴的金魚,頭頂著紅紅的花是獅子頭,有大眼泡的水泡和全身長滿米粒的珍珠魚等,除珍珠魚外,個頭都非常大,顏色艷麗,魚尾又長又大,在長滿長長綠色青苔的水裡悠閒的游著,非常漂亮。到了投食的時間,它們就上浮,游到你眼前,吐著水泡,看那魚的眼晴似乎是想與你對話,讓我眼前出現電影《追魚》的人魚對話的美景。

我也幫著干點活,挑點水,吸缸里的污物,最後得到的獎勵,送給你約二公分長的小金魚,回家養著。後來我養熱帶魚就是在這童趣中學到的知識。

我還要說一下養金魚的缸,老張店人都叫烏缸,也就是泥缸,是低溫燒成的黑陶土缸,當時應用很廣泛,洗臉,洗菜,洗衣服和花盆等各種系列型號,很實用,便宜。土產店,大集上都有銷售,現在難以尋覓,不見它的芳容。當時一般人家有套博山瓷套五盆,就算高檔了,現在也快成"文物"了,記得一套盆一元二角錢相噹噹時一天的工資。

由於這些烏缸、盆等怕碰,一旦有裂紋就滲水了,又不捨得扔,就請鋦缸、鋦盆的"軲轆子"(張店話)給鋦好(派生了一門手藝,一般用肩挑著工具,走街串巷給居民帶來方便實惠)用手搖皮帶鑽,在裂縫兩側等距離鑽好半深孔,用事先制好的巴鋦子鋦上,抹上用桐油浸的石膏,干後就可以使用了。

我家的洗衣盆就鋦了十幾個巴鋦子,使用了二十多年,七十年代才不用它了,成了大花盆。童年看到這一串街、走巷的手藝人,在招攬生意時大聲吆喝著,鋦碗、鋦盆丶鋦缸來!談出了人們的視線,但仍響在我的耳邊。年輕人只能從書夲或影視上看到了。(這些手藝人有的還會打錫壺,錫罐)

飯市街西口左邊苐一家是果品店,這個店敞開式經營,各種果品擺滿了店裡店外,供人們選擇。特別是天漸漸暗下來,幾盞電燈齊亮(飯市街居民用上電照明是比較早的。我居住的地方一九六四年才用上電照明,雖然相距不遠),水果呈現五顏六色,更加誘惑我們。雖然水果很便宜,一個西瓜二角錢左右,那時收入低,孩子們一般不向大人討要錢買水果,(要也不會輕意買)走到那兒看見那些可口的水果,就想流口水,急忙走開,但還是忍不住多看幾眼。

第二個商鋪是醬菜,調味品店,經營醬油,醋,花椒,八角,鹽等。孩子們一般不進這個店,偶而打醬油,買醋。買醋還會偷偷喝上一口,售貨員就高聲喊"小心找的零錢,別丟了!把醋瓶子拿好!"的叮嚀。現在還能回想起當年叮嚀的聲音。一九五六年這兩個店合私併入蔬菜公司。

東面還有一家,他們家房子緊靠三馬路車站公安派出所後牆(西牆),院子磚牆很高,牆頂還插了些玻璃片,太陽西曬,玻璃返射的光五顏六色。

在這兒路寬點,有一口水井安了壓水機(九五五年,張周市在張店安了八台壓水機,有飯市街,銀行街,回民飯店和車站飯店中間,斜馬路瑞祥茶莊北側,保安莊其餘三台沒查到位置)供張店居民生活用水,後來水位下降,飯市街水井沒水了,就到附近位置用水,當時愛唱歌的小高(健民)就經常幫勝利理髮館(二馬路十一號)到銀行街用車拉水,一邊拉車一邊唱(站在四寶山上望下看……)幾十年了也不能把他忘記。

張店最短的街,原來在這裡

飯市街左側從這個位置由東轉向南。

從第一戶到飯市街口,僅有一家買茶水的。現己看不出昔日商家的一點蹤跡。

飯市街雖然很短,街面也很窄,但人流量很大,是三馬路南端和火車站周邊去二馬路商業區的必經之路。

每天下午學生們放學,這條街就更熱鬧了。除了看小人書,女孩子跳皮筋,蹋鍵子,丟沙包,有的在交換收集的糖紙;男孩子搧牌,彈蛋,打橇(用20公分長2公分粗的樹枝,削尖兩端,用一塊木板,打尖部,彈起後擊之,擊的遠的算贏了)。冬天滾鐵環,抽懶老婆(陀螺)還會扛拐(用一條腿站立,搬著另一條腿,互相撞擊,誰被撞倒或把腿松下來,就算輸了)玩得不亦樂乎。

這條短而整潔的街,春,夏,秋基夲上家家門口養一兩盆草花,紅紅綠綠賞心悅目。

到了冬季特別是元宵節,戶戶門口掛兩盞燈,晚上照亮了小街,特別有風味。也是孩子們一年中最高興的日子,一連三天,就盼著夜幕早點降臨,草草吃點晚飯,就跑到街上嘻鬧去了。華燈初上到二馬路上觀看各種花燈,品頭論足象個行家,對燈迷的迷底,爭個不休。但一聽到鑼鼓聲就一擁而去,從飯市街穿過去到三馬路,看各種扮玩隊伍,那隨著鼓點舞龍,舞獅的大顯身手,表演出各種動作,踩高蹺的,耍旱船的,蹦蹦跳跳的毛驢,還有那一台台帶故事情節的芯子,感覺非常美,大飽眼福。我還很喜歡那火流星,在夜色中齊舞,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兒時的天真看什麼都很美,牢記在心中。

張店當年繁華的市井景象,在這條小街上呈現出來,一派昇平祥和,幾十年過去了,童年的樂趣,滿滿的十分鮮明的定格在腦海中。

一個生你養你的地方,不管她多麼貧瘠,落後和富庶,繁華,都會在你腦海里划下印跡。不管你走到天涯與海角,也會時刻關注這個根系在的地方,對她深深的眷戀,她取得的每一點成就,讓你更加熱愛她,懷念在那片熱土上的點點滴滴……

寫一首小詩,獻給己消失幾十年的飯市街,與鄰里,同學共憶之。

往事童趣繞眼前,

六十餘載未消煙。

街坊鄰里同學情,

花甲之頤盡笑談。

文 / 孫雲翼

文中老照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GSTQm4BMH2_cNUgandg.html














興衰洪山礦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