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1986年才建市的年輕地級市,憑什麼奪得全國眼球?

2019-08-08     後宮地圖三千

重慶還沒從四川劃出去時,四川各地市州的汽車牌照編號順序為:成都為川A,重慶為川B,自貢為川C。雖說交警系統設定的車牌號並不是英雄榜,但也暗含著給各個城市排個座次的意思。在上個世紀的前幾十年里,成都、重慶和自貢一直穩坐四川城市家族裡的頭三把交椅。成都是省會,其重要性自不必說,重慶曾是抗戰時的陪都,向來都是西南重鎮,即便是自貢,也是四川最早的省轄城市。三強之後,才是攀枝花、綿陽、瀘州、宜賓等兄弟城市。

1996年,重慶直轄,川B的牌照被空了出來,該由成都以外的其它哪個城市來繼承這川中老二的交椅呢?在幾乎沒有什麼爭議的情況下,川B眾望所歸地落到了1986年才撤地建市的綿陽頭上。

綿陽地處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北大門,自公元前201年漢高祖設置涪縣以來,這裡就一直為歷代州郡治所。作為成都東北屏障,「蜀道咽喉」、「劍門鎖鑰」的古稱可以想見它在歷史上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但說到城市的重要性和現代性,很長的時間裡,綿陽只是一個小鎮的規模。安昌河和涪江衝出的沖積扇上,破落的民房像是被鳳揚起的灰色土塊,星星點點地落在了狹窄的街道上。解放之初,綿陽城區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人口則僅有區區1萬餘人。

然而,當時光的腳步邁向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綿陽仿佛一個從沉睡中醒來的巨人,開始了一場馬拉松式的跨越式長跑。幾年前,《人民日報》在頭版位置發表了一篇關於綿陽的報道,其中,記者寫道:

「漫步街頭,寬闊整潔的街道連成網絡,綿延數里長的不鏽鋼護欄閃閃發光,道路兩側高大的梧桐和女貞樹,開著紅白相間花朵的夾竹桃,修剪整齊的低矮綠籬和綠如絨毯般的開放式草坪構成主體綠化帶;夜幕降臨,街燈、立交橋上的照明燈與路旁樹叢的彩燈齊明,與建築上不時變幻的霓虹燈相映生輝……」

這種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個城市的發展和變化總是有著它深刻的內因和外因,綿陽肯定也是如此。而要尋找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科學城和電子城的美稱已經向我們表明正是科技改變了綿陽的命運。

綿陽是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為主體的科學城。數據是枯燥的,但也是最能說明問題的:在綿陽,獨立的科硏院、所多達43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5個,民科技實體近300個。在18個國防科研單位中,除享有盛譽的「國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之外,還有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和西南磁學研究院3個全國獨一無的「獨生子」。早期資料表明,綿陽全市有各類科技人員達16萬多人,一個形象的說法是,當你走在綿陽街頭,只要碰到4個人,他們當中就一定有一個是知識分子。這座小小的地級城市,竟擁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千餘人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則多達26名(2018年),其數量遠遠超過一些省會城市。

仿佛是一種暗示,綿陽幾家學院合併後,它們新組建的大學乾脆就以科技命名西南科技大學。倘不是親歷了科技帶來的巨變,倘不是嘗到了科技的甜頭我們就難以理解為何這個城市要專門設定一個科技節。

電子工業是綿陽的支柱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近60%,在四川的電子工業中,綿陽又以70%以上的份額傲視群雄。對普通的人群而言,也許我們無法分清什麼是電子接插件,什麼是磁性材料,什麼又是高能電池,但當那些從綿陽火車站發出的各種電子產品—諸如空調、彩電、音響和DVD—帶著綿陽的烙印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時,我們與科技和科技城的距離就不那麼遙遠了。

說到綿陽和電子工業,長虹的名字是無法迴避的。今天,長虹的名氣在中國已經如日中天,它的彩電市場占有率為38%左右,品牌價值高達261億元,在中國的電子企業中,它是響噹噹的龍頭老大。綿陽幸運地擁有了長虹,也就幸運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電子城。在並不太久遠的1985年,長虹還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地方企業,然而,10餘載光陰的歷練卻使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長虹成為業界精英。與此同時,長虹在成為中國的彩電大王時,其危機也是潛在的:那就是,市場總有一天要飽和,彩電行業的竟爭也遲早會進入白熱化。因此,長虹才在彩電之外,開發了包括數字可視電話、衛星接收機、視聽設備等在內的更多新產品,涉足了包括物流在內的諸多行業。

上個世紀的一百年,人類在物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過了此前一千年的總和,這種加速度式的發展,歸根到底就是兩個字:科技。最近的十年,綿陽的發展也抵得上此前一百年的總和,歸根到底也是兩個字:科技。

在綿陽,當你面對那整修一新的街道,面對長虹廠那燈火通明的科技樓,面對現代化的彩電和空調流水線,你一定能深切地感受到,科技這隻看不見的魔手是如何點石成金的。正是藉助科技的魔手,綿陽的命運被改變了,破舊的古城除了那些隱進記憶的人文傳統,其它切都變了,科技給了綿陽一個流光溢彩的未來。

記得江東詩句好,淡煙喬木是綿州。對一個城市的市民來講,如果擁有悠久的歷史,那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先輩的余萌但如果一定要在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之間作一個兩難選擇,也許很多人的重心都將偏向後者。幸運的是,綿陽不存在這種兩難選擇。在這個大禹、嫘祖、蔣琬李白,沙汀和鄧稼先等一代代先賢曾經生息過、注目過的地方,如果說舊年的歷史已經化作了記憶里的從前,那麼科技帶來的這些真實而深刻的巨變,已經為未來的人們建立了這個城市的信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E_1eWwBvvf6VcSZKE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