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愛吃生魚片的人:這種寄生蟲40年來暴增!幾招把風險降到最低

2020-03-30     生命時報



倒些生抽、放點芥末,將生魚片往裡一蘸……在一些美食愛好者的眼中,海產品只有生吃才能嘗出鮮嫩口感。

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證實,有種海洋寄生蟲近40年間增長283倍,生吃海產品可能給健康帶來隱形威脅。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水產品中寄生蟲對身體的傷害,並教你4招把生吃風險降到最低。

受訪專家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教授 陳舜勝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水欣

本文編輯丨王淑穎 張宇

生吃水產品帶來健康隱患

3月19日,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的一篇分析研究論文揭示:1978~2015年間,全球範圍內寄生在海洋生物體內的異尖線蟲數量增長283倍,這無疑給喜歡吃生魚片的人敲響了警鐘。

目前尚不知道這種線蟲大量增加的原因,但這可能給海洋生物帶來威脅,也會提升吃生魚片的風險。

異尖線蟲又被稱為海獸胃線蟲,成蟲約長7~20厘米,幼蟲20~30毫米。蟲卵在海水中孵化成為第一期蟲蚴,其第一中間宿主磷蝦類,第二中間宿主是狹鱈、鮐魚、鰺魚、比目魚、金槍魚、魷魚、墨魚等海水魚,最終宿主為鯨。

這種寄生蟲在人體內無法繼續發育成熟,存活2~3周後自然死去。但異尖線蟲的幼蟲會寄生於人體的胃腸壁,引起炎症、腹痛,以致腸梗阻、膽結石等。

這類寄生蟲在世界各海區普遍存在,我國汕頭、青島、連雲港等多地海域水產品都曾報告該寄生蟲感染率較高。

除了感染寄生蟲,生吃水產品還可能感染致病菌,比如副溶血性弧菌,可引起頭疼、腹瀉、發燒、腸胃炎,嚴重的還會引起敗血症危及生命。

此外,食用未徹底烹熟的海水貝類有感染A肝病毒以及多種病毒的風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多地都曾暴發過因食用牡蠣、毛蚶等海水貝類造成的A肝大規模感染事件。

4招降低生吃風險

建議愛吃海鮮的人,最好將水產品做熟後食用。如果實在想要生吃,建議通過以下方法控制風險:

1.儘量不選河鮮

生吃儘量不選河鮮,因為淡水水產比海鮮的寄生蟲、病菌感染風險更大。

2.選擇正規商場、市場

儘量到大超市等可信度高、信譽好的購物場所購買,其安全性更有保證。

3.放入冰箱冷凍

為保險期間,買回的海鮮建議先在零下20°C冷凍48小時,這種方法可以殺滅海水魚中的異尖線蟲。

4.關注海域安全

不同海區遭受污染的程度不一,建議食用前應對附近海域海鮮安全情況加以關注,避免在寄生蟲或者病菌高感染時期購買。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qs1KXEBiuFnsJQVuCS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