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得其位,必會自招災禍;物不得其位,必將被剷除

2020-04-03     國學書舍

莊子:人生背道而馳的行徑,皆是禍患的本源。

人不得其位,必會自招災禍;物不得其位,必將被剷除。

當人生禍患降臨於生活時,我們總會將這些災難苦痛歸咎於外界的因素,但是卻忽略了問題的本源。

從因果關係來看,人生遇見的所有狀態和事端,皆因自己而生,即便存在於我們意識不到的層面之中,也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和作用,所有違背這一規律的行為,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有這樣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禍殃。

一個人的德行配不上他的慾望時,他所有追逐慾望的行為都會讓其遭致災禍。

所以,人生當下面臨的糟糕,皆是因為之前人生中存在的錯誤念想驅使的言行所引發的結果,當自己的言行背離了規律與法則時,問題也就出現了。

萬物發展和變化中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形成過程,比如《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所有看似已經存在的「果」,皆因那些背後的「因」而形成,這也是道的運作規律法則,任何一種違背道的規律的行為都會導致混亂。

所以,人生最好的智慧就是順應自然,找到自己應該適應的規律和根源,若想達到自己期望的目的,就要通過順應事件的規律來完成,除此之外,所有的行為不僅是徒勞,還會惹出災禍。

《中庸》之中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就是中庸之中的概念,讓自己的性情達到和順,順應外在的規律和本源存在,而不是任由自己的主觀妄念肆意妄為,而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決定。

比如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貪圖走捷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結果非但沒有讓捷徑給自己帶來好的結局,反而因為走捷徑而違背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線。

而那一些看似走彎路的人其實才是真正的捷徑,因為走彎路的過程就是積累和沉澱的過程,有了這一個過程作為主導,自己才能合理的居於高位。

人性之中有趨利避害的心思,都嚮往著十全十美,人有進取心並不是壞事,但是當一個人由自己趨利避害心思所主導,一味的追求於看似好的局面時,就會在無形之中背離自然。

而一味貪圖捷徑的背後,便會因為主觀意識和慾念的左右,而形成妄念。

道家思想中所提出的「無為」智慧,修正的就是這種妄念。

《道德經》之中說: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社會正常發展而又重新私慾大作,應以道之真朴去整治他,那樣人們將會無欲無求,無欲求必然清靜無為,天下萬物將此歸安定。

《莊子》之中有一個心齋之論,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這一番話就是能夠讓自己去除妄念,讓自身順應萬物而存在的智慧。

專一自己的心智,不用耳去聽,要用心去聽。進一步不要用心去聽,而要用「氣」去聽,耳的作用只是聽取外物,心的作用只是符合外物。「氣」這個東西,才是能夠虛明無形之體來容納萬事萬物。達到空明的虛靜,才能容納道的聚集。這空明的虛靜就是心齋。

不以自己的外在感官主導內心,而是以內心去感受外物,面對那些能夠撩起自己於心欲的東西,也能夠坦然處之。

人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而不是自己想去做什麼,用自己的理性克服自己的私慾,才是免除禍患的根本。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oOhQHEBrZ4kL1ViKG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