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鮮肉當道的娛樂圈,黃渤簡直就是個"奇葩","不會唱歌的演員不是一個好攝影師",是他對自己的評價。
他聽了倒也沒不高興,硬是給自己加了個"無緋聞"。
成為導演之前的黃渤,我們都太熟了。
他是專業獎項蓋戳的影帝,是票房保證的"50億帝",也是圈內交口稱讚的"模範渤"。
是的,黃渤有種神奇的本事:好像沒有稜角似的,總叫人感到舒服。
但你會因"期待落空"而失望嗎?
不。
你會更喜歡黃渤,這是黃渤的天賦,更準確地說,是1%的天賦+99%的汗水練就而成。
我們都知道,黃渤是"底層出身"。
15歲,黃渤已經很清楚,父母再望子成龍也是一場空——
一方面,他讀書不靈光,清華北大很遙遠;另一方面,他愛好表演。
這麼說來,黃渤的故事大概一開始就寫好了目的地。
他做過歌手、組過樂隊、倒騰過服裝、還教過舞蹈,後來還做過主持。
毫無設定的人生,被他演繹的倒是十分精彩。
他說:如果你沒有努力過,那你真的不知道絕望的滋味。
具體工種嘛,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喊麥。
喊麥嘛,我們都懂,最大技術含量,不是才藝,是姿態。簡單說,你得把場子搞熱,搞嗨。
"歌手有實力派和偶像派",黃渤回憶說,"我是那個體力派。"
不論幹什麼,他都不惜力,像"喊麥"一樣客串多個角色,暖場、串詞、逗樂子、講段子……
因為,場子不嗨 = 白乾。
黃渤公認會說話也是被那段日子滋養出來的。
但,我們光知道他"泰山崩於前而不亂"的氣度,卻很少去想——
泰山得在一個人眼前崩裂多少次,才能練得"不亂"的本事。
是的,這個社會是膚淺的,因為沒有好看的靈魂,所以沒人去在意你的靈魂是否有趣。當與他同時期的毛寧和楊鈺瑩紅透半邊天的時候,他連個舞台都沒上過。
後來他組了個樂隊叫"藍色風沙",跑了大半個中國,依然毫無所獲。"長得丑,根本沒人願意看他的臉,那有誰願意聽他的歌。"
演出完了人家忽然不付錢,時常,全身上下只有20塊,因為欠著賓館的房費,行李也不敢回去拿。
吹過新疆的風沙、捱過大興安嶺的暴寒,站過幾天幾夜的綠皮車、睡過最敷衍的旅社,看過好些"大哥"的臉子,領教過最無理的噓聲,也曾和無數路人甲一樣寒風中伸長脖子期盼過什麼……
失敗,徹底的失敗,這便是他的歌手生涯。嘗過諸多失望之後,上天終於是開了眼,看到了這個不靠臉吃飯的有才的人,年近30歲的他,在歷經3次考試之後,終於考上了北電的錄音專業。
可沒什麼用,選角導演看了他的照片之後,根本沒給過他試鏡機會,甚至說:就長這樣,能演啥?
譬如王寶強,從十幾歲開始,常年蹲在北影廠門口。
王寶強說,混底層叫他學會了堅持。
我出生在農村,獨闖北京,沒有什麼先天的優勢,但我有目標。
黃渤卻比較賊。
他說,實惠大過天。
老闆不付錢。但酒端上來,該喝還得喝,該叫大哥還得叫。
一邊"您說的都對",一邊"這事您看怎麼解決?"把事了了才是真實惠。
這樣的人,哪會叫人不喜歡呢?
在桃子看來,黃渤這個人——外圓內方。
圓不是圓滑,是圓潤。
方不是稜角,是原則。
記得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他,桃子頭皮一麻:底層人民對"苦"的麻木與耐受,寫一臉。
那是我們常見到的面孔,在菜市場、天橋下、工地上、地鐵角落裡……
黃渤身上從裡到外透著真實感,那是一種與生活、與現實特別有關的東西。
2000年《上車走吧》里,小北漂高明,當著一車北京土著,舉手投足是外鄉人的虛弱。這是他的第一部影視作品,也是這一次刺激與鼓勵,黃渤報考了。
2005年《生存之民工》小民工薛六,對著那個單親媽媽,敢愛不敢認。被戳穿後,一頭汗、咬嘴唇,看向別處。
一部《瘋狂的石頭》成了他震驚圈內外的成名作,寧浩曾在節目中坦言,當初《瘋狂的石頭》,本著找個"性價比(便宜)"高的演員,才讓他演了那麼個小人物,也正是這部電影,讓全國觀眾都記住了這張不帥的臉。
那種無知無畏、混不吝的江湖氣,成了《瘋狂的石頭》里的一抹亮色。
黃渤說,這得益於早年闖江湖受的"苦難教育"。
"我對表演的認識來自生活跟社會……包括一個人對苦難的理解、麻木、疼痛、接受。 我以前在社會上,天天在接受這些東西。"
在早期作品中,黃渤就是小人物本人。
他說:我了解中國東南西北四個地方流氓欺負人的樣子,因為我就是這樣的小人物,我就是這麼過來的。
在桃子看來,他的小人物和其他小人物最大區別或許在於,他不卑不亢。
一方面,他很清楚,觀眾喜歡小人物,一大原因是:看到我能有優越感。
同樣是被生活欺負,王寶強的角色叫人想哭,而黃渤的,叫人發笑。
另一方面,他又不是全然伺候觀眾,服從權威。
他內方。
黃渤演技巔峰作,桃子強烈推薦2009年的《鬥牛》。
神作。
黃渤獨角戲,他的演繹不是笑中帶淚。
是笑淚不分,笑淚難分。
譬如,這場和奶牛的對戲。
牛二(黃渤 飾)是窮山村裡的老光棍了,遊手好閒。
八路軍托他養頭奶牛,牛二帶著這頭牛東躲西藏,竟熬過了八年抗戰。
老光棍了,沒碰過女人。四下無人的時候,和一頭奶牛獨處,他想摸。
你看他的眼睛,賊亮的。這麼乾熬了一會,突然伸手飛快一拽。嘴裡嚷著"我還不能摸了",眼睛又瞟過去,手卻急忙忙歸位,握住另一隻。
初看,你會笑得不能自已。但轉念一想,靠!中國農村千百年來的性壓抑啊,就在這一盯、一拽、一縮手了。
"我還摸不著你的了",這不就是另一種語境下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再有,隨便一場吃戲。
懷裡有一碗剛擠好的牛奶,手裡有一個剛烤好的紅薯,就是天大的幸福。
注意那個小動作,吃之前特地用下巴把毛領一壓,生怕破壞了第一口紅薯的滿足。在這種生活味十足的處理下,連張個嘴都是幸福的形狀。
脖子一勾的時候,勾出了祖祖輩輩多少農人對糧食的敬畏和珍惜?
牛二一角,讓黃渤拿到第46屆金馬獎影帝。
評審們說,"沒想到中國大陸還有這麼刻苦的演員。"
黃渤又自嘲了,嗨,"體力型演員"。
說說而已麼?
當然不是。
每天山上山下地跑,兩個月內,跑爛了37雙布鞋,腳上全是泡;和他對戲的那頭牛,沒訓過的。一個鏡頭拍百八十遍很平常。
黃渤:(拍攝次數)最多的一個鏡頭,拍了3天,138遍,忘不了 。
時至今日:不要丟失身上的樸實勁。
愛的是在第4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現場直播中,出現了17分鐘的失誤。
而黃渤一個人,靠著超高的情商和機智的反映,自黑自戀輪番上陣,硬聊了17分鐘。
不僅沒冷場,還將現場氣氛搞的越來越活躍。事後黃渤的機智表現也獲得了同場搭檔曾寶儀的盛讚!
嫌的是因為他太愛主動找"慘"了。
每場戲,黃渤總要琢磨出N+1種演法。
2013年《西遊降魔篇》,孫悟空請段小姐跳舞抓豬妖。
那場戲,黃渤給了周星馳三十多個版本。拍完最後一版,黃渤又擠到周跟前,"今天大家都很開心,我就再送你一個,這個送的不收錢。"
出了名"難搞"的周星馳都說:現在理解了黃爺為什麼如此成功,他就是那種可以好一點點 他都不會放過的
2014年《親愛的》。
陳可辛說,拍黃渤的時候,特別慢、特別費時間。
他非常多想法,也非常多希望嘗試不同的表演方式。
《親愛的》中,對著鏡頭錄尋子啟事的時候,小孩對桃子過敏的細節是他堅持要加的。
可能吧,賺錢養夢這種事,我們每個人都逃不掉。你必須先在某方面取得成功,才有權利去說起你當年放不下的夢想。
有人是這麼評價黃渤的攝影作品的:他經常會發現別人看不到的角度和光影。
他的作品被中國攝影報全版刊登,他也被網友戲稱說是"一位被娛樂圈耽誤的攝影大師"。
黃渤也是聰明人,他看到成功,有時候是一種損害。
他天生有一種清醒的恐懼。
其主演的戲只有《尋龍訣》《記憶大師》《冰之下》三部。
他這樣解釋:
靜下來做了一些嘗試,比如說這部電影,還有一些其他的角色,做了一些不同於以往的嘗試……而且我人生中自己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正在拍攝過程中……
"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有多重要?
《一齣好戲》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雖然還有火候不足的地方,但這份用心,我們能感受到。
但桃子反倒覺得,《一齣好戲》不是想討論多麼深刻的人性。
它只是表達了一點黃渤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的期待。
小王代表的是什麼呢?是最簡單的需求,溫飽。
溫飽滿足了,但還是要忍受強迫與暴力……
到了張總那裡,人們開始追求起功利。
功利滿足了,卻帶來自私與拜金……
問題是,之後呢?
吃飽了,賺錢了,就夠了嗎?
人或許不能僅僅這麼活著。最後黃渤還是想要,一點簡單而又難得的東西——
"真"。
黃渤或許才是解開《一齣好戲》的鑰匙。
也許他的作品還不夠成熟和深刻,但可貴的正是這份真誠的表達。
讓我們能聽到,黃渤到底想對我們說些什麼。
從歌手到演員,再從演員到導演,他雖然身份不斷變換,卻始終沒忘記自己的初心。
小人物,也可以有自己的廣闊天地。
讓我們期待黃渤接下來更多更精彩的演繹,一起見證黃渤未來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走出去擁抱整個世界。
本文編輯/桃子
部分資料源自:網絡(包括但不限於:百度百科、微博、騰訊、新浪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