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河南洛陽欒川縣「20年後攔路打老師案」被告人常某堯在欒川縣看守所內向被打老師張清林真誠悔罪,寫下千字懺悔信。
犯錯誤並不可怕,而是在面對錯誤的時候要勇於承認,並且承擔起該負的責任,而有些成年人卻不敢承認錯誤,並做出道歉行為,究其背後原因,大概是孩子時期沒有受到很好的教導,從而缺少了承認錯誤的勇氣。
孩子往往缺乏是非觀念,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強,經常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加上責任意識不足,通常在做錯事後不懂得如何道歉。那麼家長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們正確道歉呢?
1、父母不該有的兩種態度
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往往採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認為孩子還小,犯點小錯誤沒什麼關係,對孩子的錯誤不管不問,或者代替孩子向別人道歉。另一種是責罵孩子,用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道歉。
2、家長應遵循的原則
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應慎用批評的態度,更不要隨意打罵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行為,關注孩子當時的情緒,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來說,從錯誤中學到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3、讓孩子學會認錯
孩子不會道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懂得是非觀念,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家長應耐心告訴孩子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裡,需要如何做才正確。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害怕承擔後果而不敢承認錯誤,家長應鼓勵孩子知錯就改,給予孩子安全感,避免對認錯產生畏懼感。
還有的孩子犯了錯,總是尋找各種謊言來逃避責任,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這種行為,讓孩子明白說謊是一種惡劣的行為,比犯錯誤更讓人不可原諒。
4、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勇於承擔責任的孩子是受歡迎的,這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要傳達給孩子的思想。當孩子做錯事後,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是由於自己的過失才造成這樣的後果。但錯誤不是不可挽救的,可以讓孩子提出一些可行的補救辦法,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
5、適度的懲罰與表揚
孩子犯錯後,家長不可聽之任之,除了讓孩子明白錯誤的原因及補救方法外,還應該根據錯誤的嚴重程度給予孩子必要的懲罰。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後必須承受後果,從而牢記教訓。家長可以通過目光注視、遠離孩子、拿走孩子的玩具等懲罰措施,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行為產生內疚,從而減少再次犯錯的行為。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主動道歉後,家長也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讓孩子明白知錯能改的行為是父母所希望的。
6、父母向孩子認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在模仿父母。當父母做錯了事或是錯怪了孩子,也應該真誠地向孩子道歉。父母給孩子道歉,不僅可以融洽家庭的關係,也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道歉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朴貨君說:
勇於開口說「對不起」很重要,無論對小孩還是大人,那是一份敢作敢當的坦蕩,是一種設身處地的共情,也是對他人和自己最基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