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李波:新生兒腸絞痛的原因、症狀及小兒推拿調理方法
當新手媽媽發現寶寶撕心裂肺大哭不止,又排除了飢餓、尿濕和各種不適的原因後,最大的可能是寶寶因為得了腸絞痛。寶寶不會說話,媽媽要怎麼來判斷寶寶真的腸絞痛了呢?
一、什麼是新生兒腸絞痛?
如果排除了一切外在的不適後,寶寶依然大哭不止,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腸絞痛」所引起。雖然名為「腸絞痛」,但實際上「腸絞痛」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存在。
嬰兒腸絞痛是指有些小嬰兒會出現突然性大聲哭叫,可持續幾小時,也可陣發性發作。哭時嬰兒面部漸紅,口周蒼白,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雙足發涼,雙手緊握,抱哄喂奶都不能緩解,而最終以哭得力竭、排氣或排便而停止,這種現象通常稱為嬰兒腸絞痛。
這是由於嬰兒腸壁平滑肌陣陣強烈收縮或腸脹氣引起的疼痛,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的一種,常常發生在夜間,多半發生在3個月以內的嬰兒,並多見於易激動、興奮煩躁不安的嬰兒,約有10%的小新生兒發病期會延長至4~5個月以上。新生兒長大之後,隨著神經生理髮育的逐漸成熟,腸絞痛的情形會逐漸改善。
二、引起新生兒腸絞痛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腸絞痛的發作可能與體質有關,誘因有吞咽空氣過多,喂乳過量,奶中含糖過多,多食冷食,局部受涼,情緒變化,上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等刺激有關。中醫認為發病機制為「寒凝氣滯」,有滯必不通,不通則痛。
1.神經發育
剛出生的寶寶身體組織各方面發育都不完全,尤其是腸道的神經發育還沒有達到成熟,很容易就會引起腸道蠕動異常,導致腸痙攣。
2.腹部脹氣
寶寶的消化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消化能力自然也不太完善。如果喝完奶後,奶中的營養物質沒有及時完全消化的話,寶寶很容易就會脹氣,從而引起腸絞痛。
3.情緒影響
寶寶撕心裂肺的哭鬧有時可以看做是發泄情緒的途徑,畢竟新生兒的神經系統還不能達到辨別外界刺激的地步,也沒有學會說話、打手勢,只有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4.喝奶進空氣
如果寶寶在喝奶時不小心吸進空氣的話,空氣進到液體中會形成氣泡,進入腸道後就會造成腹痛。
5.喂奶量不當
喂的奶數量過多,寶寶吃的太撐,就會造成胃脹不舒服。而沒有及時喂奶或喂奶的量太少了,寶寶也會用哭泣來向家長傳遞自己非常飢餓的信息。
6.牛奶過敏
有的寶寶對牛奶過敏,如果喝了牛奶或其他乳製品,就會發生腹痛等過敏反應。
7.應激反應
有些對外界刺激非常敏感、非常興奮的寶寶,會用哭泣和吵鬧來作為對外界的反應。
三、新生兒腸絞痛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1、新生兒腸絞痛常見的症狀是寶寶會突發性尖叫,有時會呈現聲嘶力竭的大哭,甚至哭到臉紅脖子粗也不肯停下來。
2、有些新生兒還會有頭部搖晃、全身拱直、呼吸略顯急促的現象;同時腹部往往會有些鼓脹、兩手掌會握拳、兩腳則會伸直或彎曲,媽媽摸寶寶的小手小腳會感到發冷。
3、上面這些表現可以持續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之久,媽媽無論如何搖、抱、哄,往往都不太有用,要直到寶寶哭喊到筋疲力竭方才會停止。有時在寶寶排便或放屁後會稍有改善。此種病症在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不過最常發生在黃昏或傍晚,每天幾乎都發生在某一固定的時段。
4、發病時間,此症狀在一天之中的任何時間段都有可能出現,但最常見的發病時間是黃昏和夜晚。
三、如何識別新生兒腸絞痛
一般腸絞痛的判斷標準是「3個3」:連續3個星期或以上,每星期超過3天,每天3小時以上的無法安慰的哭鬧。
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健康的新生兒無緣無故地哭鬧、尖叫或者激動,而且比正常情況下持續的時間長得多,而且採取任何安撫措施都難以見效,那就可以認定是新生兒腸絞痛。連續新生兒腸絞痛的特點為間歇性的哭鬧,這種情形與腸套疊很類似。
不同的是,腸絞痛的新生兒,不會嘔吐也不會解出含有血絲的黏液便。
四、寶寶腸絞痛的小兒推拿方法
腸絞痛的小兒推拿穴位如下:分手陰陽、補脾經、揉板門、掐揉四橫紋、順運內八卦、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揉中脘、揉天樞、順時針摩腹、拿肚角、按揉足三里
小兒推拿穴位手法:
1、分手陰陽、
位置:在手掌根,小天心穴兩側,拇指側為陽池,小指側為陰池。
操作:分陰陽:用兩手拇指指腹,從小天心穴向兩側分推
次數:100~300次。
作用:平衡陰陽,調和氣血,消食積,行痰散結。
2、補脾經、
位置: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
操作: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直推
次數: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濕熱,消食積,化痰涎。
3、揉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手法: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有升降之功。
4、掐揉四橫紋、
位置:手掌面,第二至五指節第一指間關節之橫紋。
操作:掐四橫皺: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繼而揉之。
次數:掐3~5次;推100~300次。
作用:退臟腑之熱,調和氣血,消脹散結。
5、順運內八卦、
位置:以手掌中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圓圈,八卦穴即在此圓圈上
操作:順運八卦,又稱運八卦。用拇指面自干向坎運至兌為一遍,在運至離時輕輕而過。
次數:運100~500次。
作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降氣平喘,止嘔止瀉,清熱發汗,平衡陰陽。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嘔吐,泄瀉,腹脹,食欲不振,惡寒,發熱,驚惕不安等症。
6、揉一窩風、
位置:在手背、腕橫紋中央之陷凹中。
操作:掐揉一窩風,以右手拇指或食指掐之。繼以揉之。
次數:掐3~5次,揉100~300次。
作用:通經活絡,宣通表里,溫中行氣,止痹痛,利關節。
7、揉外勞宮、
位置:在手背,中指與無名指掌骨中間,與內勞宮相對。
操作:揉外勞宮:用食指或中指揉。
次數:100~500次。
作用:溫陽散寒,昇陽舉陷。
主治:腹痛,腸鳴,泄瀉,消化不良,脫肛,遺尿,咳嗽,氣喘,疝氣等。
8、揉中脘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劍突至臍連線的中點。屬任脈。又指中脘部。
操作:醫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
次數:揉或推約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脹,食積, 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噯氣等。
9、揉天樞、
位置:臍旁2寸,左右各一,屬足陽明胃經。
操作:醫者以食指或中指揉之稱揉天樞
次數:揉100~200次
作用:理氣消滯,疏理大腸。
主治:腹脹,腹痛,腹瀉,痢疾,便秘,食積不化。
10、順時針摩腹、
位置:腹部
手法:術者用掌或四指摩腹部,稱摩腹,摩300~500 次。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
主治: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積,消化不良,便秘,厭食,傷乳食瀉。
11、拿肚角、
位置:臍下2寸,旁開2寸兩大筋。
操作:拿肚角:醫者用拇、食、中三指向深處拿之,一拿一松為一次。按肚角:用中指端或掌心按之。
次數:拿、按各3~5次。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腹痛,腹瀉,腹脹,痢疾,便秘。
12、按揉足三里
位置:外側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稱按揉足三里。
次數:20~30次。
作用:健脾和胃,強壯身體。
主治: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下肢痿軟等
版權所有,轉載必須註明作者及出處,侵權必究,小兒推拿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