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淄博曾出過這樣一位秀才!他做的事情值得後人點贊……

2019-05-07     淄博二三事

譚景文先生,原名譚繼熙,1880年生於原博山縣第七區現淄川區太河鎮西石門村,1952年病逝於故里。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先生18歲時中秀才,後開始在淄川王氏私立小學和博山報恩寺小學授課。1928年,應邀任博山縣第一高等小學史地教師。他一邊教學,一邊調查資料,撰成《博山鄉土志》一書,1931年由博山新民書店石印出版,博山第一小學合作社發售。當年以一介布衣身份獨立完成撰寫志書工作的,只有譚景文一人。正如博山文化研究院李富源先生撰文:《博山鄉土志》雖為志書,但編者的主要用意卻是供兒童學習使用。

《博山鄉土志》通篇用白話文寫成,國音字母注音,因為面對的人群是學生,所以內容通俗易懂,「對於博山風景之秀美,出產之豐富,人民之特性,外力之侵略,儘量發揮。以激起兒童愛鄉的觀念。」另外,為增強兒童閱讀興趣,該書還插入了部分風景人物圖畫,使該書既沿襲了志書的體例,卻沒有志書的呆板,內容生動活潑,深受讀者喜愛。

博山鄉土志發行後得到社會廣泛好評,並受到山東省教育廳的通令嘉獎。時至今天讀來,仍給人以清新廣闊之感。先生融史志傳承、品質教育為一體,讓讀者在了解史志的同時,接受濃濃的愛國情操薰陶。如在三十六篇《交通》一章中,記述日本人侵略的野心時寫道:「民國七、八年間,倭人正在強占我膠濟路,他又異想天開,預把張博支路,自博山展至泰安。其侵略的野心,得寸進尺的手段,真算得無微不至了。」

四十一篇《蠶業》一章中,在揭露日本人極其無恥的盤剝手段時,他寫道:「待繭販運到大宗時,(日本人)忽又低落其價,稱反高昂。繭販迫於蛹將化蛾,只得任其盤剝,忍痛售給。和日人交易的,不多半是賠累不堪麼?」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先生關心歷史遺留的保護,高瞻遠矚,針對位於太河城子的古城遺址現狀,強調「保存古蹟,原屬要政。古城遺址,有宜急於設法,禁止作踐的必要。不但為關心古蹟者,留的憑弔之資,在歷史上,實很有保存在價值啊!」對於已經破壞的古蹟,他更是痛心疾首:「土人不曉得古蹟的珍重,每任意摧殘,橫施耕鑿。唉!可貴的古城,怎忍得無謂之朘削呢?」

李富源先生評價: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如此的遠見,不獨在同時代領先群賢,即便放到現在,其思想也毫不落伍。然而儘管先生一再呼籲,並沒有阻擋人們對古城遺址的破壞,日前曾與朋友前往探尋,親眼目睹目前遺址幾乎蕩然無存。

先生熱愛教育,他的《博山鄉土志》雖為志書,但編者的主要用意卻是供兒童學習使用。

譚先生熱愛自己的家鄉,他生於淄河岸邊,一生對家鄉無比熱愛,對家鄉的山山水水了如執掌,躍然紙上的記錄描述之全面,讓現代的當地文化名人、民俗學家都感到汗顏。

先生寫家鄉的河,引經據典,總覽各家記載,詳查山水本源,確認淄河發源禹山,但卻為淄水的濫觴,根據徑流區域,詳細考察結論「淄河支流,本甚繁伙。」指出主要有下列各條組成:差道河、金絲河由辰已山附近入淄後,出泉河由東邊池上支流匯入,到石龍口從西邊由岳陰支流、到口頭由傲來峪支流匯入;到馬陵由香峪支流、到太河鎮北由二水東來:即家桑谷水和太河水支流匯入。

先生科普淄河,說淄河既呈時隱時現的景象,故俗稱有「上下十八漏」一說。但是俗說的漏,不是把地面漏入地中,而是把地中漏出地面。因此淄河凡有泉源出現,便名為一漏。

譚先生指出:淄河幹流漏出的地方,以泉河(位於源泉鎮泉河頭村)為最大,故城(淄川區太河鎮城子村)西南龍灣次之。

先生寫家鄉的山,如數家珍,指出「博山全境都是山嶺重疊,幾乎沒有隙地……(太河鎮範圍)正東五十里有馬鞍山、七十里有蓮花山、鹿角山。東北七十里有金雞山、八十里有岑山、石棚寨。強調:這些山都是有名的地方。

先生寫交通不忘農村和家鄉。強調:道路一項,亦民生的需要……衣食住後,繼之以行……交通上賴以便利,還有縣道、村道亦屬是不容緩,若不積極整理起來,人民往來得不到坦坦蕩蕩的便利,民生問題總算沒有完全解決。

縣道竣工……建設局又定村道計劃。其道分博池路(起點博山經西、東坪、口頭、湧泉、北場、李家莊到池埠莊,為博山到臨朐交通要道)……孝婦河馬路。

將來各路告成,道道相通,村村相連,銜接連貫,往來便利……

這可能是最早的農村道路村村通的提法。

先生寫家鄉的商業,指出鄉間商業,以八陡、太河、池上、下莊最為繁榮,西河、口頭、岳陰、峨莊、石馬、李家、源泉、山頭、玉皇廟、南博山次之。馬鹿、楊家、福山……亭子崖、江西台又次之。

先生寫家鄉的林業、寫農業、寫歷史,寫工業、寫古蹟、古物、名勝……對教育的熱愛,對家鄉的情感,點點滴滴滲透於字裡行間。正如博山地方志辦公室《博山鄉土教本》校勘後記所言,譚先生所著的鄉土志,是一部介紹博山鄉土,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愛家教育的白話志書。

從民國二十年(1931年)出版至今,近九十年過去,即使用現在觀點評價,鄉土志仍不愧為一部集愛國愛家、歷史、思想為一體的好教科書,對了解歷史、傳承文化具有積極的作用。

春夏之交,懷著崇敬的心情,細雨中走進位於太河鎮西石門村拜訪先生的家鄉及故居,然而映入眼帘的先生故居院牆可謂殘壁斷垣,一道自製薄鐵門封鎖,用土坯砌成的殘壁多年失修搖搖欲倒,令人心酸。

鄉親們告訴我,先生的故居房屋已經倒塌,裡面雜草叢生……

譚景文先生是當地少有的清末秀才,他用淵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學功底、滿腔的愛國愛家鄉之情撰就的《博山鄉土志》,影響了幾代人並且仍在影響當代人,受到了不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揚。

盛世重教復興民族文化,尊師愛教彰顯時代風尚。面對荒蕪的譚景文先生故居,心中不禁感嘆:實在應該整理維護一下了,否則愧對先生在天之靈……

文 /劈山

來自內容合作平台劈山故事,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FRB2wBmyVoG_1Z24tG.html














興衰洪山礦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