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大多數和我一樣大的年輕人,都是理想主義者,而《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寫的就是一名理想主義者追逐理想的後半生。
經典就是經典,它有著巨大的文學光環和魅力。
而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似乎也和主人公找到了一些共鳴。比如對理想的理解,再比如性格上面的相似之處。
但更多的也許是不解和疑惑。我不大明白一個四十歲的男人,為了完成自己畫畫的理想,而拋棄妻子時的心理狀態和決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所以,可能這也就是高人和俗人的區別。有些人總是能為了一樣東西,放棄其他的一切。這種人很可怕,要麼死得很慘,要麼成功地很徹底。
不論其成敗,從精神上來說,他們都是偉大的。但是他們也不值得我們去效仿,因為只有那樣極端的高貴品格和決心,才能催促極端的成功案例的誕生。
毛姆,因為身材矮小、患有嚴重口吃,從小就被人欺負和羞辱。
痛苦的童年經歷給他稚嫩的心靈帶來難以彌合的創傷,從而養成了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
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性格可能也決定了一名作家的寫作風格。
而命運的安排也常常非常巧妙。當命運奪去你一些東西的時候,也會給予你一些東西。
所以毛姆在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失去了頎長的身材和俊朗的外貌、失去了運用自如的口齒表達的同時,卻得到了舉世無雙的寫作能力和敏感的洞察能力。
隨之而來的,是收穫舉世無雙的聲譽。
生活中不善言辭,沒關係,他可以寫。他所寫出來的東西,比別人說了一輩子的話還珍貴。
他筆下的作品,幾乎沒有可以指點的死角和裂縫,堪稱完美。
讀他的作品,比看電影更有畫面感。也許更像坐在飛機上俯瞰眾生的同時,再扛著相機對著作品人物進行跟蹤調查。每個角度、每個細節,都堪稱完美。
這也是《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特點。
不論什麼樣的作家,其筆下的人物,實際上可能都是自己——扭曲的自己、變態的自己、病態的自己、理想化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反向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這個人物形象,取材於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事跡,但是實際上,這個人物形象,很可能也是理想化的毛姆。
毛姆敬重高更,敬重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因為其精神正是自己所追求或者看重的。
思特里克蘭德四十歲左右的時候,突然決定拋棄妻子,離開家庭,孤身前往巴黎潛心學畫。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一個沉默寡言,生活平淡無奇的人。
他有一個喜歡和作家打交道的妻子,以及兩個孩子。他在證券事務所工作,有一份還算可靠的工作。
但是所有的這些,他都不想要了。因為童年的愛好重新發芽、瘋長。他希冀畫畫的心在燃燒。人到中年,如果再不去追求理想,一輩子就過去了。
所以他就狠心地拋棄了一切,並且無牽無掛。妻子會怎麼樣?妻子會重新找個好丈夫。孩子呢?孩子已經長大了,而且他們的舅舅有錢,不會虧待他們。
而他自己要做的,就是畫畫。不停地畫。
他窮困潦倒,但是不願意卻賣出任何一幅畫。他輾轉流離,但是即便挨餓,也要買上一些顏料。他忍受孤獨,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畫畫中。
沒有人想到思特里克蘭德這樣一種人會這樣做,也沒有人知道原因。而毛姆帶著我們,不斷地拋雲拔霧,讓謎底慢慢解開。
確實,思特里克蘭德能承受的了孤獨。他不近女色、不通人情事故,只想追求藝術。
因為偉大的理想在作祟,他選擇臣服於理想,除此之外,別的都無所謂。
在他大病一場幾乎要丟掉性命時,他的「朋友」施特略夫拯救了他。
這個世界上只有施特略夫能讀懂他的畫,欣賞他的天賦,也只有施特略夫願意毫無保留地幫助他,接濟他。這是一名伯樂式的人物。
但是思特里克蘭德卻從來瞧不起他,對他百般嘲弄。這讓同為畫家的施特略夫很尷尬,但是這個懦弱的絕世好人,卻從來不歸罪他。
即便是思特里克蘭德和他的妻子偷情,即便是他的妻子狠心地拋棄他,即便是思特里克蘭德最後拋棄了他的妻子讓她自殺而死。
施特略夫的好正好反襯了思特里克蘭德的無情。
而他之所以無情,只是因為自己的崇高理想,早已經超過了一切世俗。他能拋棄妻子,他就更能拋棄情婦,蔑視和折磨幫助他的朋友。
思特里克蘭德最後流落到了塔希提島,在島上度過的餘生,給他帶來了繪畫事業的最高峰。
他在島上娶了一名年輕的土著女孩,又生了兩個孩子。經歷過很多挫折之後,他仿佛稍有改變:變得不再那麼不近人情了、變得喜歡上了安逸。
是這樣嗎?完全不是。他並沒有變。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畫畫。在塔希提島上安逸的生活,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靈感。他享受這種靈感所帶來的繪畫成就。
他不停地畫,但幾乎沒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畫。但是這又何妨呢?
在晚年,思特里克蘭德染上了天花,附近的居民沒有人敢接近他,而他的一個孩子也因為天花死亡。
只有他的妻子在照顧他。
他忍受著病痛,忍受著即將到來的失明,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畫了一幅巨大的壁畫。那幅無與倫比的巨大畫卷代表著他的最高成就。
那一刻他知足了,他叮囑自己的妻子——那個善良的土著女孩——在他死後,把壁畫付之一炬,然後安詳地死去。
他不計較得失,不在乎自己的畫作是否可以傳世,因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觸及到了理想。對他來說,這就夠了。
六便士是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曾經有個朋友對毛姆開玩笑說,人們仰望月亮時,常常會忘了腳下的六便士。
月亮代表著理想,它高高在上、無比崇高;而六便士代表現實,即便它是錢,但是它是貨幣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對斯特列克蘭德來說,繪畫的理想就是月亮,而其他的一切,包括親情、友情、自身的磨難等等,都是六便士——都是可以直接忽略的一部分。
偉大的失去鑄就偉大的成功。思特里克蘭德觸及到理想的那一刻,他的一生就圓滿了。那一刻,過去的所有孤獨且艱難的時光,都是值得的。
對毛姆來說,也許也是如此。
童年所經歷的失望,讓他對寫作飽有激情。只有在寫作中他才能體會到巨大的成就,縫補童年所遭受的歧視和不平等。
所以在完成《月亮與六便士》時,在塑造完思特里克蘭德這個典型卻誇張的人物時,毛姆自身也獲得了滿足。
孤獨算什麼?思特里克蘭德從來不在乎,並且反而以此為樂。過去的生活,他已經受夠了。
毛姆對人性的剖解之所以如此犀利和準確,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理想中的自己,正是這樣的性格。
所以在他觸碰月光的那一刻,孤獨就變成了曾經故意錯過的一枚六便士。偉大的極少數人,就這樣獲得了獨一無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