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種哄睡方式可能會傷害孩子大腦發育,父母常大意,老人總忽視

2020-08-07     貝貝豆育兒課堂

原標題:這五種哄睡方式可能會傷害孩子大腦發育,父母常大意,老人總忽視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兒童的睡眠問題是現在許多父母都十分擔心的內容。

根據全國兒童睡眠醫學研究小組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兒童睡眠障礙症的發生率高達27%,也就是說,全國有將近1/4的兒童存在一定的睡眠問題。

良好的睡眠能夠讓寶寶保持充沛的精力,促進大腦的發育和身體的成長。幫助寶寶正確睡眠成為許多父母必須要考慮的內容。

俗話說:養育了孩子的父母沒有資格睡整晚的覺。

孩子的睡眠是困擾許多父母的問題,身邊同樣有許多已經為人父人母的朋友在抱怨自己在生育後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一晚上從床上爬起好幾次幾乎成為了寶媽寶媽的標配。

調查數據顯示:6個月大的寶寶,每8個就有7個,每晚至少醒一次。其中有25%的寶寶每天晚上都會會醒3~5次。

面對在夜間頻繁睡醒的寶寶,睡眼惺忪的父母往往會在下意識中祭出「殺手鐧」:哄睡,寶寶也常常在這種小妙招的安撫下重新睡去。

實際上,父母很少注意到,這種看似有效的哄娃小技巧,可能會對孩子的正常發育造成影響,其中這五種哄睡方式可能會傷害孩子的大腦發育,許多父母卻並不放在心上。

這些哄睡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寶媽不重視,老人也習以為常

執著為孩子創造安靜的環境

許多父母往往都有這樣一個認識:孩子睡覺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絕對的安靜。

以至於父母的精神往往是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父母在屋子裡走路都躡手躡腳的,生怕影響孩子的正常休息。

實際上,父母的這種小心和謹慎是大可不必的,孩子其實能夠忍受在睡覺期間出現的干擾聲音。

調查顯示,孩子在3~4歲的時候已經能夠自覺地培養「抗干擾」能力了,寶寶在睡眠的過程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外界的干擾信息進行「屏蔽」。

同時專家指出:孩子的休息環境是應該存在一定的「生活噪音」的。如果孩子在人為創造的安靜的環境下成長,反而在後續的成長過程中不能保證良好的睡眠。

有動靜就哄

許多父母在孩子睡覺的過程中過分地強調了自己的參與感,一旦寶寶出現抽泣或者活動手腳的情況時,寶媽也會很緊張地上前哄睡。

父母需要明白,在寶寶睡覺的時候會經歷深度睡眠和淺度睡眠的過程。

當寶寶出現上述情況時,寶寶往往處於淺度睡眠的狀態。父母的盲目地上前哄睡的舉動,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正常休息。

睡得太晚

「寶寶越到晚上越精神,非要熬到很晚才睡怎麼辦?」

這是一位寶媽向我求助時的表達。只不過這位寶媽顛倒了寶寶晚睡的前因後果:不是寶寶喜歡晚睡,是父母的晚睡習慣,導致了小夜貓子的形成。

據統計,我國0~2歲的嬰幼兒的睡眠時間比美國的同齡寶寶平均少一個小時。

習慣了晚睡的寶寶常常會變得好動易怒,往往還存在自我控制能力低下、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的現象。

不要依賴「搖睡」

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當寶寶哭鬧不停的時候,一部分父母會選擇抱起孩子搖晃,希望能夠安撫孩子的情緒。孩子越哭搖得越起勁。

實際上,搖睡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卻仍然被許多父母堅持,甚至長輩都覺得習以為常。

過分地搖晃會使得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受到很大的震動,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甚至會導致大腦和顱骨發生碰撞,出現腦出血的症狀。

做父母也不應該將「自古以來」當作不講科學,炫耀的資本。相比較於面子,孩子的安全往往是第一位的。

不要俯睡

許多父母發現,當孩子俯睡的時候,往往能夠減少孩子的哭鬧,符合父母的哄睡目標。實際上,這種睡姿能夠為孩子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

專家研究後表示:嬰兒趴著睡覺猝死的風險是仰睡的2.3~13.1倍。

這是因為胎兒的頸部不能夠承擔頭部的重量。當孩子俯睡的時候,當發生窒息時,孩子不能及時翻身自救,從而產生危險。父母在哄睡的過程中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補充】

想要讓孩子得到更好地休息,父母一方面需要培養孩子的早睡習慣,同時以身作則,避免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一個壞的榜樣。

同時,睡之前避免孩子玩的太開心,否則大腦皮層在睡眠過程中屬於興奮狀態,即使寶寶睡著了,寶寶的大腦也沒有獲得相應的休息。

為寶寶在臨睡前換好尿片,讓寶寶的睡眠更加清爽。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eeXynMBd8y1i3sJZ5W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