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故宮在北京,那最早的故宮你見過嗎?

2020-02-16     朱文鑫


一直鍾愛拍攝故宮10多年。國內外有關故宮的影像已經拍攝了四個。於是,今日走進南京,是一定要去看看明故宮一支的。明故宮是所有故宮的先祖。

昆哥是拍攝南京的高手,帶我走了南京的一些地方後,我們一起又走進了明故宮遺址。這天天氣獨好,遊走在故宮遺址,一聲聲嘆息,一曲曲幽怨的二胡聲、薩克斯在老人們的餘暉里時斷時續的傳送.......明故宮也稱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應天府(南京)的皇宮。建造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作為中國古代都城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其建築形制為北京故宮所繼承,是北京故宮的藍本。現部分遺址位於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餘暉灑在午門上,格外悽美。明代初年的南京宮殿曾極盡輝煌,是北京宮殿營造的範本。南京的朋友給我找來一些資料,我從一本《明實錄》中查找了一些資料,這樣描述:永樂十八年(1420年)「營建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明代遷都北京後,明故宮即逐漸殘破,至南明福王時,明故宮殿宇已大半坍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燁南巡至江寧,見到殘敗的明故宮遺址大為感慨,作《過金陵論》一文:「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殘壁矣!……頃過其城市,閭閻巷陌未改舊觀,而宮闕無一存者,睹此興懷,能不有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嘆耶!」

一塊塊遺落在殘垣斷壁,像是回到了圓明園。清咸豐同治以來的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落,多少千年文物毀於戰火。特別是在1860年前後,在北京,英法聯軍焚毀了圓明園等三山五園;在南京,明孝陵、明故宮、報恩寺塔等大量古蹟毀於太平天國內戰。明故宮的遺址,同圓明園遺址一樣,是19世紀中葉中國內憂外患的歷史見證,起著警醒國人的作用。如此看來,明故宮的意象在中國文化中早已定格為滄桑之感與興亡之嘆。

午門前的獅子猶在。他見證了明故宮的氣勢恢宏,也見證了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明故宮才正式結束王朝皇宮的使命。

我千尋萬尋,只是找到現存的午門和這西安門。西安門目前已經設立了一個地鐵站,殘存的城牆透著蒼涼,舊時的城磚手一觸摸就脫落一層粉末,像是一位秀美的少女成了一位老朽的遺骨,不可觸及。西安門和其它的城門不同,從現場挖掘的遺址來看,一邊的須彌座一直向南三十餘米,折向東也有二十餘米的須彌座,可以推測出西安門當年規模較大,並且不與城牆在一條線上,整個城門向外凸出,在門內形成了一個小廣場,象一個小瓮城。而當年真實的造型已經無法看出,由此可管窺當年明故宮建築的「神秘」,留下了滄桑遺址的殘缺之美。

殘存的城牆在暮色里更加蒼涼。仰望高大的午門、西安門、東華門,從而想像出昔日明故宮的壯麗,生髮出「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那般博大而悠遠的思古幽情。

明故宮遺址是殘缺的,但正如斷臂的維納斯,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歷史也沒有給「復建」留下確鑿的歷史依據。明故宮的木構建築早在現代建築學建立之前就被焚毀,沒有留下任何測繪和圖片資料。即使根據北京故宮來「復建」南京故宮,也只能是一種想像和推測,而非原貌本身。

午門,也稱「午朝門」,是宮城的正門,上有城樓九間,我順著一側的台階走了上去,排列著昔日的殘垣基石。我順著石牆走了一圈,左右有兩觀,上有闕樓。南京明故宮午門現存城台一座,城門五孔。左右兩闕在1924年因修建明故宮機場而被拆除。

愛情無處不在,在殘牆上,依舊可以發生愛情。

從殘存的午門往下俯瞰,一位老者獨自走在當年的御道之上,昔日的繁華呢?他是否在思考遺址保護還是回味過往的繁榮?

這位老者一直在悠悠歲月里吹奏著悠悠歲月的樂曲,這曲調只有他懂得。歷史上作為皇家宮殿的明故宮,現在的文物遺址如何保護,明故宮遺址本身就承載著太多的真實的歷史信息,明故宮被毀的歷史是無法篡改的,昔日輝煌也是不可能重現的。

這裡已經成為遺址公園,退休的老人們,沐著陽光,自娛自樂著,這殘存的舊址,像是無數能工巧匠用百年時間建設起來的北京圓明園,他們都代表著中國的建築、園林藝術的高峰,舊日的盛景我們已經無法想像,所謂復建完全是一紙空談,『照虎畫貓』尚且不能,何況『照虎畫虎』?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讓遺址靜靜躺在那裡,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圓明園的真實面貌。

都知道故宮在北京,那最早的故宮你見過嗎?

這是否當年宮中的御貓呢,他如今,幾經600多年了,子子孫孫依然回味著守候著他曾經的宮殿,回味著昔日的生活情景。

南京故宮整個皇宮金碧輝煌早已不再,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長達54年之久。直到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明故宮才正式結束王朝皇城的使命。如今,俯瞰故宮內的五龍橋,橋下的內御河水悠悠。昨日盛世不在,一片滄桑凋零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dQWY3AB3uTiws8KIp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