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劇場」最後的底牌,來了

2020-09-22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迷霧劇場」最後的底牌,來了

寧理飾演的瘦弱男子,拖著半人高的行李箱,擠進人潮湧動的地鐵站里。

鏡頭拉近,他的額發都被汗水浸濕成一綹綹,緊貼著頭皮。

再看他神色慌張,眼神也躲躲閃閃。

有經驗的人一瞧就知道:這人鐵定有鬼。

果不其然,被安檢攔截的前一秒,他拔腿就跑。

他邊跑邊揮舞著手中的遙控器,大喊:「我這有炸彈!」

話音剛落,圍觀群眾就像炸開了鍋似的,四處逃竄。

現場秩序瞬間亂成了一鍋粥。

經過一番艱難的對峙,神秘男子總算被制服。

趕來的防爆專家小心翼翼地打開箱子,準備拆彈。

駭人的是,眾人發現裡頭藏的不是炸彈,而是一具屍體……

短短几分鐘,故事就集齊了懸疑劇的高能要素,留下無限遐想。

到底是什麼人,膽敢在地鐵里拋屍?

兇手和受害者之間又是何等的深仇大恨?

《無證之罪》里的「李豐田」果真要坐實「反派專業戶」的名號了麼?

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果斷入坑了——

《沉默的真相》

細心的朋友應該注意到了海報右上角的logo。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本劇的戰略地位變得尤為特殊。

對於 「迷霧劇場」而言,《沉默的真相》不僅是真正的壓軸作,更是僅剩的底牌。

如果炸場失敗,這塊國產懸疑廠牌將淪為「啞炮」;

對於觀眾而言,它的成色決定著延續整個夏天的期待,是否值得。

好在,本劇默默用 9.2的高分做出了回應。

世上從來沒有毫無由來的愛恨,也不會有從天而降的餡餅。

所以你八成想問,它到底何德何能?

答案是,除了卡司陣容豪華之外,本劇最大的底氣在於「出身」。

劇集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長夜難明》。

它既是作者職業生涯中的口碑Top1,也是他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在被迫「縮圈」,求生欲滿滿的業界看來,這個涉及「官商勾結」、「權色交易」的故事顯得尤其敏感。

不止是從業者,連讀者都在評論區里開啟了自我審查式的褒獎:

除了把握尺度,原著改編的難度還在於多重時空的呈現方式。

2010年,江潭市刑警隊長 嚴良(廖凡飾)在追查「地鐵拋屍案」時,發現死者與嫌犯的關係非同尋常。

順著蛛絲馬跡,他很快翻出一樁牽涉甚廣的陳年舊案;

2003年,時任平康縣檢察官的 江陽(白宇飾)忙於搜集證據,想替冤死的大學同學侯貴平翻案。

翻案過程中,他與當地的刑警隊長李建國,展開了一番正邪博弈;

2000年,親眼目睹學生喪命卻無力挽回的 侯貴平(陸思宇飾),在悔恨與憤怒中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臨死前,他悄悄留下諸多線索與謎團,從而為整個故事的發生提供了契機。

以上案件環環相扣,而且互為因果。

對此,有人形象地做出了比喻: 套娃

劇中,三條時間線走的是 交叉敘事的路子。

如果是非原著黨,光是捋清線索、人物關係、前因後果,恐怕就得費點時間。

況且,小說里可以隨著人稱的轉換,任意切換視角。

但落實到劇情的推進,卻不可能這麼任性。

為了兼顧效率與觀感,使故事不至於顯得雜亂無章,主創運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和交叉剪輯。

尤其是部分鏡頭的銜接,甚至營造出了跨時空對視的錯覺。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主角三人同時回眸的平行剪輯。

光明與黑暗,絕望與希望,陌路與坦途。

暗藏玄機的打光,提前昭示著人物的命運。

一切誠如預告片所說,「在三個時空里,他們都選擇了向前。」

剛剛揭開冰山一角的侯貴平,正在日曆前躊躇。

即便身處於光天化日之下,上帝視角全開的觀眾還是能get到——他即將被黑暗吞噬。

路燈下的江陽,被晦暗的光線所籠罩,暗示著他將踏入漫漫長夜。

在警署里整理頭緒的嚴良,整張臉幾乎被陰影覆蓋——要想迎接希望的曙光,就必須衝破黎明前的黑暗。

原著的畫風、製作班底的創作風格,往往決定著劇集的底色。

相比起《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的整體風格顯得樸實沉穩。

一來,沒有太多的隱喻和寓言。

二來,沒有詭異的片頭動畫與「陰間配樂」等視聽元素。

這意味著,它缺少曖昧的解讀空間,也少了些全民解謎的參與感。

劇中所能用來征服觀眾的武器,僅剩下「故事」和「人物」。

每起冤案背後,大多有個堅持上訴,不肯放棄的家屬,專業律師管這叫做「滾釘板」。

光看字面意思也知道,「滾釘板」絕不是什麼輕鬆的好活兒。

在全國矚目的「張玉環案」中,多年來替他四處奔走、遞訴狀、聘律師的是哥哥張民強。

侯貴平案中,捨得一身剮也要堅持訴冤的人正是江陽。

與想像中的「孤膽英雄」不同,他開始只是一腔熱血的理想主義者。

但法律專業出身的他頭腦清醒,做事講究權衡利弊,同時又是一個務實主義者。

因而他答應替侯貴平翻案,初心也不僅僅是捍衛正義。

當侯貴平生前的女友 李靜(譚卓飾)表明來意時,兩人的表情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一個滿臉輕鬆,另一個無比凝重。

直到女友準備翻臉了,他才勉為其難地點頭。

當他正式接手此案,才明白這潭水到底有多深:

驗屍報告被篡改,當事人被收買,線索被掐斷。

原先經辦此案的刑警隊長李建國更是沒安好心,總在敷衍了事。

別說查案過程處處碰壁,就連重新立案都成了難題。

如此看來,當中的利害關係,的確不是他一介檢察官就能承擔的。

那怎麼辦,還要不要繼續?

向來理智的江陽,當然萌生過退意。

「火鍋三兄弟」的陳明章和朱偉,也多次勸他放棄。

促成他轉變的契機,則是個人對抗官僚體制時的絕望與無力。

越靠近真相,他就越是體會到個人的渺小。

每當案情推進到關鍵點,就必定有人搶先一步,銷毀證據——

誣陷侯貴平強姦的丁春妹,說出真相之後慘遭滅口;

正準備招供的黃毛,被聞訊趕來的李建國攔截了;

負責殺人滅口的王海軍,也死於胰島素注射;

就連江陽本人也被誣陷索賄,入獄三年。

這道官商勾結的「鐵壁」,撞得他頭破血流。

換做是你,你會怎麼做?

對此,故事裡設置了不少對照組。

急於拿到封口費的王海軍家屬、身居高位卻選擇明哲保身的吳檢、為了利益出賣靈魂的李建國。

甚至,還有把「注意安全」掛在嘴邊,懂得知難而退的陳明章。

他們有的是貪圖一己私利,有的是考慮到家人的安危。

多年前,在侯貴平遇害之際,有人偷偷遞交了份關鍵線索給吳檢。

但他沒有向上呈遞,而是保持沉默。

直到江陽出獄,良心不安的他才終於吐露真相,把線索轉交給了對方。

面對江陽的詰問,吳檢只得愧疚地低頭,哽咽道:

對不起,我根本就沒有你當時的勇氣。

從宣判死刑到改判無罪,張玉環案這場訴訟馬拉松持續了整整27年。

從含冤而死再到沉冤昭雪的大結局,江陽獻祭了人生中最美好的7年。

我之所以要著重強調張玉環案,不僅是因為受害者的遭遇相似,更在於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人」的複雜性——

在公權力面前,他們脆弱到毫無招架之力。

為了試圖翻案,江陽一行人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金錢、青春、前途、自由等等;

在命運面前,他們卻又如此堅韌。

為了追求心中的公理,他們拒絕投降,而是堅持到最後一刻。

尤其是江陽,他選擇以身殉道,用最決絕的方式召回司法公正。

真相,終於不再沉默。

儘管有《隱秘的角落》珠玉在前,對於主創團隊能否把握好改編火候,我還是存了幾分擔心。

不過擔心的倒不是魔改劇情——如你所見,劇本的脈絡相當清晰紮實。

而是能否改善原著中乾癟單薄的人物形象、突兀的性別刻板印象,使之變得血肉充盈。

不瞞你說,我原本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本劇很可能會重蹈《在劫難逃》的覆轍,變成「乾貨滿滿」的「硬核推理劇」。

好在,最後的呈現效果還是超乎預期。

張弛有度的多線敘事、像模像樣的群像戲,有力地撐起了整部劇的骨架。

劇里,卡恩集團一直在利用權色交易,來鞏固自己的商業地位。

李建國和小混混黃毛,則是卡恩集團的看門狗。

一個幫忙掩蓋事實,另一個幫忙物色合適的對象。

比如,小鎮上那些心思單純的學生和紡織廠女工。

這天,一直被逼迫和催促的翁美香本來打算讓侯貴平出手,幫忙甩掉黃毛。

急著趕回鎮上的侯貴平,無視了她的求救信號。

於是,黃毛當著侯貴平的面,帶走翁美香,把她交給了權貴。

我還記得《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里,備受煎熬的思琪曾和伊紋姐哭訴:

「我寧願做個媚俗無知的人,也不想看過世界的背面。」

是啊,如果有的選,誰不想做永遠蓬鬆柔軟的棉花糖少女。

可事實上,世界的背面不會放過任何人,除了「陰影」本身。

後來,深感絕望的翁美香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咽下了這個世界對她的傷害。

得知真相的侯貴平痛苦地說,「我永遠忘不了那個眼神。」

被「愧疚」喚醒的良知,促使他化身為暗夜裡的一盞孤燈。

閃爍微光的同時,也照亮了更多黑暗。

小說里,嚴良只是個負責穿針引線的功能性角色。

除了身份背景,他的情感經歷幾乎一片空白。

劇里,他變成了冰涼卻有溫度的人。

外人眼中,他辦案能力突出,是專案組欽點的天選之子。

另一層真相是,人到中年、妻離子散的嚴良活得分外孤獨。

破案,成了他僅剩的生存動力。

最讓人心酸的的,是他逮捕朱偉時的自白:

「除了我兄弟劉明洋,我連個說話的人都找不著。」

哪怕身處絕境,朱偉也有互相依偎的同路人。

相比之下,不被他人接納的嚴良,卻只能和精神失常的前隊友聊天。

絕大多數刑偵劇里,警察和罪犯之間僅有「貓和老鼠「式的對立關係。

偶爾,也會有像《心靈獵人》這類劇,帶來更進一步的探討: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而在《沉默的真相》里,孤獨的警察和孤注一擲的罪犯,卻滋生出了微弱的共鳴。

而這種共鳴,恰好就是法理與人性之間的縫隙。

另外,本劇還新添了一條記者 張曉倩(黃堯飾)的原創支線。

原本,我以為這是在效仿《我們與惡的距離》。

試圖通過引入「媒體監督」,與「公檢法」、「個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直到大結局,我才發現這是條埋伏多年的「引線」。

她的存在,既是江陽等人的希望,也是罪惡留存於世的證據。

順便,也給劇情反轉留足了空間。

關於她的真實身份,咱就不劇透咯

夾帶私貨」,這是人們用來指責編劇的慣用理由。

在我看來,「私貨」其實是「自我表達」的別稱。

而創作者,總歸會有表達欲。

就像原著作者紫金陳在微博坦陳,《長夜難明》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能體現個人價值觀的獨苗。

正是對外輸出的執念,讓他甘願扛下翻車的風險。

「我很不確定這個故事是否會受市場認可。」

「雖然愛錢,但是我從事寫作,多少還是有點精神追求的。」

剖開《沉默的真相》外層緊實的「瓤」,裡頭還藏著更隱秘的「籽」:

錢權共謀、底層失語、公權力對個體的絞殺、利益對人性的腐蝕。

所以與其說這是個簡單的「勇者斗惡龍」,亦或理想主義者對抗黑惡勢力的熱血故事。

倒不如說,它是部低配版《官場現形記》。

它細緻入微地展示了不可見的「權力」是如何被彰顯,又是如何滲透進生活的每一根毛細血管。

比如,江陽和李建國的第一次正面battle的對手戲。

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別的打官腔。

雖說內心既不屑又窩火,但嘴上還是不忘恭維一番。

為了顯得事出有因,江陽還特意編出藉口,說是侯貴平家屬要求立案調查。

而李建國呢?

看似有理有據,實際卻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口吻,就差沒直說:

「你小子算哪根蔥?」

明面上,兩人一團和氣、進退有度。

然而,我卻仿佛看到了無形的刀光劍影閃過:

迂迴、客套、假笑、指桑罵槐,雙方愣是沒嘴軟。

一個是笑面虎,表情淡然隨意,說出來的話卻直指要害。

另一個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空有蠻勁,可惜輸在沉不住氣。

最後,笑面虎拂袖而去,只留下江陽在原地氣到跳腳。

一場文戲,先是揭露了兩人的道行高下。

再者,也赤裸裸地戳穿了官僚主義的虛偽。

不僅如此,「官位比拼」還代替「理性思維」,成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江陽被李建國懟回來,忙不迭地跟人抱怨時他的第一反應是:

咱倆明明平級,他憑什麼跟我拽?

很顯然,相比起程序正義,級別夠不夠才是關鍵。

起初,陳明章完全不看好江陽,認為他的勝算不大。

畢竟,他的職位和資歷就擺在那兒,擺明了鬥不過地頭蛇。

直到聽說吳父是副檢察長,原本諱莫如深的陳明章才終於鬆口,表示願意提供驗屍報告。

「官位大小」,則是決定案件能走到哪一步的「通行證」。

眼看進度不順,江陽決定向未來的岳父求助。

吳父痛快答應,當即決定幫他找丁檢察長求情,讓他幫忙疏通關係。

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

在整個案件調查中,李建國是阻撓主角辦案調查的主力軍。

他是刑警隊長,僅比老朱高一級,但隨時可以把他支走。

事實上,當處於權力的末梢神經時,「微小」與「龐大」的相對關係亦隨之顛倒。

否則,李建國也不可能有機會頻頻介入案件調查,乃至一手遮天。

主角們不惜以身試法,精心策劃了「地鐵拋屍案」和「連環爆炸案」,目的何在?

不就是為了挑起社會輿論,順勢引起高層官員的介入,讓李建國等人無處可逃。

如此簡單粗暴的博弈方式,像極了牌桌上的賭徒——

誰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全看誰手中捏著更大的牌。

為了強調這點,劇中構建了一組意味深長的構圖。

雙方分坐兩邊,要么喝茶,要麼對話。

而後,鏡頭拉遠,畫面被均勻地切割。

上位者向下位者的施壓、權力的無聲抗衡,便盡數濃縮於這一幀畫面。

更戲謔的,還是朱偉這個人物。

從他身上,你能時刻感受到權力運作的痕跡。

「平康白雪」的稱號,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和品德的讚許,更是老領導賦予的神秘光環。

借著這層關係,他經常有恃無恐,敢和領導作對。

後來,同樣是違反職業紀律,失去准岳父庇護的江陽鋃鐺入獄。

屢屢犯禁的朱偉能僥倖保住公職,全因有政法界人士出面替他求情。

矛與盾,正是權力的特殊屬性。

它既可以隨心所欲地摧毀和踐踏個人的尊嚴,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的安危。

坦白說,《沉默的真相》絕非完美無瑕。

平庸乏力的鏡頭語言、稍顯累贅的槍戰戲,節奏拖沓的大結局。

以及肆意插播的小劇場和廣告植入,嚴重破壞了觀感。

出於謀篇布局的考慮,故事又在時間線跳躍的過程中犧牲了更綿長的情緒發酵。

觀眾與人物的共情經常戛然而止,導致淚點被稀釋。

甚至有人吐槽,這劇就像一鍋總在升溫,卻永遠煮不沸的熱水。

更不用說,還有多處肉眼可見的妥協和刪改。

比如,原著中的受害者年齡被改動,從未滿14歲上調到剛滿18歲等。

但多數觀眾沒有因此吝惜好評,反而難掩激動情緒,紛紛淚目。

仔細想想,這大抵也是種對於公理與正義的誠摯召喚。

長夜漫漫,終有向陽日。

但願,這句話也能獻給未來的國產劇吧。

你覺得《沉默的真相》怎麼樣?

[email protected]

隱秘的角落

長夜漫漫,終有向陽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UzMuXQBLq-Ct6CZ6gZ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