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婆媳關係經受住考驗了嗎?做到這3點,婆媳和諧全家歡

2020-02-20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前幾天看到有人問:今年婆婆媳婦面對面過大半個月了,小媳婦們還撐的住嗎?

我看了一下底下的76條回答,有回答「相處融洽」的,但「叫苦連天」的更多,有人說「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有人說「有一種想罵人的衝動」,有人說「撐不住了,感覺快瘋了!」,有人說「針尖對麥芒,一言難盡」,還有人說「別說婆媳了,就是夫妻都生厭」,甚至還有人說「疫情結束就去離婚」... ...

婆媳畢竟不是親母女,兩個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或者處理方式有差異,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距離產生美」,平時不住在一起,能夠有效地避免很多矛盾衝突。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回老家過年的小夫妻就被「困」在了公婆家,被迫和公婆同住在一個屋檐下,這對婆媳關係、夫妻關係都是一次大考驗。

我們今年帶著若蘭寶貝回老家(公婆家)過年了,小姑子聽說我們今年回來過年,夫妻倆帶著小外甥也趕過來了。因為疫情影響,我們的返城計劃被擱置,小姑子一家也沒法回去。於是,我們三家8口人(公婆2人,我們一家3口,小姑子一家3口)也就不得不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整整一個月了。

都說婆媳是天敵,姑嫂難相處,我現在需要面對的是婆媳關係和姑嫂關係的雙重考驗,應該是難上加難了吧?事實上並沒有!我們一大家人,相處的和睦愉快,其樂融融。趁著這段時間,大家都在家,我們幫助公婆改建了衛生間(這件事妹夫出力最多,因為人家有這方面的技術)、翻修了一間偏房(公公的手藝很好,雖然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太好,但指點著兒子、女婿,倒也乾的順利),這幾天還在計劃著把正房也修葺一番。

我和若蘭爸爸結婚5年了,除了結婚第一年和小姑子有過不到一個星期的短暫相處,中間這幾年因為回來的時間不一樣,一直沒見過面,今年這是婚後第二次見面,就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了一個月了(估計最少還得再住半個月)。我們婚後也沒有和公婆同住,一年也就回來一兩回,小住幾天,這一次也是相處的最久的一次了。在完全沒有「磨合」的情況下,我們能相處這麼久,還其樂融融,這首先要感謝公婆開明,小姑子明理,其次我覺得作為兒媳婦,做到下面這3點非常重要。

第一,態度比行動更重要。

今年過年,我們回來的比較早一些,我們回來之前,就置辦好了給公婆的禮物和一些年貨。年前最後一次逢集,我又讓寶爸再去採購了一些食品、蔬菜,今年的年貨一定要比往年公婆置辦的豐富、上檔次一些。東西買回來了,公婆都說用不了那麼多,我說「難得小姑子一家今年也要過來一起過年,人多,熱熱鬧鬧的,東西自然應該多買一些」。

回來當天,我就和婆婆說「媽,您和爸也辛苦了一年了,現在我們都回來了,家裡的一些囉嗦活(方言,各種家務、雜活的意思)就交給我們年輕人來干,你們也休息幾天」。而且,我說到做到,除夕中午的團圓飯、大年初一包餃子,這些都是我和寶爸承包了。

有人肯定要說「你這樣,又花錢,又出力,不是冤大頭嗎?」我想說,實際上我並沒有成為「冤大頭」。因為我的「態度」讓婆婆很滿意,大年初一,順手就給若蘭包了一個大紅包(若蘭已經2歲了,也不是第一次回來,前兩年也沒見公婆包那麼大的紅包,很顯然公婆這是有意補貼我們年前置辦年貨的錢呢。當然,我和寶爸當天就商量過了,這個錢等我們走的時候,是會悄悄再給他們留下的)。

至於說出力幹活,過年期間,本來也沒多少雜活要做,主要就是準備一日三餐。我們沒回來的時候,也是要吃飯的呀,而且還得在安頓好若蘭,才能抓緊時間做飯。現在,如果我做飯,其他人就會幫忙照看若蘭。雖然若蘭十分乖巧懂事,但畢竟只是一個剛剛2歲的孩子,家裡有差不多大的寶寶的寶媽們都知道,照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真的比做飯累多了。更何況,孩子黏媽,這是天性。大家看著我要照顧寶寶,也不會真指望我做飯了。所以,實際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婆婆做飯,小姑子打下手,我只是偶爾幫忙而已。

所以,實際上我錢沒多花,力也沒多出,只不過是提前表明了態度,讓公婆、小姑子都挑不出錯來,這就為自己避免了很多麻煩。

第二,做人做事都別太斤斤計較。

婆媳難相處,除了兩個人不同的生活背景造成的觀念不同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公婆普遍會比較偏袒自己的孩子(大姑姐、小姑子,大伯子、小叔子、寶爸),這也是母親的天性。如果哪個母親不「護犢子」,倒讓人覺得不正常了呢。但是,很多兒媳婦想不通這一點,總要和人家的孩子比個高低,不鬧矛盾才怪。

我家小姑子一家是大年初一過來的,本來也沒打算待太久,可是第二天村裡就「封路」了,他們也沒法回去了,只能先留下來看情況。也可能是對疫情比較擔心吧,連續還幾天,一家三口都抱著手機躲在房間裡,除了吃飯的時候,根本不出來。這一下寶爸不樂意了,就和婆婆抱怨起來,還提到了一些陳年舊事(那件事確實是小姑子理虧。也許在小姑子心裡,也覺得自己是嫁出去的女兒,娘家的事都不與她相干了吧)。婆婆就說寶爸不該和妹妹計較(和很多「重男輕女」的老人,總是壓榨女兒,補貼兒子不同,我家公婆一直比較偏袒小姑子)。我就和寶爸說「小姑子也難得回來一次。女兒女婿是嬌客,哪裡有讓客人幹活的道理?」。

這話是說給寶爸的,但婆婆也聽到了。不知道婆婆和小姑子是怎麼說的,反正第二天,小姑子就開始給婆婆幫忙做飯、洗碗了。又過了幾天,妹夫就主動提出要幫忙收拾一下衛生間,而且乾的非常賣力。而且,小姑子對待我的態度,也從剛開始的客氣、疏離(畢竟這才是我們第二次見面,兩個人真的「不熟」,客客氣氣才是最正確的相處之道)變得親熱起來。

我因為白天要照看若蘭,一般都是晚上寫文章,所以早上起的都比較晚。剛開始他們會等我起來了一起吃早飯,後來我就跟他們說不用等我,這樣既不耽誤大家吃飯,早上我也能補會兒覺。於是,婆婆每次都會幫我留好飯菜,小姑子看到我起來了,就會說「嫂子,你快吃飯吧,我給你幫忙看寶寶」,甚至我起來的特別晚,飯菜已經涼了(天冷,飯菜涼的快呀)的話,在我洗漱的時間裡,小姑子就會幫忙把飯菜再熱一下。

雖然我和小姑子才第二次見面,但實際上第一次見面,我就知道小姑子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相處的,而且從寶爸那裡以及婆婆的態度中,我也早知道公婆(尤其是婆婆)偏袒小姑子偏的厲害。但是,小姑子畢竟是嫁出去的女兒,對娘家的事置身事外,不管公婆,也是農村固有的風俗。婆婆再怎麼偏袒,她一年回娘家的次數也有限,而且除了這次(這次也不是小姑子的本意),每次回娘家也不過待上幾天,何必要和她斤斤計較呢?

第三,要有做人家兒媳婦的覺悟。

當然,像我遇到的這種情況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情況下,婆婆偏袒的是自己的兒子。大部分的婆婆都會認為做家務、帶孩子,都是兒媳婦的責任。但是,80、90後的兒媳婦們,並不認同這樣的觀念。男女平等都喊了多少年了,平時也都一樣的上班掙錢,憑什麼他們下班回家就可以當「大爺」,自己還得當免費的「老媽子」?

有這種想法的兒媳婦,首先忘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婆婆和你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你們的觀念怎麼可能同步?能夠和你觀念同步的人是你的老公,而不是婆婆!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你的老公能有家務活、帶孩子就該夫妻共同分擔的覺悟,用不著你喊,他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如果他沒有這樣的覺悟,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突然有了大的改觀。所以,你這時候再喊叫,也不會有多大的成效。而且,你在婆婆面前指責人家兒子不幹活,這不是在給婆婆「上眼藥」嗎?

很多兒媳在婚前的時候,都會說「我父母辛辛苦苦把我養這麼大,而且我在娘家也從來不用做家務的,嫁到你們家就要當牛做馬... ... "當年說過這話的兒媳婦們,兌現」諾言「的時候到了。只是多干點家務而已,這離」當牛做馬「還差得遠呢!

除了」幹家務「的問題,還有一個容易引發婆媳矛盾的問題就是婆婆總拿兒媳當」外人「。比如:很多婆婆做飯的時候,只考慮自己兒子、孫子的喜好,不考慮兒媳的口味;最近很多地方都封村封路,物資採購不是很方便,於是,就把好東西都優先給兒子、孫子;和兒子、孫子聊的熱火朝天,看到兒媳靠近就不說話了... ...

我想說,在公婆家,兒媳婦本來就是」外人「,和你是」一家人「的是你的老公和孩子,不包括公婆。從血緣關係上來說,公婆、兒子、孫子,人家之間有血肉親情,你改變不了這個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從感情上來說,公婆和你老公一起生活了至少二三十年了,而你,加入這個家庭才不過短短几年(很多還沒有一起住,基本上等於沒有共同生活過),公婆和你之間沒有多少共同話題,也還尚未培養出多少感情來;從生活習慣上來說,公婆和你老公的飲食習慣、興趣愛好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做他們喜歡吃的飯菜,留下他們喜歡的東西,這不是有意」排斥你「,只是習慣成自然。

所以,從你嫁進門的第一天起,你就必須具備」做人家兒媳婦的覺悟「,沒必要為了一點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鬧的天翻地覆,那樣公婆會覺得你矯情,不識大體,不為難你為難誰?到時候覺得自己的日子不好過,還不都是自找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Kv1eHABjYh_GJGVL6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