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善良背離了本質,比作惡還要殘忍

2020-03-25     國學書舍

菜根譚:人性之中,沽名釣譽的偽善,比作惡還要殘忍。

如果人生的善,只是自己用來沽名釣譽的做作行為,那麼不如放棄行善。

善良的價值和意義,就是能夠為他人解決苦難,行善的根本也應該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為別人解決痛苦,而再次者,也是為了求得自己的心安,用行善的目的來釋懷內心的惡念。

而除了這兩種善之外,還有一種最卑劣的善,就是將行善作為自己沽名釣譽的做作行為。

人生貴在於「誠」字,「誠」從淺層次的角度來說,是對外的誠,就是我們通俗所理解的誠實誠信。而從深層次的角度來說,則是對內的「誠」,就是自己內心的純粹。

人生所有的偽裝,能夠騙得過世界,但終究騙不過自己的內心。

就如同偽善來說,當你以偽善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同時,以為自己能夠以偽善來獲取名聲,獲取利益,但是「偽善」卻壓榨著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感受到了痛苦。

因為善良本身的意義是能夠給自己內心帶來平和,但是當你以狡詐的面目去行善時,結果卻只會給自己的內心徒增痛苦。

因為心無修行,障礙難除,心中的痛苦依然存在,外在的偽善不但不能減輕內心的障礙,反而徒增了內心的糾葛。

弄丟了行善本身的意義,那麼行善的行為又何必再去做呢?

三國時期,東吳桐鄉令東郡,有一個女子叫趙母,她嫁女兒的時候,女兒臨行之前,趙母告誡了女兒這樣一番話:「行善積德這些事情要謹慎而行。」


女兒就問她:「不可以做好事,那是否可以做壞事呢?」


趙母就說:「好事都不可以做,又怎麼能夠做壞事呢?」

很多人初聽這一番話的時候特別不理解,不知道趙母為何讓女兒少行善積德呢,其實趙母的意思,就是想讓女兒保持一份低調的平常心,以淡然去面對生活。

因為在世俗之中,很多人打著行善的名義,做出沽名釣譽的做作行為,目的只是為了貪圖自己好的名聲,又或者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和補償惡念。

就如同《道德經》中提出的「無為」思想: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崇尚賢才功名,使民眾不爭名奪位,不珍視難得的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民眾不去做偷盜的事情,不讓民眾看見可貪圖的功名利祿,使民眾之心不產生邪惡和動亂的念頭。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就是不讓自己的內心產生以善博取名聲地位的念頭,不以妄心貪圖外在的名聲和地位,那麼自身自然不需要刻意做出偽善的心思。

心中無惡念,無妄為,何須用偽善的心思演繹做作人生。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意思就是說:那些做了壞事的人害怕別人知道,雖然是作惡,但是內心仍然存在著向善的良知。那些做了好事卻急於宣揚的人,他們雖然做了善事,卻只是自己刻意偽善的做作行為。

人生所有的善,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為他人解決苦難,用自己的力量為這個社會帶來溫暖和陽光,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為自己著想,為自己謀取名利。

更過分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卻打著「善」的旗號去做著「惡」的事情,表面上行善,實則卻給當事人帶來了痛苦。

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不惜以犧牲他人尊嚴為代價。

在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打著行善的旗號,大張旗鼓的去行善,卻在「無意之中」揭開了被施捨者的傷疤,將被施捨者置於光天化日之下。

他們在行善的同時,從來沒有考慮過當事人的感受,只是用行善炫耀自己的偉大,而忽略了行善給當事人帶來對於自尊心的打擊,以及對於名聲和人格的侮辱,這樣的行善無異於謀殺,甚至比作惡還要殘忍。

人生真正的行善,應該是真誠的化育他人苦難,為他人解決問題,而非虛偽的做作,不如放下自己的虛偽,還天地一個清白,還內心一個純粹。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GULGXEBrZ4kL1ViQV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