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如今的強起來,完成了偉大飛躍。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和祖國同行、與時代同步,同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人民生活也得到極大改善。七十年風雨兼程,迎來新中國70年華誕。第一財經廣播策劃聚焦民生,見證時代變遷中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國慶節前推出了系列報道《憶70年變遷——上海人的吃、穿、行》。
從昔日的十里洋場到新中國成立後迅速確立全國工業、經濟、商業中心地位,再到後來改革開放、浦東大開發,上海灘歷經了70年的歷史變遷,上海這個建國前的亞洲商都從此掀開了新的篇章。
通過對上海百姓吃、穿、行變遷的充分採訪深入了解,記者深刻地體會到在建國初期直至改革開放前很長的歲月里,百姓面臨物質匱乏物資短缺的局面,甚至溫飽是當時最大的民生問題。
記者從各個渠道尋找採訪對象,聚焦歷史見證人。先後採訪了幾位8旬以上的老人,她們曾經是上海著名飯店的廚師、點心師傅、益民食品廠生產線老工人,原百貨公司原總經理、上海著名老畫家、上海解放之夜見證人,著名作家、攝影師和服裝行業非遺繼承人等十多位歷史的見證者,共同回憶了從國家從計劃經濟、集體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歷程。
>>> 吃 <<<
統購統銷、大鍋飯和糧票是那個時代最特殊的印記。從空空的菜籃子到「天天像過年」的百姓餐桌,從難得一見的進口食品到隨處可見的進口超市,從滿足「吃飽吃好」的需求,到「吃出健康、特色」,追求美食風味,這70年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過於自己餐桌的變化。
>>> 穿 <<<
服飾的變換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新中國成立至今,百姓的服飾色彩從一大片灰藍的海洋轉變到如今的色彩斑斕,從綠軍裝、中山裝到現在的服裝全面個性化、功能化,引領國際潮流時尚疊代,中國服裝工業迅猛前行的每一步,無一不訴說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
吳文清 培羅蒙副總經理 中國非遺繼承人
>>> 行 <<<
70年來上海百姓出行方式的變遷,直接體現了新中國國成立以來上海交通建設的成果。從最初上海灘的黃包車、鐺鐺車,到有軌電車、公共汽車,再到計程車、私家車和四通八達的地鐵;從積攢一兩年工資才買得起的自行車,到城市遍地的共享單車;從之前時速幾十公里的綠皮火車,到如今時速300多公里的高鐵;從排長隊擠公交,到如今手機一點就能隨叫隨到網約車。交通是經濟發達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回顧70年來上海人民出行方式的變遷,勾勒出建國以後老百姓生活的巨變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xGEhG0BMH2_cNUglIV5.html作者:葉柳
編輯:侯憶楓
監製:王俊稷
聲明:本文系「第一財經廣播」微信公眾號獨家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台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