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編隊航行中的「廈門」、「九江」、「南平」艦,最遠的那條艦看不清舷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通過根據蘇聯圖紙和材料建造的6601型護衛艦(蘇制50型警戒艦,中國稱為「成都」級)和自行研製的65型護衛艦(兩型護衛艦總共建造了九艘)初步建立了自行建造中型水面艦艇的能力。此時人民海軍原有的舊式日制海防艦和由英式商船改造的護衛艦已經老舊不堪使用,中型水面艦艇的需求缺口凸顯,從60年代開始,世界海軍強國開始對護衛艦實施飛彈化,使作戰能力有了極大提高。而中國海軍也認識到了護衛艦的這個發展趨勢,在設計65型護衛艦的同時,用反艦飛彈裝備水面作戰艦艇也被正式提上日程。053H型(江湖級)護衛艦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對岸的國民黨海軍也開始大量接收退役的美製「弗萊徹」級、「艾倫·薩姆納」級和「基林」級驅逐艦。鑒於053K型防空飛彈護衛艦遲遲無法形成有效戰鬥力。在這種極具傾斜的天平所帶來的強烈不安全感的主導下,人民海軍急需一款技術成熟、堅固耐用、價格低廉,可以短時期大量生產的裝備對海反艦飛彈的飛彈護衛艦。
更換塗裝方式的515「廈門」艦,這個角度「大平板」艦橋特徵十分明顯
1973年4、5月間,滬東造船廠提出設計一型簡易型護衛艦,主機選用43/82低速柴油機。設備選型的指導思想是立足現實,不追求高指標。後來,滬東造船廠又向上級領導機關提出了一型兩用的方案,即把053K型護衛艦的線型設計分別用於對空和對海兩型飛彈護衛艦,以便縮短設計建造周期,並提出了戰術技術任務書草稿。
加裝了衛星導航設備的「廈門」艦
1974年1月的西沙海戰,促使中國海軍為解決艦隊急需決定採用以053K型為原型改為對海型飛彈護衛艦的過渡辦法。
船型:艦體主尺度和結構可大部分參考053K型艦,其線型在702所已做過各項船模性能試驗,證明是可取的。
動力:採用12E390V中速柴油機,這型柴油機在滬東廠已研製多年,比較有把握過關,曲軸毛坯等也可在上海地區協作供應;主機功率有5880千瓦,可使該艦航速超過26節,接近了當時國際上大多數護衛艦的航速水平。
主炮:當時正研製的79式雙聯裝雙100高平兩用炮尚沒過關,蘇制單管B34型100高平兩用炮國內沒有仿製,只能先拆下老艦的單管B34型100高平兩用炮代用,再加上海軍庫存的一些同型炮,共約30座,可裝備整整一個支隊;
飛彈:當時有兩個方案可選擇,一是採用飛彈艇上裝備的固定飛彈發射架,一是採用01護衛艦已改裝成功的迴轉式發射架,都是配裝「上游一號」飛彈,最終下決心利用01改裝的技術成果,還要加配雷達、指揮儀等火控設備。
副炮:採用國內已批量生產、仿製自蘇制B11型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的61式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
一塊「大平板」向我們駛來的「南平」艦
1974年5月中旬,六機部領導同意以黨組的名義向海軍發文,建議批准053H型對海飛彈護衛艦的設計方案。同年9月,劉道生副司令代表海軍正式表態同意了這一建議,中央軍委給海軍和六機部關於建造035H(H代表對海的意思)對海型護衛艦正式的批覆件於1974年10月下旬下發,滬東造船廠按預定措施計劃抓緊工作。
服役初期的517「南平」艦
首批開工的三艘053H型護衛艦(北約代號「江湖I」)屬早期型。早期型艦與後期型最明顯的區別是艦橋正面為一整塊「大平板」,而非像後期型各艦有向前帶稜角的凸出結構,艦橋外觀顯得簡潔但空間較後期型略顯侷促。其中首艦「九江」號(舷號「516」)在其後改造成火力支援艦,本廠長將另文介紹,此處介紹另外兩艘在服役過程中始終保持「大平板」艦橋的二號艦「廈門」號和三號艦「南平」號。
停泊中的「南平」艦
根據第一批三艘053H型護衛艦的使用經驗,滬東造船廠根據部隊反饋的意見有針對性的對艦橋結構加以改進,由「大平板」結構改成向前帶稜角的凸出結構,使艦橋的有效使用面積有所增加,外觀也更加「現代化」。同時在「九江」艦的艦橋經過改造、不再是「大平板」後,「廈門」和「南平」就成了僅有的兩艘維持「大平板」艦橋狀態的兩位「老江湖」。
航行中的「南平」艦
停泊在「九江大哥」內側的「南平」艦
515號「廈門」艦,053H型(江湖I級)飛彈護衛艦第二艘。1975年4月6日在滬東造船廠開工,1975年10月27日下水,1975年12月7日—12月25日試航,1975年12月31日交船,服役於東海艦隊某護衛艦支隊,艦名取自福建省廈門市,舷號「515」。接艦部隊原屬於第一代「濟南」號護衛艦(原屬日本丁型海防艦),為了節約成本,連同原屬「濟南」號護衛艦的兩門蘇制B34型100毫米高平兩用炮也一併裝上了該艦(該艦可能短期使用了原「濟南」號護衛艦的艦名和「525」舷號)。2010年12月退役。艦名轉給一艘052D型飛彈驅逐艦154艦,舷號由054A型飛彈護衛艦濱州艦繼承。2013年該艦被移交給海軍文化公園。
本廠長繪製的服役初期的「廈門」艦
本廠長繪製的更換過塗裝式樣的「廈門」艦
本廠長繪製的加裝衛星通信系統的「廈門」艦
517號「南平」艦,053H型(江湖I級)飛彈護衛艦第三艘。1975年5月24日在滬東造船廠開工,1976年4月16日下水,1976年9月19日—10月8日試航,1976年10月31日交船,列編東海艦隊某護衛艦支隊。艦名取自福建省南平市,舷號「517」。接艦部隊原屬於第一代「西安」號護衛艦(原屬日本丁型海防艦),為節約成本,連同原屬「西安」號護衛艦的兩門蘇制B34型100毫米高平兩用炮也一併裝上了該艦(該艦可能在短期使用了原「西安」號護衛艦的艦名和「527」舷號)。2017年底退出一線戰鬥部隊,轉交大連艦艇學院充作海軍院校學員海上實踐教學的教具發揮餘熱。
本廠長繪製的服役初期的「南平」艦
本廠長繪製的更換過塗裝式樣的「南平」艦
本廠長繪製的加裝衛星通信系統的「南平」艦,注意該艦的衛星通信系統式樣和「廈門」艦有所不同
排水量:標準1425噸,滿載1661.5噸
主尺度:長103.2米,寬10.8米,吃水3.19米
動 力:2台12E390VA型中速柴油機,功率2×7200馬力;
4套柴油發電機組,電站功率400千瓦×3套,120千瓦×1套=1320千瓦,雙槳雙舵
航 速:26節
航 程:7200公里
編 制:190人
武 器:2座雙聯裝「上游」-1(SY-1)反艦飛彈
2座單管100毫米炮
6座雙聯裝37毫米炮(61式)
2座250毫米5管反潛火箭發射器(65式)
艦尾設有4座深彈發射炮(64式)和兩個深彈發射架
雷 達:眼罩(354)對海/低空警戒雷達1座
方結(352)飛彈制導雷達1座
高杆A型敵我識別雷達1座
光學測距儀1座
海王星導航雷達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