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者可憐,自悲者可嘆:驚現改變世界的解決方案!

2019-09-30     感知主義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84)

問:人是內向好還是外向好?

答:在現有的生存模式中,人是無法外向的,外在沒有個人的生存空間,人只能內向性地囚於自身,這是無奈的狀態。為什麼人有隔閡有隱私,這其實是一道最後的防線,也是人之間不可逾越的界線,正是這些界線讓人畫地為牢,人間何來自由?只有取消這種生存模式和生活體制,人才可以實現外向性生活。沒有生命觀念的束縛,外向性生活打開了所有的空間,人們生活在精心料理的感知狀態中,人與人共享感知、互享感知,人才不為自己所困,不一生都囚於一己之中,終生不得解脫。我們其實不理解,自私是人的一種既無奈又可憐的行為,人出於孤獨的自我需要,不得不採用自私的方式來獲取,這種各為自己利益攫取的方式,不但破壞了人的生活過程,敗壞了生活氛圍,並且損傷了人的心理,使行為人變得猥瑣。這樣奪取的利益,也使利益的品質變味,降低了財富資源的使用性。不難發現,生活之中,越自私的人,心胸越狹隘,心理構成越猥瑣,人性人格越低下。自私過程首先傷害自己,再傷害他人,這其實與財富要達到的目的相反,人從中獲得的是不甚愉悅的感知結果,這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

問:你說自私者可憐?

答:讓人以自私攫取的方式來占有生存資源,這是生存競爭模式造的孽,當財富非要以爭奪的方式才能到達人的所需,財富的意義就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個人非得以令人厭惡的自私手段來攫取所需的生存資源,而又得費盡心機來保護自己的資產,這些行為過程中的疲憊感、壓迫感、恐懼感其實讓人倍受折磨。作為一個個體生存者,其生存的壓力使人疲於奔命,而且,得不到任何沒有代價的支持,一個孤獨的生存者自然是可憐的。

問:你的意思,個人生存模式是不科學的嗎?

答:以生命者的個體為單位生存,絕非一種理性的存在方式。人作為生命個體,先天性的放置在一個惡性的競爭環境中,讓他在與同類的競爭鬥爭獲得一席存在之地,這充分說明人不是有"原罪",而是有"原難",個人的一生要躲避各種苦難,得經受各種磨難。一個人隨機的活在人世中,得遭遇多少考驗、折磨與災難,所以,無人不嘆:生活不易。這不易是天生的,你要是容易了,那才怪了。所以才說,這人間是用來受苦的、贖罪的、轉世輪迴的,誰也不指望人間有福。

問:人們不該寄希望於人間嗎?

答:我們能放棄人間嗎?我們為什麼要放棄人間?是因為什麼讓我們放棄人間?這是很有意義的追問,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人間不令人滿意,而且也不是一個可以改造的地方,不然為什麼人們反覆來受難?數千年來人竟無力改變這樣的受虐模式?讓人活得越來越困難?讓人類唯一生活的人間被弄得如此不堪,是誰之錯?

問:誰也不會來承擔責任吧?

答:真正的責任在人,在每一個人,誰真正追究過人類苦難的原因?誰真正提出過可行性的解決方案?責任不在人在誰?每個人都是糊塗的、愚昧的和不負責任的,誰來改變人間?誰來拯救苦難之中的人類?你指望我我指望你,你等待我我等待你,行嗎?事實的結果是:必須要有一個人先醒來,先認清存在的本來,先創立正確的理論並符合三洽原則,先拿出改世的方案,先行發聲和先行傳播……然後才廣為普及和推行,最後逐漸改變全人類。人類史上有這樣先例嗎?沒有。重新創世的理論從未出現過,改世的理論則層出不窮,汗牛充棟。

問:重新創世的理論指的是什麼?

答:就是從存在方式開始,從存在的本來認識開始的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論,就是人類存在的新方案。

問:感知論是不是這樣的理論方案?

答: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完全的創世方案,具有自圓其說的可行性,不但自洽、他洽和續洽,還絕不製造任何悖論,是人類第一套完善可行的藍圖。

問:理論的可行性是不是人們的興趣點?

答:人們一般認為的可行就如同藥效,藥到病除。正因為有此需要,人間的實用性理論層出不窮,它們的作用就是解決現實中人們遭遇的問題。於是,這成為一種模式,人們用理論來修正和改變錯誤的行為,用科學的理論來幫助達到目的。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並達到人的願望是人們選擇理論的宗旨,而立竿見影的實踐效果是人們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人們的這種理論態度和理論要求導致了人間理論的產出與運用限定在一個極窄的範圍,人們將理論當作工具,放棄了理論最重要的功能:幫助人們認識自己、反思自己和改造自己。因此,感知論一出現,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有用嗎?能解決失業問題、環境污染和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嗎?也就是說,人們急切需要的是:止痛藥、消炎藥和抗生素,人們急於想問的是,感知論是什麼藥?(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hiJiG0BMH2_cNUg9E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