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獐子島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期中成績單」,而且,背鍋的還是扇貝。
獐子島說,今年上半年,由於扇貝的盈利能力下降,造成收入減少超過四成,凈虧損超過2300萬元,末了還不忘補刀一句,這是它近十年來最差的凈利潤「成績單」。
而為了扭轉業績頹勢,獐子島說,將壓縮扇貝規模,深化海螺、海參的資源建設,來填補扇貝產量下降導致的利潤缺口,從而穩定海洋牧場收益。
大意就是,扇貝的故事講不下去了,或者講完了,開始講一講海螺、海參的故事。
當天,獐子島還公布了「瘦身計劃」,要出售子公司資產回籠資金。而它所提及的,正是本月初所出售的土地——大連獐子島玻璃鋼船舶製造有限公司,出售交易金額約6000萬元,預計虧損100萬元,正可謂是「溢價賣地」。
究竟為什麼要做這筆虧本買賣?看看財務數據就有答案了,畢竟近幾年獐子島的業績並不好看。賣賣資產好歹能補補血喘口氣。而這次賣地,已是獐子島第三次出售旗下資產了。只不過,前兩次是賣股份。
而這種種的一切不得已,皆是因為「逃跑的扇貝」。如今A股已有3600多家上市公司,獐子原本並不出彩,卻因公司的扇貝三番兩次跑路而成「網紅公司」。
一、扇貝三次跑路
扇貝跑路第一章——2014年10月31晚,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受冷水團影響公司播撒的100多萬畝蝦夷扇貝絕收。消息一出,輿論譁然,眾人紛紛猜測扇貝是順著洋流游回老家去了。
開始大多數人都不信扇貝會遊走,直到網友捕捉到扇貝「跑路」的珍貴畫面。逃跑的不光是扇貝,業績也跟著煙消雲散,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由上半年的盈利4845萬元轉而變為虧損約8.12億元。
扇貝跑路第二章——獐子島的扇貝總讓人出乎意料,2018年1月獐子島發布公告稱降水減少導致扇貝的餌料生物數量下降,再加上海水溫度的異常,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的扇貝沒有得到恢復,最後誘發死亡。換句人話說就是:這次扇貝沒跑路,但營養不良餓死了。經過「扇貝跑路2.0」後,獐子島開始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扇貝跑路第三章——驚人的一幕來了,獐子島公布了2019年一季報,稱集團凈利潤虧損4314萬元,理由依然是「底播蝦夷扇貝受災」,簡言之就是「扇貝跑路3.0」。這時股民們徹底瘋了:「大哥我求您了,扇貝您別遊走了,我走還不行嘛。」
二、17個月周密調查,證監會揭秘「扇貝」把戲
扇貝頻繁「跑路」,屢次將獐子島的業績拖入泥潭。那麼,扇貝對於獐子島有多重要呢?
資料顯示,多年來,獐子島一直以扇貝為主要品類,扇貝的營業收入更是一度在主營業務中的占比超過了40%。可以說,獐子島就是看扇貝的「臉色」吃飯的。雖然農林牧漁行業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但是,獐子島的扇貝如此密集地「跑路」,這就不正常了。
它可以用「扇貝跑路」的公告戲耍大家,但證監會不吃這一套,經過17個月周密調查,發現獐子島涉嫌三宗違法行為:涉嫌財務造假,2016年虛增利潤1.3億元,2017年虛減利潤2.8億元;2017年《秋測結果公告》涉嫌虛假記載;涉嫌未及時披露信息。
不知是「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還是本著「勇者無畏」的心情,獐子島竟然會在財報上動了手腳,甚至活生生扭虧為盈。直叫人感嘆:「這膽也太大了」。
實際上,扇貝跑路的戲碼,在證監會的調查下真相大白了,其流程簡單來說是這樣的,公司提前采捕了一些養殖區域,確認了采捕收入,但是沒有確認成本,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多利潤,等到某一年,公司對養殖區域搞一次抽評,那些被提前采捕的養殖區域,就出現」扇貝跑路「,然後把成本計入這一年中。
這樣就出現了一年賺錢,一年虧錢的局面,賺錢的時候,把幾個養殖區域的收入算到一個養殖區域來做利潤,虧錢的時候,就說那幾個養殖區域的扇貝跑了,把成本都算到一年,來一次「財務洗大澡」。
為何要這麼做呢?因為獐子島不造假的話,那麼公司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將連續三年凈利潤為負,2017年就會被強制退市。
這也就是獐子島扇貝三次跑路的根本原因,為了在A股苟延殘喘的活下去。當然,隨之而來的是證監會送來的60萬罰款。除此之外,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還被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相應人士也被處以總計284萬元罰款。
三、董事長告誡股民:敬畏大海,認識風險
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
還記得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間隙,獐子島董事長接受了媒體採訪,吳厚剛董事長表示「獐子島用代價換來了對風險的認知和敬畏,並且識別了這片海」、「賠錢對不起股民,但股民也應意識到風險。」吳董事長為人厚道,說話也很實在,他告誡股東「選擇了海洋產業,就是選擇了風險陪伴」。獐子島,養的就是愛跑路的扇貝,大家要有接受扇貝經常遊走的心態。
大意就是,你不去賺會游泳扇貝的錢,就不會賠錢。一家甚至連看門的老頭都喝茅台的公司,潛在的風險能不大嗎?
作者:韓欣
編輯:楊燊
監製:王俊稷
聲明:本文系「第一財經廣播」微信公眾號獨家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台授權。本文涉及個股僅做參考,不推薦買賣,不對個人收益負責。
「第一財經廣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gRH6GwBJleJMoPMLOL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