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孩子2歲時,家人就開始教他各種知識:
爺爺教背古詩,奶奶教認字,媽媽教拼音和算術……
不僅自己教,孩子讀中班時,媽媽還給他報了強化班,使得聰明的孩子上小學前,不僅已學會基本的加減法,而且識字竟達1000多個。
孩子上了小學後,起初成績還名列前茅,到了二年級卻開始感到吃力,還動不動鬧著不想上學,家人怎麼勸都沒用……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即將升入小學的現實,如臨大敵,甚至產生情緒上的焦慮。兒童心理專家說,家長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孩子也會產生焦慮,進而對上學產生畏懼、厭煩情緒。家長一定要認識到,孩子開始上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沒有必要過度緊張。作為家長,應該幫孩子調整作息時間、學習和生活習慣,要創造環境讓孩子認識到,上學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不少家長因為擔心孩子上小學跟不上,會在幼兒園階段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然而這種機械式的知識積累也許能換來暫時的優勢,但卻是以犧牲孩子長久的學習興趣為代價。
如果您還在糾結這個問題,請先了解為什麼幼兒園並不提倡超前學習的理由吧!
1、 犧牲孩子全面發展的機會
很多知識和技能在孩子成熟到一定程度時再學本是輕而易舉的事,而刻意超前和加速發展,會讓孩子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非持續性的機械記憶上,從而犧牲了個性發展和品質培養的機會。
比如與同伴合作交往的技巧、個人運動的能力、動手操作的經驗等等,這將不利於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
2、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6歲前,孩子還不具備邏輯思考能力,過早地強迫他們學拼音、識字、做算術,孩子會因為無法理解文字和算數的意義,只能刻意記住這些形狀和符號。
如同飲食不當引起消化不良一樣,長期的被動吸收,不僅會把孩子的大腦變成思維固化的信息存儲容器,還會將「學習很無趣、很辛苦」的想法根植於孩子腦海中,使他們喪失學習的內驅動力,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3、 「超前」的即時效應難以長久維持
教育界有種說法叫「三年級效應」,就是指很多超前學習的孩子步入小學一年級後,很容易因為內容已學過,且輕鬆就能拿滿分,從而養成不認真聽講的壞習慣。
到三年級學習新知識時,由於缺乏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作支撐,這批孩子常常會成績急劇下滑,發展後勁不足,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這對他們未來的學習會有不利影響。
「超前學習」危害這麼多,是否意味著家長可以放棄做「入學準備」?
著名的學前教育專家華愛華在一次家庭教育講座上明確提出:入學準備不僅要準備,而且是一種長期的準備,但是準備的內容並不是拼音、識字和做算術題,而是學習品質的準備。
作為家長,我們要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呢?不妨參考下以下幾個小建議吧!
1、培養閱讀興趣
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孩子6歲前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有的孩子上小學後,數學成績不好,究其原因,卻是因為讀不懂題。
閱讀能力不僅關係其它學科,更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有遠見、會思考,內心豐盈的人。
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及年齡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繪本,每天約定一個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共享閱讀樂趣。並通過故事中的具體形象,為孩子織就一張美麗的網,讓他們在漫長人生旅途中保持著純真、樂觀的心態。
2、多讓孩子動手「試試看」
家長千萬別小看孩子黏乎乎的手工作品或者「四不像」的塗鴉,這些剪剪貼貼、塗塗畫畫不僅是孩子創造力的最佳展現方式,更是對他們小手肌肉功能的必要鍛鍊。
這種訓練能很好地鍛鍊孩子的肌肉和筋骨,促進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給孩子上學後「寫字」這項任務提供一定基礎。
同時,手部精細動作的強化還能促進大腦的發展,培養孩子細心、觀察力和分辨相似事物的能力。
3、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小學每節課時長約為45分鐘,相比幼兒園時間更長,對孩子的注意力要求更高。很多一年級的孩子上課時坐不住,無法集中精神聽講,喜歡左顧右盼,就是缺乏專注力的表現。
幼兒階段的注意力,主要靠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吸引,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做運動、陪孩子玩注意力的遊戲來提高他們專注的品質,增強他們的自控力,養成高效的學習習慣。
4、激發孩子的探究欲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這種寶貴的探索欲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是學習和成長的不竭動力。
面對孩子的「為什麼」時,與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不如一起查閱資料,或者在實際操作中獲得知識。
面對孩子的「我不會」,不要急著代替包辦,不妨鼓勵換個角度、換種方式重新思考……比起大腦中機械記憶的公式和漢字,這些才是讓孩子受益終身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