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俄羅斯人而言,他們有兩個首都:一個是莫斯科,另一個是聖彼得堡。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東北角,是波羅的海之東廣大的俄羅斯歐洲部分面向波羅的海的唯一出口。聖彼得堡建立在涅瓦河河口兩岸和三角洲的近百個島嶼上,其中較大的島嶼有42個,這些島嶼相互之間靠得很近,被超過400座的橋樑聯接起來,成為一體。正由於這個特點,聖彼得堡被稱為「北方威尼斯」。聖彼得堡市有居民約500萬,絕大部分是俄羅斯人。
俄羅斯的第二中心
聖得堡也是俄羅斯最大的工業和交通中心之一,特別是重工業發達,有十餘條大小鐵路線呈輻射狀通向全國及波蘭、芬蘭等鄰國,聖彼得堡還是俄羅斯最大的港口,是俄羅斯對外聯繫的主要窗口那些噸位較小的海輪可以橫穿聖彼得堡進入涅瓦河,然後繼續前行:通過波羅的海一白海運河通向白海和北冰洋沿岸,經波羅的海一伏爾加運河可通向伏爾加河流域和裏海,經伏爾加河一頓河運河可通入亞速海和黑海,等等。從這些地方又可以繼續通往整個俄羅斯乃至整個世界呢!例如從黑海再往地中海,或者到達北冰洋後向東再到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等等,聖彼得堡還是俄羅斯重要的國際航空港,有60多條航線通國內外大城市,主要機場是普爾科沃國際機場。
聖彼得堡還是俄羅斯的科學文化之城,長期以來是俄羅斯的科學文學與藝術的中心,早在1725年聖彼得堡就建立了俄羅斯科學院,幾乎所有俄羅斯重要的科學家和作家都在這裡工作或生活過,如著名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波波夫、門捷列夫;詩人普希金;作家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還有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蕭士塔高維奇,等等,這裡有300多個科研機構和俄羅斯科學院的30多個研究所,有40多所高等院校,並有近50座博物館,最著名的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館藏最豐的博物館之一,此外,像基沃夫國家歌劇院和芭蕾舞劇院都享譽世界。
名勝薈萃的海軍部區
聖彼得堡的核心是海軍部區。海軍部區有一個中心——海軍部大廈;兩條主要大街——涅瓦大街和沃茲涅夫斯基大街,它們以海軍部大廈為中心,一個往東,一個往南,筆直地延伸開去,又長又寬十分壯觀。
我們先來看海軍部大廈吧。還在很早以前,當彼得大帝建造聖彼得堡時,海軍部大廈就被當成整個城市的中心,它是聖彼得堡最初的建築之一。從外面看去,海軍部大廈是一排巨大的黃色房子,中間有一個高聳的塔式建築。它的正門兩側樹立著一位叫費·謝德林的雕塑家創作的《卡利阿濟達》雕像,只見三位身穿輕紗的美少女抬著一個巨大的圓球——可以猜出來這就是地球——輕盈行進。海軍部大廈最有名的還是它中央的「寶塔」。它超過70米,有一個高高的尖頂,在頂端有一艘金光閃閃的軍艦模型,它是強大的俄羅斯海軍艦隊的象徵。
從海軍部大廈往東,那裡有一個巨大的廣場——冬宮廣場。「大」是俄羅斯一切建築的總特徵,在俄羅斯,無論什麼,哪怕是一座普通的商店或者街道,都很大,既高又長又寬。冬宮廣場更是如此,看上去簡直有大海的感覺。然而,這並不是廣場魅力的精髓所在,仔細思量後你會發現,在冬宮廣場,最令人嘆服的不僅是它的氣魄和規模,更是它全部建築罕見地和諧,在於那驚人的藝術統一性。
當我們眺望廣場時,首先映入並充滿你眼帘的是寬闊的廣場,非常的寬闊然後,你稍微抬頭,往遠處望去,你又看到了對面那排氣勢磅礴的巨大建築,它們並不很高,只有三層,然而它是那樣的長,正好與冬宮廣場的寬闊相匹配,分外和諧,又十分壯觀。這裡就是所謂的總司令部大廈,是以前的沙俄軍隊總司令部所在地。它與冬宮遙遙相對,共同圍成了遼闊的冬宮廣場。
但這裡也不是一味的寬闊,廣場中央屹立著一根高聳的圓柱——亞歷山大紀念柱,它由整塊花崗石雕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單根紀念石柱,高近50米,直徑近4米,總重量600噸,不用任何支撐,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
圓柱是為了紀念亞歷山大一世領導俄羅斯人民戰勝拿破崙而豎立的,建築師為蒙費蘭。由於它只是一根柱子,並沒有破壞廣場那大海般的寬闊感,相反,它猶如軍艦上一根高聳的帆桅,我們這些參觀者們正乘坐著俄羅斯艦隊龐大的戰艦,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呢。冬宮廣場最值得一看的是它對面的冬宮。冬宮是沙皇的住所,也是俄羅斯帝國時代的象徵,就像巴土底獄是法國封建時代的象徵一樣。冬宮有兩個立面,一面朝涅瓦河,另一面朝海軍大廈和冬宮廣場。外表看起來,它是一幢三層的漫長建築,呈長方形,長近300米,寬約140米,高三層22米,建築總面積近5萬平方米,占地近10萬平方米本來冬宮共有1500個房間,後來改成了650間,飛檐總長近2千米,想要一眼縱覽冬宮必須從遠處,從涅瓦河對岸眺望才行。然後,當人走到近處,隨著視角的改變,會不斷顯現出大樓外表的特點。只見綠色的背景上,嚴整地排列著兩層白色圓柱、三層拱形窗,有趣的是,在它的頂端立著許多青銅雕像,共有近200尊,形象和數量都很多,格外引人注目。又由於它們的排列似乎沒什麼規律,使人初看起來以為缺乏深思熟慮和邏輯性。然而,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豐富多彩、層出不窮的藝術手法,包含著明確而清晰的構思。
實際上,整個冬宮都有著匠心獨具的整體構思,例如冬宮是長方形的,四角建有凸起部,它的兩個正面從涅瓦河一側和冬宮廣場一側看,各不相同。因為營造者考慮了周圍環境的特點,非常巧妙地織入四周景色,有類於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的借景法,冬宮儘管非常豪華,如同仙境,但與環境顯得自然和諧。
進門之後,你會發現冬宮的內部一點也不遜於外部。內部以金銀、水晶、大理石、孔雀石和各種藝術珍品裝飾,極盡豪華。宮內所有大廳都各具特色,其中喬治大廳、亞歷山大大廳、孔雀石大廳、小餐廳尤為著名。例如孔雀石大廳就用去兩噸多各種美麗絕倫的寶石,拼花地板用了9種貴重木材,如紫檀、紅木、烏木、阿馬蘭特木等。特別地,在喬治大廳的牆壁上,有一幅罕見的俄國地圖,上面竟鑲有45000顆各色寶石。
現在的冬宮已成了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主體部分,一向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創建者是18世紀著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王。這年,她決定在冬官旁修建一座帶小型展廳的建築來存放她個人收藏的藝術珍品。建成後,葉卡捷琳娜二世稱它為「我的小艾爾米塔什」,艾爾米塔什一詞源於法語,意思是「隱居之所靜之地」。這就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之始。
19世紀時,沙皇尼古拉二世意識到必須有座建築專門用來收藏散存在首都許多宮殿里的皇家藝術珍藏,於是決定在原來由葉卡捷琳娜二世所建的小艾爾米塔什以東、緊鄰涅瓦河的地方建一座專門的博物館,建成後被稱為新艾爾米塔什。十月革命勝利後,1922年,蘇維埃政權將原有的國立冬宮博物館與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合為一體,稱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蘇聯衛國戰爭初,為了確保藏品安全,曾將約120萬件藏品運往蘇聯的大後方保存,其餘藏品都被嚴密封存在館地下室內,直至戰爭結束才返回原地。
現在的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有5座建築物:冬宮、小艾爾米塔什、舊艾爾米塔什、艾爾米塔什劇院、新艾爾米塔什,除了新艾爾米塔什外都建於18世紀。這5座龐大的建築物組成布局協調、氣勢雄偉的建築群。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藏品多達300萬件,在它的350多個展廳和儲藏庫里珍藏著名畫約1.5萬幅,雕塑約1.2萬尊,版畫和素描約62萬幅,出土文物約60萬件,實用藝術品約26萬件,錢幣和紀念章約100萬枚。有人計算過,如果人在每個展品前站上3分鐘,看完所有的展品需要整整16年呢!
艾爾米塔什的東方館收藏也十分豐富,特別是收藏了大量中國古代文物和藝術品,其中僅殷商甲骨文就有200多件,還有大量取自敦煌干佛洞的寫經和壁畫等,都是無價之寶。
既然有冬宮,那一定也少不了對應的夏宮。夏宮建在夏季花園裡,是聖彼得堡的第一座花園,正式的名稱為彼得宮。它坐落在芬蘭灣的森林中,距市區29千米。夏宮是歷代沙皇的郊外別墅,由彼得大帝於1710年建造,占地800萬平方米,豪華壯麗,享有「俄羅斯的凡爾賽宮」之譽。夏宮的主要建築有:大宮殿、下花園、瑪爾麗宮、奇珍閣、亞力山大花園和茅舍宮等。大宮殿前是被稱作大瀑布的噴泉群。大瀑布分左右兩邊,從7層台階上奔流下來。這裡有37座金色塑像、29座淺浮雕、150個小雕像、64個噴泉及兩座梯形瀑布。夏宮所在的夏季花園的布局也獨具一格,美妙無比。
彼得保羅要塞
在海軍部大廈時,我們就望得見對面彼得格勒島上的那座巨大的軍事要塞——彼得保羅要塞。彼得保羅要塞其實並不在彼得格鞫島上,而是在緊挨著彼得格勒島的另一個小島兔子島上。
要塞是一個龐大的多面堡,扼守住涅瓦河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8世紀初,彼得大帝就在這裡建立了彼得保羅要塞,是聖彼得堡的第一座防禦工事,後擴建為城,才稱聖彼得堡。它是帝俄時代的通海門戶。因此,彼得保羅要塞稱得上是聖彼得堡的始建之地。最初要塞是用土築的,不久後就改成了岩石結構,高約12米,牆體厚近4米,城上架著300尊大炮,堪稱固若金湯。可惜的是,從它建成之日起幾乎從來沒有用過,因為沒有哪個敵人曾經殺到過這兒呢。現在它成了博物館,每天中午12點,城牆上都有一門火炮開火,這已經成了聖彼得堡一個有趣的儀式。
彼得保羅要塞里比要塞更值得一看的是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簡稱彼得保羅大教堂。教堂總體呈長方形,上面有六層鐘樓,層層相接層比一層細小,在鐘樓的頂層之上還矗立著40米高的尖頂,尖頂之上是一個直徑1.6米的圓球,圓球之上是一個帶十字架的天使風標,天使高3米有餘,翅膀展寬近4米,整個教堂高超過100米,它那金光閃閃的尖頂從聖彼得堡的四面八方都能看到。
教堂裡邊,粗大的立柱把長約60米、高10多米的大堂分為三個長形大廳。高大的窗戶使廳堂顯得分外明亮。教堂內部的裝飾莊嚴而又美觀,與其說這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不如說它更像是華麗的宮殿牆壁色調明朗,玫瑰色和綠色大理石砌成的大立柱和牆柱華麗而典雅,拱頂上一幅幅鍍金的壁畫和那高懸著的枝形彩色水晶青銅吊燈更增添了它的皇家氣派。
彼得保羅大教堂的另一個功能令它的地位更受尊崇——它是俄國帝王的陵寢。自彼得大帝之後,除了彼得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歷代沙皇均葬於此,彼得大帝自己就葬在教堂的南牆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