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視角、個體視角、觀察視角……紀實影像的核心是「真實」。
根據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每場控制在30人座位的線下論壇,對觀眾而言顯得尤為珍貴。
7月28日,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第四天,金爵電影論壇之「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邀請多位紀錄片創作者,探討特殊時期紀實影像的拍攝角度與邊界拓展。
宏觀敘事與個體敘事交織
「十年新聞記者的鍛鍊讓人產生本能——我要去那個地方拍攝」。5月21日,《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在東方衛視播出,總導演范士廣回憶起團隊在大年夜拍攝上海醫務人員前往湖北的場景時,至今頗有感觸。
三萬多分鐘的素材,最終剪輯為160分鐘影像,《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中既有病房實錄,也有醫務工作者的特殊感悟。「很多人把《人間世》歸為醫療紀錄片,其實我們只是把醫院當作載體和場所,去表達我們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
分享起拍攝細節,范士廣在論壇現場一下子略帶哽咽,深夜學習吉他想要彈奏一首歌曲感謝工作人員的小姑娘、穿著皮卡丘服裝手拿「謝謝你」字樣的市民等,都讓團隊在拍攝時逐漸轉變拍攝視角——在宏大敘事之外,個體經驗的敘事也十分寶貴。
「我們想儘可能地把個人體驗放進《人間世》里」,在范士廣看來, 「紀錄片導演最重要的是呈現真實性、複雜性,於是決定要多做幾集,百人採訪計劃就此展開。」
目前,《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已播出4集,據范士廣介紹,記錄上海疾控中心抗疫實錄的第5、6集將在不久後播出。
不同於新聞視角,紀錄片導演范儉在3月前往武漢拍攝的影像選擇記錄人們生活出現的改變,「帶著平和心態,在拍攝時有意識地往後『退半步』,在社區中觀察人們生活的日常。」
宏大敘事和個體敘事,紀錄影像以客觀真實留下一個時代的生活記憶,微觀處的細膩情感,宏觀下人與人之間的生活聯結,記錄本身,成為不可替代的影像力量。
「記錄」視角的延伸
新媒體時代下拍攝的便捷性,在這個特殊時期延伸著「紀錄影像」的概念。
疫情期間,定居於武漢的林晨拍攝下武漢封城後的市民生活,快速製作出來的短視頻一經發布,便在網際網路迅速傳播開來。「片子沒有嚴格的故事線,一開始沒有計劃做成紀錄片,基於大家的需求,人們想知道這個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現在怎麼樣,我就從個人視角出發進行拍攝。」不是傳統紀錄片製作方式,卻也在特殊時期完成了一次以第一視角進行的記錄和表達。
將短視頻匯聚為長視頻,《餘生一日》的製作就是從短到長的過程。2020年2月9日,5000多人拍攝下的生活片段,被剪輯為一部完整的紀實影片。據總策劃、總導演秦曉宇介紹,《餘生一日》中將會有不同的篇章和結構將碎片化的影像串聯在一起,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係等,都成為剪輯過程中構建結構性的視聽元素。
「全民記錄的方式可以走入千家萬戶,這是一種紀錄片製作的新思維模式。」 秦曉宇說,記錄本身已經沒有拍攝門檻的束縛,它成為一種表達,「真實」是貫穿其中的影像魅力。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期間長期生活在中國,疫情發生後,他站在客觀視角,以外國人身份記錄「他鄉故事」。「我想消除外國人對武漢的偏見,去介紹真實的中國」,在竹內亮的鏡頭中,他時常自由出鏡,並把自己當作鏡頭的延伸,以主觀方式做客觀敘述。
從宏大到個人,影像作為媒介,承載著創作者對生活和時代的觀察。技術更迭,紀實概念更為寬泛,但紀實影像的動人內核,始終是「真實」。
-END-
輪值主編丨彤童
作者丨彤童
編輯丨上下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