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河蚌里的小石頭是珍珠,長在人體里的小石頭卻是「結石」。
這些石頭可能大如拳頭,也可能小如沙粒,但相同的是,它們都對健康有著或大或小的危害。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告訴你人體常見的結石有哪些,並教你科學防治。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王剛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牙周病科副主任醫師 趙蕾
北京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 賀修文
北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宋海濤
江蘇省蘇北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朱海杭
本文作者 丨 水欣
本文編輯 丨 任琳賢
牙石:
口腔的「第一殺手」
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35~44歲居民中,口腔內牙石檢出率高達96.7%,其他年齡段居民的牙石狀況也不樂觀。
牙石是指牙面上已鈣化或正在鈣化的細菌及沉積物,人們肉眼可見的樣子就是牙齒上黃、黑色的牙垢。它一般不會讓人感到劇烈牙痛,正因如此才不易被發現,成為口腔里長期潛伏的「殺手」。
牙石的形成有3個階段:
食物殘渣沒得到及時清理,混合唾液後會在牙齦溝上聚集形成牙菌斑,牙菌斑長期得不到清潔,就在牙齒上「落地生根」,成為牙石的「地基」。
牙菌斑與唾液中鈣、磷離子結合,逐漸被鈣化成初始的牙石,這好比燒水後水壺底會形成水垢。但與水垢不同的是,牙石的多孔結構內會吸附大量細菌毒素。
初始的牙石隨時間推移,繼續沉積、礦化,越積越厚,越積越硬,並向牙齦下方臨近牙槽骨的位置發展,造成牙槽骨吸收,發展為牙周病。
由於人們忽視牙石的危害,經常使小問題拖成大病。
牙石如不儘早清理,輕則刺激牙周組織,造成發炎,引起牙齦紅腫、出血、溢膿、萎縮;重則牙石深入牙槽骨,可能導致牙齒鬆動甚至脫落。
牙石作為細菌依附繁殖的大本營,會使這些病菌經口腔進入,隨血液流動,危及全身健康。
早晚正確刷牙、飯後漱口是牙石防治的最重要措施。
建議牙齒健康者每年也要進行一次專業的牙周檢查和牙周維護治療(如洗牙等),以及時清除菌斑和牙石。
既往患牙周病的患者需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縮短複診復治頻率,才能保證牙周病維持在靜止期階段。
扁桃體結石:
口臭的原因之一
扁桃體結石聽起來比較陌生,但長期口臭、慢性扁桃體炎可能都與它有關。
扁桃體上有多個袋狀結構的「小窩」,叫作扁桃體隱窩,它們是扁桃體分泌物的排出口。
多數情況下這些「小袋子」處於收縮狀態,但如果患有慢性扁桃體炎,分泌物增多,就容易積攢堵塞在「小袋子」里。時間長了,分泌物逐漸鈣化,變硬、變大,形成扁桃體結石。
這些結石會讓人感到咽部不適、咽干、有異物感,甚至咽部疼痛。嚴重時,張口可觀察到扁桃體上有白色東西附著。
一般來說,扁桃體結石對健康影響不大,有時在治療好扁桃體炎症後,結石會被自然排出,必要時則需要醫生幫助取出。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忽視扁桃體處的炎症及長期口臭的問題,應儘早治療。
胃結石:
多因不當飲食
人體的導管腔或腔性器官(如腎臟、輸尿管、膽囊或膀胱等)的腔中,會在內外部因素共同促進下形成一些固體塊狀物,這就是結石,小的可能只有黃豆大小,大的直徑可達十幾厘米。
臨床中常見的胃結石大多因為不當飲食,按成因可分植物性胃結石、毛髮性胃結石、藥物性胃結石。
發病較多的是植物性胃結石,多與過量食用富含鞣酸、果膠物質的食物有關,如山楂、柿子、黑棗等,腸胃排空差或餐後飽脹者易發,比如患有慢性胃炎的人。
藥物性胃結石一般是因為長期服用含鈣、鉍等無機化學藥物或制酸藥(如氫氧化鋁凝膠、磷酸鈣) 、中藥丸等形成。
還有些胃結石是「異食癖」造成的,比如愛吃頭髮、布料等非食物性物品。
胃結石滯留在胃囊里,一方面會占據胃囊容積,影響食物流動和消化;另一方面還會不斷摩擦胃壁,很容易損傷胃黏膜,導致胃潰瘍反覆發作。有的胃結石會隨腸道排出,如果體積過大可能造成腸梗阻。
胃結石早期症狀通常難以分辨,多數人都是感到胃脹、胃痛、噁心想吐等。因此,有以上症狀的人應及時就診,與醫生細緻溝通,以便儘早發現病情。
較小的結石可以保守治療,如通過喝適量可樂來化解;但較大的結石需要在醫生判斷後進行碎石。
此外,秋冬季正是吃山楂、柿子、黑棗等食物的時候,提醒大家一定要避免空腹大量食用,還要避開與高纖維食物(萵筍、南瓜、白菜、青菜等)同時食用。
膽結石:
不吃早飯的惡果
我國約10%~15%的成人正經受膽結石之苦,隨著飲食習慣變化、肥胖率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患上了膽結石。
膽結石相較胃結石來說更加兇險。膽結石可能會堵住膽管,造成膽管梗阻,甚至引發膽囊破裂穿孔、膽感染休克,危及生命。膽結石如果長期刺激膽囊黏膜,可能誘發癌變。
人的膽囊像一個梨形的袋子,正掛在肝臟後方,裡邊儲存著深綠色膽汁,好比一個智能「倉庫」。當人吃完飯需要消化時,膽囊會把膽汁從「倉庫」排出,幫助消化吸收;不吃東西時,就把膽汁濃縮儲藏。
膽結石形成與膽汁密切相關。膽汁主要成分包括卵磷脂、膽固醇和膽汁酸鹽,還有水、電解質之類的物質。
當各成分比例正常時,膽汁保持在液體狀態;當各成分比例不正常,超過膽汁的溶解度時,多出的成分會析出「抱團」結晶。當膽汁過於濃縮或膽結構異常,這些結晶排不出去,就沉澱在膽囊中,形成了結石。
常見的影響膽汁成分失衡的因素有:
吃過多高膽固醇食物,導致膽汁中膽固醇過量,從而析出形成結石。
進食不規律,尤其長期不吃早餐會造成膽汁淤積,為結石形成創造條件;暴飲暴食,膽汁易變濃稠、結晶等。
出現飯後噁心、嘔吐、腹瀉、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等不適症狀後,要儘快就醫,這些都可能是膽結石信號。
高膽固醇症患者、不吃早餐者、肥胖患者、有膽結石家族史者均需格外注意膽健康。
建議三餐定時定量,少吃大魚大肉,堅持運動,尤其要記得吃早飯。
腎結石:
十個人可能有一個患病
腎結石是泌尿系統中最常見的結石,大概每10個成年人中就可能有1個腎結石患者。
人體的代謝廢物會被腎處理後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尿液中溶解了很多雜質和廢物,健康情況下,這些成分的量都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可一旦平衡被打破,某種雜質成分增高,例如尿酸鹽、草酸鹽等濃度過高,就會從尿液中析出,無法正常溶解,久而久之會積累形成結晶,生長為結石,滯留在腎臟中。
如果結石較穩定地附著在腎臟中,可能無症狀或引起腰部酸痛、鈍痛等症狀;如果結石隨尿液在腎臟中「亂跑」,就會「磕磕碰碰」搞破壞,出現疼痛、血尿症狀,進入輸尿管、膀胱中,引起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一旦結石剛好堵住了尿的「出路」,就會導致腎積水,急性發作時會腹如刀絞、「肝腸寸斷」,嚴重時可導致腎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
尿液平衡被打破主要是因為人們的不良習慣,體現為三種機制:
成分改變。比如,飲食結構很容易改變尿液成分,當人體攝入過量海鮮、肉類、綠葉菜時,會顯著增加尿液中尿酸、草酸等成分,促進各種成分結石形成。
濃度改變。如果一些人沒有喝充足的水,每天產生的尿量過少,尿液中的物質會濃縮析出。
酸鹼度改變。一些患有尿路感染的人,原本的酸性尿變成了鹼性尿,會造成很多物質難以溶解,發生感染性結石。
此外,一些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也可能引發腎結石。
專家給出了預防腎結石的8字建議:喝水、減肥、運動、複查。
具體來說,每天喝2000~2500毫升的水,爭取每日排尿量大於1500毫升;保持體重,合理飲食,少吃動物內臟和海鮮;每天鍛鍊至少30分鐘;腎結石多是體檢查出,建議定期體檢,如有結石及時就醫,結石手術後遵照醫囑定期複查。
膀胱結石:
50歲以上男性多發
腎結石經過輸尿管排到膀胱,多數可以自然排出體外。如果結石較大,沒能排出,就成了膀胱結石,叫作繼發性膀胱結石。
還有一類是原發性膀胱結石,指結石本身在膀胱內生長,多由尿道梗阻、營養不良引起。
小型膀胱結石,症狀不明顯,不需要特殊治療,大量喝水即可。
如果結石較大,會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和血尿症狀,如不及時有效治療,可能引發慢性膀胱功能障礙和尿路反覆感染。
由於男性尿道較長,又有前列腺問題,比女性更易患上膀胱結石,尤其是50歲以上的男性要注意篩查。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朋友圈。
「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