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中學生弒母藏屍冷庫三個月:對外人稱媽媽跟陌生人跑了

2021-03-17   案件勞聞

原標題:15歲女中學生弒母藏屍冷庫三個月:對外人稱媽媽跟陌生人跑了

極目新聞黑龍江哈爾濱市巴彥縣興隆二中一名女中學生,年前將母親殺害後,藏屍冷庫。直到前幾天被發現,目前,警方已破獲此案。據知情人介紹,案發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興樂村,女中學生為該鎮興隆二中學生劉某某,女,15歲。去年12月3日,劉某某與母親發生口角後將母殺死,後用毛巾將血擦凈,將遺體裝入編織袋,運到冷庫存放,自己則對外人稱媽媽跟陌生人跑了。前不久,劉某某的父親發現了遺體並報警。

15歲,正值青春美好的年紀,未來還有無限可能,然而這個15歲的女孩勒死母親的同時,也斷送了自己的未來。 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使得一個15歲的女孩對一個養育她的母親施以毒手呢?想了很久,還是想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家庭矛盾能讓一個正處在「依賴家庭」時期的女生對自己的母親下毒手,只能等案件細節出來,但是一個15歲的女生殺人後能淡定藏屍,殺的還是對自己有生養之恩的母親,真的令人惡寒。

這種事情的發生跟初中的經歷絕對脫不了干係。因為我知道可能很多人難以理解,特別是年輕人,沒有生過孩子,難以理解這種感覺,我也沒生過,但是我弟弟就讀初中以來經歷的各種遭遇讓我認識到,不管我多優秀,我都必須接受我的孩子他可能非常平庸,他不想上進,他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你要做好在同事中、在朋友中、在大家庭里被各種嘲笑的心理準備。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有的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把孩子當成任自己揉搓的橡皮泥。 孩子生下來,已經是個獨立的個體,也是個人,父母在管教的時候不要太過分, 不要以為生了孩子給了孩子生命,就能主宰孩子的一切,就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神。

就像3月12日,合肥29歲女子楊某燕攜子女墜亡。其妹妹稱,楊某燕大女兒患有先天耳疾,小兒子也常常生病,婚後經濟拮据曾向母親要錢。事發前幾日,楊某燕已著手辦理離婚手續,墜樓前曾向家人發出遺言。事發至今,女方親屬仍無法與男方取得聯繫,遺體因此無法進行火化。另據其朋友透露,二月初的一次爭吵中,楊某燕丈夫曾動手打她。讓人難過的是,墜樓的媽媽和4歲的女兒已當場身亡,另一名僅1歲左右的男嬰被送往醫院搶救,也不治身亡。

這倆件事一個觀點,你是生了個人,而不是生了個附屬品。這樣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只會有純粹的惡,對生命沒有敬畏,對法律也不會了解,或許不是心理素質強弱,而是對死亡沒有一個概念。

這次的悲劇完全是因為女孩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卻找不到出路。 加強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設已經刻不容緩。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告訴家長們:孝順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如何理解「孝順」呢?「孝」是主動敬父母,「順」是被動聽話。在親子關係中,「親」是核心,「子」是從屬,是工具。 父母想提升家庭的社會地位,自己做不到的話,就要孩子發憤圖強;父母想抱孫子了,孩子要承擔起傳宗接代的責任;父母年邁要人照顧了,就要孩子養老送終。 實際上在封建時代,人們為了生存這麼做是必要的。

農民不能種一輩子地,總有年老體衰干不動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養孩子,孩子長大了替我種地,替我養老,替我打架,還要生孫子,如此循環下去。 你看,在本質上,生養孩子是父母的投資行為,在血緣的幕布下,父母支出養大孩子的成本,孩子再通過他的勞動回饋父母。千百年來,由於社會環境變化很小,這種投資行為安全且穩定。古代的封建父母,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從思想上控制孩子,因為整個社會都是如此,80%的人都是農民,孩子想逃又能逃到哪裡去?

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再一次加深了我獨身主義的想法,由於家庭原因,我不知道且無法成為一個好母親,我怕我毀掉一個靈魂,造成另一個靈魂的悲哀,我覺得,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大多就是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當做完成自己意志的工具,而恰恰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擁有自己想法的獨立存在的人。我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你們的孩子……

大人人格健全才能引導孩子,生活不如意太多了,每天在壓制下彼此不開心太沒意思了,每當我媽把她的困苦把她的不幸福歸結在我和我哥身上的時候,每次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花都怪我們的時候,我會有種拿把刀把自己的肉一片片割掉還給他的暴躁感,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的選擇,沒有誰是一直開心的,儘量不要讓自己影響別人吧,尤其是負面情緒,我覺得最親近的人要用愛來珍惜的,而不是無休止的埋怨,誰欠誰的,一條命還了總行了吧

說到這我就想說一下我兒子我媽媽白天在帶,每次兒子和我一起說要媽媽的時候,都是說你要外婆不?你不要外婆外婆走了,外婆抱鄰居家寶寶了,外婆回老家了,你讓你媽媽辭職帶你吧,然後我兒子去跑著抱著她說不要才開心,我就很煩,每次都是用威脅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我不知道是她沒有自信還是需要認同感,但是我覺得這樣的行為會讓寶寶討厭鄰居小妹,這也是我覺得我兒子一直喜歡打隔壁妹妹的原因,我希望我兒子是個有禮貌內心溫和安詳的孩子而不是暴躁不安的樣子。

孩子你來到這個世界我便已經很開心,你若有成就我便會更開心,如果沒有,你能照顧好自己我也知足了,還好我是一個從來不在乎甚至很討厭為了所謂的面子委屈自己的人,我希望我是一個好媽媽,希望我兒子能和我一直做朋友,需要我我便一直在,不需要我我便自己去玩,也希望大家都能內心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