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來有這麼多動物地名!你還知道哪些?

2019-08-24     後宮地圖三千

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培育、飼養了雞、牛、馬、鹿鴛鴦、鸚鵡、河蚌等家畜和家禽,天馬行空的燕子、大雁、白鷺以及蜜蜂、蝴蝶等均討人喜歡,也常常見到大象、老虎之類的龐然大物。這些飛禽、走獸是人們最熟悉的,因而在比擬地名時用得最多。

雞公山位於河南信陽市以南鄂、豫兩省交界處的大別山中,《水經注》稱之為雞翅山。該山主峰報曉峰海拔744米,兩側的靈華山和長嶺宛如雄雞的兩翼,所以後代又管它叫「雞公山」。報曉峰左右,峭壁幽谷酷似雞爪,整座山就像雄雞引頸報曉,矯健地夤立於群山之中。山上雲霧繚繞,泉水叮咚,是我國著名的避暑勝地。

無獨有偶,雲南賓川縣西北的雞足山,則因山勢背西北、面東南,前列三崗,後拖一嶺,形似雞爪而得名。明朝末年,徐霞客兩次遨遊至此,還編了一部《雞足山志》。唐代佛教傳入此山。明清時佛事大盛,香火繚繞,最盛時有36寺、72庵,和尚、尼姑達5000人。

美麗的基隆港原名「雞籠」,得名於港口外側約六公里的雞籠嶼。這個面積只有0.2km2的小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遠遠望去,孤山聳峙,猶如一個雞籠浮在水面,台灣省漁民據此取名為雞籠嶼(今基隆嶼),位於它背後的港口自然就叫「雞籠港」了。隨著港口的日益繁榮,人們覺得「雞籠」之名不雅,清光緒元年(1875年)設置政區時就取「雞籠」的諧音而為基隆廳。

牛屬反芻類哺乳動物,頭上長一對角,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車,肉和奶可食。天下以牛為名的地名,真是多如牛毛。在長江三峽西陵峽南岸的山崖上有一排陡峭的石壁,作神人牽牛狀,人呈黃色,牛身赭黃,叫黃牛岩。古代峽中水流湍急,木船溯流而上行程緩慢,航行數日猶可望見龐大的黃牛岩,所以《水經注》中便記載了「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的諺語。李白上三峽,也曾發出「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的嘆息。與此相似,河南西部著名的伏牛山,顧名思義,是因為山形狀如伏牛,早在唐朝就有這個名稱了。

全國有很多牛頭山,最為著名的莫過於江蘇南京市中華門外的牛頭山了。此山自古形勢十分險要,東晉時名為天闕山。唐宋使人們見它雙峰角立,形如牛首,因而改稱牛頭山。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在牛頭山設營壘寨,埋伏重兵,大敗南侵的金兵,取得了輝煌戰績。

遼寧鞍山是我國著名的「鋼都」,早在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就在此地設置了鞍山驛。因為附近有座山,形似馬鞍,叫馬鞍山,「鞍山」是它的簡稱。自從遼代在此設立專門冶鐵機構「鐵榷」後,制鐵業一直興盛不衰。清初由於採礦被視為「泄地氣、走風水」,生怕挖斷了滿清王朝的「龍脈」而被封禁。1915年日本奪取這裡的採礦權,並開始煉鋼,奪走了中國人民的大量財富,直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鞍山才回到祖國的懷抱。安徽的馬鞍山市也是著名的鋼鐵基地,系因市西側沿長江有呈馬鞍形的山而得名。

馬的別稱有駁、驪等。北方人稱青白色的駿馬為賀蘭,寧夏賀蘭山上有樹木青白,望如駿馬,故名。賀蘭山抵擋了來自西北方向的風沙,使灌溉條件較好的寧夏平原成為著名的「塞上江南」。驪山位於陝西西安市東20公里處,海拔1256米,因其終年松柏蒼翠,遠望如一批青色驪馬而得名。西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發生在驪山腳下。驪山之東有秦始皇陵,在此發現了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兵馬俑,在這裡可以窺見距今二千多年的秦統一中國的強大軍容和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鹿

鹿屬哺乳動物,四肢細長,毛多為棕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條紋,常見的種類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馬鹿等,十分惹人喜愛。內蒙古包頭市,原系蒙古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雍正年間文獻記載「山高樹密,中多雉鹿」。浙江溫州別名「鹿城」,是因為傳說東晉建城時有白鹿銜花經過,倒不一定真的有鹿。

鴛鴦

鴛鴦是亞洲一種亮斑冠鴨,人們以為他們來來去去總是雙雙成對,所以將它們比做夫妻幸福的象徵。今浙江嘉興市南側,宋時有一面積相當大的湖泊,由東、西相連的兩個湖泊組成,就像鴛鴦一般(或說湖中多鴛鴦),所以叫鴛鴦湖。蘇東坡有詩寫道:「鴛鴦湖邊月如水,孤舟夜榜鴛鴦起。」元代以後,由於湖泊本身的沼澤化和人們圍湖墾田,致使湖泊面積縮小了一倍以上,鴛鴦湖的名稱也只能讓「南湖」取代了。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最後一天的會議由上海轉移到嘉興南湖上的一條游舫中繼續進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鸚鵡

鸚鵡屬於鸚形目的對趾足鳥,羽毛鮮艷多彩,最大的特點是能模仿人說話。武漢有鸚鵡洲,相傳東漢禰衡即席作《鸚鵡賦》,故名。唐代詩人崔灝作《登黃鶴樓》云:「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漢陽、鸚鵡洲都是武漢的地名。鸚鵡洲原在武昌之西的長江中,後因長江主流北移,於明崇禎年間被沖毀;清乾隆時,漢陽南門外淤出新的沙洲,與陸地連成一片,初名補課洲,後改名鸚鵡洲,現面積有六平方公里,但今天的鸚鵡洲已非漢、唐之舊。

有「准上明珠」之稱的安徽蚌埠市,是鐵路交通樞紐。相傳古時此地人們采蚌取珠,船舶雲集,故其地名叫蚌埠集。20世紀初修成的津浦鐵路經過這裡,使該地迅速崛起,於是由小漁村發展為中等城市。1947年設蚌埠市。

燕子

燕子是一種非常惹人喜愛的鳥。今江蘇南京市東北長江南岸有座燕子磯,高約四十米。磯石兀立江上,猶如矯燕振翅欲飛。燕子磯是古代南京的重要渡口,清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泊船於此,乾隆還親筆書寫了「燕子磯」碑文。

大雁

大雁是一種冬候鳥,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腿短,群居於水邊,飛行時常排成行列,所以十分惹人喜愛,每年越冬時節南飛,其他季節可任其遨遊藍天。浙江南部名勝雁盪山,是北宋真宗時為造玉清宮入山伐木才發現的,最早見於沈括《夢溪筆談》,因春雁南歸時多露宿於此山,故名。在今天山西代縣西北一座海拔1780米的山,雙峰相對如門,唐初築有關城,因每年春秋時節成群的大雁排成人字或一字從兩峰之間飛過,故而此山被叫做雁門山,而關城也被喚作雁門關了。雁門關之所以出名,與著名的楊家將故事有關,特別是楊門女將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在民間廣為流傳,於是雁門關也就名揚天下了。

白鷺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大詩人杜甫絕句描寫的景致是多麼優美!白鷺羽毛白色,腿長,能涉水捕食魚蝦。南京白鷺洲位於六朝江寧縣(治今江寧板橋鎮)西的長江中,《水經注》已有記載,以洲上多聚白鷺,故以為名。李白61歲寫的《登金陵風凰台》,所詠「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即此。著名的海港城市廈門,就有「鷺島」的美稱。廈門原為一座美麗的小島,1955年修建了與集美相通的海堤而成為人工半島,傳說很久以前這裡是白鷺棲息的地方,所以別稱鷺島、鷺江,白鷺也是廈門的市鳥。

蜜蜂

小小蜜蜂,恐引不起人們特別注意。可是,黑龍江的密山市就因為蜜蜂而得名的,信不信由您—每年秋天,當地人們進山在山峰石隙與楊木崗帶枯樹采蜜,能獲千百斤,因而此山名為蜜蜂山。偽滿洲國時期,改「蜜為「密」,稱為密山,1907年置密山府,1913年改縣,1988年設市。

蝴蝶

位於雲南大理市北部的蝴蝶泉,以每年春末夏初蝴蝶匯聚於此而獲名。成千上萬的彩蝶在泉邊的樹陰下翩翩起舞,堪稱天下奇觀。

大象

大象是獸類中的龐然大物,而象鼻山則簡直成了廣西桂林的象徵。在桂林,只見滴江、陽江匯流處,有一匹「巨獸」腳踩江中,正舒捲長鼻津津有味地吸波豪飲。這便是神行俱肖的象鼻山。此山在柳宗元的筆下叫滴山,後人以其山形極似大象,才改稱象山或象鼻山了。同樣,在世界第一的珠峰西側,有座山的山形酷似大象,中國通往尼泊爾的道路位於低凹的大象象頸上,藏語稱頸道為「聶拉木」。這便是西藏聶拉木縣的來歷,著名的樟木口岸就在該縣城之南。河南簡稱「豫」也與大象有關,《呂氏春秋》有「商人服象」的記載,甲骨文里也有「象」字,說明殷商時期的氣候比今天暖和。

今天中國的大象,只能生活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一隅了。

老虎

老虎秉性勇猛,姿態威武,頗具勃勃生機,所以「虎」字常常出現在地名中。雲南麗江市北的長江上游,兩岸近在咫尺陡峭如壁,人們形容只有老虎才能跳過去,所以叫「虎跳峽」。東漢末年,孫權準備與劉備聯合對付曹操,諸葛亮被邀請來商量對策。諸葛亮一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即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嘆。此後「龍蟠虎踞」就成了南京獨有的形勝,至今南京城西清涼山還有一座「虎踞關」。

在廣東珠江口北岸,有個英雄的動物地名,叫虎門。因珠江口獅子洋洋面上左、右分別橫臥著大、小虎山,恰似兩個看門的衛士,故稱虎門。明初於此置虎門寨,清朝設虎門炮台。1839年6月3日,嶺南大地碧空如洗,虎門海灘人頭攢動,欽差大臣林則徐下令將從英、美煙販手中繳獲的兩萬多箱鴉片(合二百多萬斤)在此全部當眾銷毀。這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虎門至今還有銷煙池遺址。這一壯舉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一段氣壯山河的開場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NKLzGwBJleJMoPMXN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