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公眾號「視覺志」(ID: iiidaily)
12年前,曾有新聞記錄過一個男人的故事:一個叫劉秀祥的山村孩子,父親在他幼年去世後家裡一貧如洗,哥哥姐姐離家出走再無音訊。於是他照顧著患有精神病的母親,一邊讀書、一邊撐起支離破碎的家,最終考上了大學。
2008年,劉秀祥的事跡被媒體曝光後,各大報紙網站爭相報道「孝子千里背瘋娘上大學」的故事。沒想到這個故事在12年後有了後續......
1988年,劉秀祥出生在貴州省望謨縣的一個小山村,4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也因為太過思念丈夫傷心過度,患上了間歇性精神失常。
哥哥和姐姐看到家中的精神支柱倒下後,選擇離家出走、外出謀生。家裡就僅僅剩下了毫無工作能力的母親,和年幼的劉秀祥。
劉秀祥這個名字,是他給自己改的:「秀」是他的輩分,「祥」是他當時唯一的夢想——跟母親平平安安過一輩子。
因為家裡沒有人能種地,所以他只能將土地轉租給別人,一年收取500斤的稻穀作為自己和母親一年的糧食。
從小,他就要學會精打細算,養活自己和患病的媽媽。
1995年,進入學校的劉秀祥,第一次接觸到了書本。他知道了這個世界不僅僅是這個生活的小山村,他愛上了學習,他的夢想變了,變成了能用自己的所學,讓自己和母親生活得更好。
小學畢業考試,劉秀祥排名全縣第三。但他沒有錢讀自己縣裡最好的中學,只能找到一家縣裡的民辦學校,因為這個學校有政策:摸底考試優秀的學生,可以免學費。
於是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走出了山村,進入了這所縣城的中學。
從小山村來到縣城,沒有房子、沒有收入、沒有鄰居偶爾的幫襯。他便用稻草在學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間棚子和簡陋的「灶台」,下午放學後去賣廢品,周末就問問有沒有打零工的機會,一周20塊錢的收入,帶著母親在這裡,一邊讀書一邊生活。
一般人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讀書,但是劉秀祥沒有想過放棄。
再後來,換了讀書的城市,不能再搭棚子讀書,他甚至租了別人不用的豬圈,一年200塊錢,用塑料布擋住風,繼續讀書。
再苦的環境,都不能阻止他對知識的渴望。
2007年,劉秀祥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高考。
不幸的是,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和壓力過大病倒,劉秀祥落榜了。
這個從小就強大到能打敗一切困難的孩子,終於崩潰了,他覺得自己夢想的窗就這麼被關上了,「我當時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對生活充滿了失望,開始厭惡這個世界,覺得老天非常不公平,我這麼努力為什麼還要遭遇這一切?」
一蹶不振的時候,他翻開了自己的日記本,看到了曾經看完一部殘疾人的勵志小說後寫的一句話:「當你在抱怨沒鞋穿的時候,回過頭髮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他想:我不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還有我的母親,雖然她什麼都不能給我,但是只要她健康活著,我就擁有打敗一切困難的力量。
於是,他說服了一家學校的校長收留他復讀,並於高考失利的第二年,成功考入了現在的臨沂大學。
之後劉秀祥的故事開始被媒體挖掘,隨之而來的還有方方面面的幫助。比如學校為他提供了勤工儉學的機會,也為他和母親安排了住處。
這就是當年「背著瘋母上大學」的故事。
而今,12年過去了,劉秀祥在哪裡?
接下來的故事,比上面的故事更加令人動容。
上了大學的劉秀祥,因為這些新聞,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不少個人和企業都希望能幫助這個孝順又勤奮的年輕人,但是劉秀祥一一回絕了。
除了學校幫母親安排的住處外,劉秀祥沒有再接受什麼捐贈。他儘量削弱大家對他的矚目,安安分分地讀書,並繼續打工,給母親提供更好的生活。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固執,他說:「一個人活著不應該讓人覺得可憐,而應讓人覺得可親和可敬。」
而最讓人驚訝的是,劉秀祥在大學期間兼職的收入,除了用於母親和自己最基本的生活之外,其他的錢全部寄回了從前生活過的縣城。因為他曾經在那裡收廢品時,認識了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他用自己的錢資助他們讀書。
一個自己剛剛「脫貧」的大一學生,就開始幫助更多沒有錢上學的孩子接受教育。
中國有很多偏遠的地方,裡面的孩子並不知道知識為何物,也不知道學習的力量有多強大,更不知道自己在一個更大的世界,才有更多的可能。
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一座大山,但是劉秀祥走出來了,他發現外面的世界真的比想像的還要美好。
所以當他的生活,比以前睡在豬圈時稍好一些時,第一個想法不是吃自己沒吃過的 食物,穿自己沒穿過的好衣服,而是想要幫更多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劉秀祥快畢業的時候,他資助過的妹妹打電話來了:「哥哥,我不想讀書了,家裡人都讓我結婚。」聽到這些話,劉秀祥很無奈,也很難過。
他想了很久之後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要回到家鄉,成為一名老師,告訴那些處於貧困和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須有夢想。
於是,劉秀祥放棄了留在大學那邊的機會,回鄉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
縣城裡總有很多因為家庭問題放棄學業的孩子,也有很多覺得讀書沒用的孩子。
除了課堂上的教學,劉秀祥最常做的就是騎著小摩托車到處跑,跑到工地上拉回因為想賺點錢就不讀書的孩子,跑到網吧拉回沉迷遊戲的孩子,跑到家裡拉回因為父母原因不讓上學的孩子......
他一遍遍地對固執的孩子父母,和世界觀還沒有成型的孩子說:讀書有多重要,夢想有多重要。
在他執教生涯的8年里,摩托車跑壞了8輛,50名孩子重返課堂,曾經平均分一百多分的「問題班」,通過他帶的三年,也全部考上了大學。
無數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寫信或者打電話回來感謝他,
「劉老師,謝謝你讓我走出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謝謝你保護了我的夢想,讓我敢繼續做夢,並最終實現。」
2018年,劉秀祥入選了「中國好教師」。同年,他成為瞭望謨縣實驗高級中學副校長。
這個12年前「背著瘋母上大學」的孩子,依然和母親健康平安地生活在一起。
除此之外,他還成為了校長,喚醒了一顆又一顆沉睡的種子,用知識,回報知識。
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這個低調的青年沒有說什麼大話,他只是輕輕地說: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而且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從小到大讀了太多關於夢想的勵志故事,但那些故事大多披著夢想的外衣,反而讓人迷失了自己。
如果說有什麼,比十幾年前一貧如洗還堅持的信念更可貴的東西。那就是:一貧如洗的人,在生活改善後,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改善自己,而是改善這個世界。
我們見過不少從小地方走出來考上大學的孩子,他們有大把機會留在大城市逃離鄉村,有大把機會暫時放鬆享受生活,也有大把機會揮霍、迷失。也有人攀上了更高的頂峰,握著紅酒對自己以前的苦難談笑風生。
但這個世界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從苦難中來,再回到苦難中去改變它。
這個世界有多冷漠,這樣的善良就有多珍貴。
從鄉村走出來的劉秀祥,選擇了一條這樣的路:回到鄉村當老師,用餘生去幫助像他一樣出身困苦絕望的孩子,把希望和愛護傳遞給被社會遺忘的底層。
追過無數令人唏噓的勵志新聞後續,這是最令我敬佩和感動的結局。
* 關於作者: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繫(ID:iiidaily)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