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立秋應當如何防治陰暑?

2019-08-08     答摩健康

七月立秋節至,大火星由中天西降,時暑熱開始減退,白晝午後,「秋老虎」肆虐,暑盛未央,濕熱蘊蒸,耗散氣津;入夜清晨時,暑氣收斂,秋涼已敷,「立秋之日涼風至」風中席裹涼意,夾濕生寒,侵肌客脾。


【起居調神】起臥應秋,順時斂志

立秋之節,生活起居須順應秋時,早臥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防秋收斂降之氣太過。

而在精神調養方面應和秋收之令以順時斂志,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平素勞逸結合,心情愉悅。


【秋伏節病】風濕外襲,陰暑客脾

夏末秋初又為多雨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之後涼風起,加之早秋七月之濕氣,濕與風合,形成風濕之邪,進犯與肺相鄰的肩背經絡,可見肩背疼痛、類風濕病。

夏末秋初陰暑頻發,多因秋伏暑熱盛,人們多喜空調吹風納涼,飲冷無度,中氣內虛,以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靜而發為陰暑,主要病狀有發熱惡寒、無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便溏等。


【陰暑防治】備香薷飲,艾灸神闕、喝生薑湯

秋伏節病需清暑祛濕,溫中暖脾,散風祛寒,香薷飲、鹽灸「神闕」、喝生薑湯,可以起到防治陰暑的目的。


香薷飲

香薷飲除用於治療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症之外,也可作為立秋的防暑飲品加以飲用。

由厚朴、扁豆和香薷三味藥組成,是夏月衛陽要方。

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加入大半鍋水,水開後小火煎煮15分鐘,冷卻後調蜂蜜代茶飲用。


鹽灸神闕

陰暑,嘔吐腹瀉、怕冷,也可以隔鹽自灸「神闕」。

「神闕」,即肚臍,鹽灸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

可從三壯灸起,每次遞增,最多可灸30壯,高血壓者不宜灸。

科普一下:啥是三壯灸,即將艾絨捏成一個拇指頭大小的圓椎體就是一壯。灸三壯就是連續在同一穴位上燒上三個類似的艾柱。


薑湯多種妙法,治瀉緩腰疼

生薑湯送服藿香正氣丸溫胃散寒,治療胃痛腹瀉良效;

紅糖薑湯或薑湯(加點鹽、醋)泡足,可有效防治傷風感冒;

熱薑湯加少許鹽和醋,用毛巾浸水擰乾,敷於腰肩疼痛患處,反覆數次,可舒筋活血,散風驅寒,緩解腰肩疼痛。


【養生飲食】清補兼顧,酸潤淡養

酌立秋節令特點,濕熱裹挾,氣陰耗散,肺脾兩虛,飲食當清補兼顧,滋陰清熱,補肺健脾,五味調試,當多酸以斂肺,甘淡以補中虛。

山藥粥:

[配方] 山藥50克,粳米100克。

[做法] 粳米洗凈,加山藥片,加水熬至米爛,再放入味精、食鹽即成。

[功效] 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


五彩蜜珠果:

[配料] 蘋果1個,梨1個,菠蘿半個,楊梅10粒,荸薺10粒,檸檬1個,白糖適量。

[做法] 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於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後加入檸檬汁,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kvTcmwBvvf6VcSZ1W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