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大顯通寺「無字碑」的由來竟和康熙帝有關

2019-07-24     五台山求願

顯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北側,菩薩頂腳下。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將此寺重新擴建,因寺前有一花園,故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更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萬曆中年易名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復名「大顯通寺」。

顯通寺面積8萬平方米,各式建築400餘間,中軸線上的七座殿宇別具一格,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其中文殊殿前的兩座八角碑亭里各立一漢白玉石碑,高不足3米,寬不足1米,左邊的碑刻詩文是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御筆,而右邊石碑無字,人稱「無字碑」。

說起顯通寺的「無字碑」,就不得不提起康熙大帝。康熙四十六年夏季的一天,康熙蒞臨顯通寺,住持畢恭畢敬地跪迎于山門外接駕。恰巧這天康熙遊興極好,一路說笑著指指點點。住持小心侍奉著皇帝,寸步不離左右。君臣們穿長廊、過庭院、登佛閣、走曲徑,一贊三嘆,目不暇接。

行至文殊殿前,康熙放慢了腳步,仰首像在凝視著什麼,剛才還笑容滿面的臉開始陰沉起來,眉頭也愈擰愈緊。住持惴惴不安地問:「陛下為何龍顏不悅?」康熙順手一指道:「你看那高聳的菩薩頂座落在靈鷲峰下,可像一條龍?而且是一條高臥的龍。你看那座牌樓是龍頭,那兩根幡杆是龍角,還有那一百零八層台階是龍舌,難道不對嗎?」

住持早知這裡有龍的體態,可他摸不准皇帝的心思,怕說不是惹惱聖上,便應聲道:「啟奏陛下,那靈鷲峰確是一條龍。菩薩頂的牌樓恰是龍頭。」康熙本希望住持說出這不像龍之類的話,以便心裡寬慰些,誰知這呆僧卻不解其意,非要往痛處講。康熙心裡就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也難怪,自古帝王都認為自己是真龍天子,天下哪有兩條龍並存的道理?如今在五台山又見一條龍形,說不定日後再出個真龍天子,這豈不是要與自己爭半壁江山嗎?康熙越想越害怕,禁不住額頭冷汗直冒。

但康熙畢竟是位見多識廣的皇帝,不能因為所見這些就顯得憂心忡忡,有失尊嚴。他又仔細端詳了菩薩頂一會兒,裝作滿不在乎地說:「不錯,靈鷲峰是條龍,可卻是一條沒有眼睛的死龍!」住持不知康熙在為自己找台階下,本該順水推舟說是條死龍就行了,可他偏偏錯解其意,想奉承卻找不對路子。他見皇帝說龍沒有眼睛,便指著旁邊兩汪池水補充道:「陛下有所不知,這龍是有眼睛的,但要等每天正午時分方能看到,那時太陽照在這兩汪水池上,會出現兩道光環映在菩薩頂的木牌樓兩側,那便是龍的眼睛。」

康熙早已是怒火燃胸,經住持這麼一挑,立刻迸發出來。他橫眉立目,聲若炸雷:「龍長了眼睛不會飛走嗎?龍飛走了,世上豈不出現兩條龍,與孤王我爭天下嗎?這兩個水池你速去填平,上面再壓兩座碑鎮住!」

住持戰戰兢兢地請人填平水池,上面又各立了座碑,然後前後左右察看,總覺得空落單調。他琢磨了一下,心想何不請皇帝題幾個字,也好挽回些面子,便把自己的想法稟告康熙。康熙聽後欣然提筆,揮毫寫了一篇字。住持如獲至寶,立刻請工匠把字刻在了左邊那座碑上,而右邊的碑卻空著了。康熙為保住天子尊嚴,明知留下一座空碑也不願再寫。

這樣過去很多年,一直無人敢題寫新碑文刻在右邊與康熙的字相對。長久下來,顯通寺就有了這座無字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eUI2GwBJleJMoPMabX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