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食錄:古法熬制仙草凍
BY 小企9999
仙草凍在福建閩南話地區也有叫仙草粿。在兩廣白話地區有叫涼粉的,客家話地區則有叫草粄,仙人粄的。反正,各地方言不同,稱呼可能差異不小,但實際所指是同一種東西。
在我記憶深處,按照漳州話發音翻譯更準確的應該是這三個字:「田草凍」。意思是田間地頭山嶺上挖來的藥草做成的凝凍。在閩南語系的漳州話發音里,「田」和「仙」的發音很接近,可算諧音字。下面咱們還是按照通用叫法和常見字面描述稱之為「仙草凍」吧。
這種草經過一番加工,熬煮後的草汁在常溫下即可凝結成果凍狀。南方的夏季常溫30°C+,這裡特別說明,無需冰箱就可製成。
平常我們總是在冰箱中儲存,那是為了追求更冰爽的口感。在我小時候,也常把西瓜,荔枝等系在網兜里,再丟井裡泡一陣子。那時,冰涼的井水就是純天然的冰鎮神器嘿。
要跑題,趕緊拉回來。
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具有清暑解渴、涼血利尿之功效。用它製成的仙草凍出些消暑解渴,涼血利尿外,還有緩解高血壓,肌肉關節疼痛的效果
仙草屬一年生草本宿根植物。一年種植可多年收穫,高可達100厘米;葉對生,秋末開花。輪傘花序排成頂生、長2~8厘米的總狀花序式;花冠白色或微紅,長3~3.5毫米,上唇闊大,具4齒,中間2齒不明顯,下唇舟狀。生於水溝邊及干沙地草叢中。
看下圖:這是一株曬乾的仙草
網上借張沒曬乾前的圖看看
當然要熬煮出一鍋仙草凍,一棵或幾棵乾草遠遠不夠,作坊式生產怎麼也得存貨這麼多吧。
要做仙草凍用的必須是曬乾的乾草。草在採摘,收集晾曬過程中肯定會沾染不少灰土,因此,清洗草棵是第一件事。草洗的過程中會讓清水顏色變深,那是自然現象,不用管它。換水也沒用,那是草本身自帶的色素,要是能清洗到完全沒有顏色,恐怕也就做不成後面的事了。
洗凈後的草就可以煮了,如果簡單煮一煮,煮濃一點也有可能做成仙草凍,但是那需要耗費更多的草棵。現在有高壓鍋,已經省事多了。以前要把洗凈的乾草煮到爛,至少需要7-8個小時,反正是不斷火煮一整夜的。現在呢,高壓鍋壓它三四個小時,效果不錯啦。
前面這些工作特別費時,但都只是基礎工作,後續才是重點。
高壓鍋煮出來的仙草水含有大量草渣(纖維素居多),需要過濾。下圖就是冷清後過濾的過程,過濾後的草渣黑漆漆一團團,很難看哦。
充分過濾是為了最後的成品仙草凍不要含有太多渣渣,吃起來才夠爽滑。因此,可以多濾幾遍。
過濾後的草汁還需要重新熬煮,熬煮的過程會產生很多浮沫。那些浮沫,從理論上說也應該含有細微的草渣(纖維素),慢慢熬,慢慢撇去浮沫。等到基本不再有浮沫湧現就差不多了。
舀出一部分草汁晾涼(另有安排),其他繼續中小火煮著保持溫度。
要想得到凝結的仙草凍,只靠煮草汁是不夠的,還需要糯米粉的配合。以前打糯米粉是用下圖的石臼慢慢舂成或者石磨磨成,好在現在有了粉碎機!
糯米粉兌晾涼的草汁:濃度大致是一斤糯米粉兌十斤涼草汁(稀一點也行),充分攪拌混合均勻。再把混勻的糯米粉漿兌入微沸的大鍋草汁中。兌入過程需要不斷攪拌,避免糊底所產生的焦糊味影響最終成品的味覺。
粘稠度的控制完全靠經驗,換句話說靠手感,如果覺得不夠,就需要繼續兌入糯米漿。
攪拌,攪拌,攪拌......
按照咱們國人的操作習慣,應該始終朝同一個方向攪拌,實際上嘛(我覺得也不一定啦)。這個攪拌的過程,除了有防止鍋底沉澱匯聚糊底之外,還有個目的,需要把前面兌入的糯米漿和草汁充分混合均勻,避免最後凝結成的成品軟硬不均。
下圖,那些泛起的白色團塊就是不均勻的表現。
差不多攪拌個半小時吧。粘稠度,均勻度都夠就可以關火冷卻了。
像下圖這麼一大鐵鍋,冷卻時間至少需要3小時。
可以趁還很熱時(半凝固的液態)把幾乎已完工的仙草凍倒入準備好的容器(模具)再冷卻。這樣它就會凝固成各種各樣的形狀。
看下圖,這就是一盆凝結好的仙草凍。
我小時候還沒有不鏽鋼刀具可用,那時買仙草凍的人一般用的是竹子削成的竹刀。反正仙草凍很嬌嫩,隨便劃拉,迎刃而解。
吃之前加點蜂蜜,如果覺得太濃稠,可以兌點冰水。當然啦,只要你願意,任何搭配都可以。椰漿,牛奶,汽水,甚至冰咖啡......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吧!
最後,我要嚴重感謝邀請我全程拍攝製作過程的周阿嫲仙草蜜店!她家不僅每天古法熬制仙草凍,也順便出售荔枝蜜(漳州荔枝樹也是漫山遍野呀)。
順便貼一下她家的地址:廈門前埔北區一里140號。(電話:1302392369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P8ef3MBfGB4SiUwbF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