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的回購之法:商業性的回流有哪些局限性?

2019-10-12     國家人文歷史

文|郭曄旻

多年以來,不少中國文物通過各種途徑的捐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譬如上海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中有11000件來自民間捐贈;河北靈壽縣幽居寺被盜的北齊釋迦牟尼佛頭由台灣星雲大師捐贈,入藏河北博物院;而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也將《絲路山水地圖》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但這種辦法,到底還是要依靠文物持有人的覺悟。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更加重視流失文物的回歸問題,國家文物局為此在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專設了文物鑑定研究室,負責文物徵集和回流的工作。從2002年起,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啟動了「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資金」,每年撥付5000萬元用於徵集流失海外和民間的珍品文物。此舉成效斐然。第一件動用此項資金購回的國寶級文物是宋代米芾的《研山銘》手卷。當時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為此花費2999萬元,可以說這在中國國寶級文物回歸歷史上極具紀念意義。傳世的米芾法書多為小字,大字僅有3件,《研山銘》就是其中之一。據說南宋時期《研山銘》曾為權相賈似道收藏,入元被書畫收藏家柯九思所得,清雍正年間又落入四川成都知府於騰之手,及至近代竟流落日本,令人唏噓不已。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又接連收回了宋代青白釉花口鳳首壺瓷器、戰國虎形佩、龍門石窟佛頭、子龍鼎等。到2006年為止,就已經回購了6萬多件文物,花費2億多元。

皿方罍,商代晚期鑄造

到了2014年,湖南省博物館也成功購回了流落海外幾十年的商代重器皿方罍。「罍」是酒器中的用於盛酒器皿一種。很多有據可查的歷史文獻中均提到過罍,比如在《詩經》的《詩·周南·卷耳》就寫到「我姑酌彼金罍」。這裡的「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皿方罍因器口銘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為商代晚期鑄造。其器身通高63.6厘米,器蓋通高21.5厘米。形體高大、富麗堂皇,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稱「方罍之王」。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流失國外的皿方罍,實際上只是指其器身而言。1922年,一場大雨將湖南省桃源縣的一處山溝衝垮,埋在泥土中的皿方罍露出真容。當時,一位農民將皿方罍從泥土中挖出,有收藏者聽到了這個消息,出高價欲購買,該農民拿著皿方罍的蓋子去找村子裡有學問的人鑑定,文物收藏者怕農民變了主意,於是扔下400銀圓,抱走了皿方罍的器身。自此,皿方罍開始了器身與器蓋分離的歲月。1928年以後,方罍器身就被賣給國外的收藏者,而器蓋卻始終留在國內,1956年後由湖南省博物館保存至今。2014 年年初,又是佳士得拍賣行,發布了皿方罍拍賣公告,並向全球征尋買家。作為皿方罍器蓋的收藏方,湖南省博物館在知道這一消息後,致函佳士得拍賣行,希望能夠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進行商購,如果可行,將在第一時間先行付款300萬美元,餘款將在2個月內付清。經過反覆洽談磋商,佳士得與藏家達成共識,並與湖南省博物館簽訂了洽購合同。當年6月21日,流落海外百年的皿方罍回到了國內,並被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館,將近90年之後再度實現身蓋合一。

雖然回購稱得上是目前流失文物回流的主要渠道之一,但這種商業性的回流顯然有其局限性。畢竟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跨國文化財產黑市交易已經成為利潤最豐厚的非法貿易之一,並與軍火及毒品走私並稱為當代三大非法國際貿易。回購文物,恐怕反而會助漲我國文物的盜掘與走私之風,進一步加劇文物的流失。況且以如今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數量之多,購回全部的流失文物所需資金,恐怕也是一個天文數字。甚至還有不少無良商家以奇貨可居的心態乘機抬高中國流失文物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的價格,從中牟取暴利。還是以「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為例,就其本質,不過是用金銅做成的清代水龍頭,相較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而言,文物價值其實有限。所以1985年獸首首次拍賣時,價格不過每件1500美元,其後價格卻一路飆升。2003 年何鴻燊拍回豬首斥資近700 萬港元;2007 年何鴻燊再度拍回馬首的價格已經漲到6910 萬港元。2009 年,鼠首、兔首在巴黎佳士得拍賣時成交價格分別為1400萬歐元,再加上手續費,總買價更是高達3140萬歐元,是青銅牛首、猴首、虎首總價的兩倍之多。著實令人瞠目結舌。這些遠遠超出文物本身價值的數字不啻是在利用中國人的愛國熱情進行又一次的掠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4yozG0BMH2_cNUgyf5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