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一詞早已在社會中存在多年,在人們最初的認知中,「啃老族」多是學習不好、能力較差,或有某方面缺陷,找不到工作,沒能力養活自己的人。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學歷「啃老族」出現在人們身邊。這些人明明年輕力壯,有文化有能力,有些甚至一表人才、條件優秀,卻偏偏拒絕進入社會,主動「啃老」,給家人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為什麼「成年不成人」的案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心理專家提醒父母,在育兒過程中一開始就應警惕以愛之名培養「巨嬰」的行為。
現象
「海歸啃老族」屢見報端
工作不順卻怪父母沒「安排」
據媒體報道,今年7月,南京一位王先生與其34歲的兒子起了衝突,兒子拿著刀要砍父親,引得鄰居報警。王先生向警察表示,自己的兒子從英國留學回家10年不找工作,啃老,王先生一怒之下賣了自己送給兒子的車。想不到兒子聽說車子被賣,就跑去砸了父親的車。王先生盛怒之下又去砸了兒子的家。就這樣,父子倆鬧得驚動了警察。
無獨有偶,2018年媒體報道,上海一位82歲的丁阿婆,兒子在國外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7年不找工作。丁阿婆身患尿毒症,無力承擔孩子「啃老」的重擔,無奈之下一紙訴訟將兒子告上法庭。但孩子卻認為,自己工作上的不順心,都是由於母親溺愛造成的。甚至還說丁阿婆毀了他前途,沒有給他安排好工作。
案例
曾學習壓力大到自殘
留學歸來後他卻還要「留學」
在瀋陽,類似的案例同樣存在。不久前,一位62歲的賀女士就向心理專家哭訴了自己的經歷。原來,賀女士32歲那年生下獨子李磊(化名),因為懷孩子時經歷一些曲折,屬於「高齡得子」,因此全家人格外「寶貝」這個孩子,除了學習之外的事情全都不需要李磊操心。李磊也很「爭氣」,大學時順利考入一流名校,本科畢業後又到美國留學,取得碩士學位。
當賀女士以為孩子會回國工作,自己終於可以「享福」的時候,李磊卻遲遲沒有找工作的動靜,而是每天在家上網、睡覺。家人想辦法給李磊找了幾個工作,他都推脫不去,只說自己還打算再考個英國的碩士,需要在家看書備考。想不到這一「備考」就是五年,如今李磊都已經30歲了,仍然不戀愛、不工作,每個月靠賀女士給的3000元生活費維持生活。
而另一邊,李磊卻告訴專家,自己不工作是因為「我學的專業我根本不喜歡,都是我爸媽選的,我想重新考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李磊說,從小父母就對自己要求特別高,考試成績必須在班級前三名,假期也都沒時間玩,不是在補課就是在練琴,導致他從小就沒交到什麼朋友。高三那年由於學習壓力過大,一次模考成績不盡如人意時,李磊甚至曾經偷偷用小刀割腕,幸好只是劃傷幾道小口子,沒有造成更大損傷。考大學時,李磊想學醫,卻還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報了金融類。到外地上學時,由於從小被媽媽照顧得太好,李磊自己連天冷該加多少衣服也不知道,食堂的飯也吃不慣,病了好幾場。學習、考試對李磊來說都不是難事,但如果要跟人打交道,跟心儀的女生談戀愛,對他就難上加難,讓他覺得「太麻煩了」。
李磊說,自己認識的一些留學同學,同樣是學歷高、家庭條件好,留學根本不是為了學知識或者為找工作「鍍金」,而是為了結交更多「門當戶對」的有錢留學生,過瀟洒的「富二代」生活。「我覺得我現在這樣,跟他們比還算挺好的,至少我沒有揮霍爸媽的錢。我爸媽那麼有錢,家裡好幾套房子,根本也不需要我養老。只希望爸媽別干涉我的生活,別逼著我去相親、去面試就行了。」
解析
只盯孩子學習成績
容易落下「責任感」這一課
以目前「啃老族」的年齡層次來看,不少都是獨生子女一代,從小被父母呵護備至,被看做是「全家的希望」。父母很可能在一門心思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時候,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些重要品質的培養。
瀋陽市婚姻家庭諮詢師協會副會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滕放認為,很多獨生子女的父母缺少對孩子責任感、分享意識、包容心的培養,使得孩子成年之後內心裡還一直把自己當成「小孩」,甚至是「小公主」、「小王子」,希望其他人一直像父母一樣給自己提供無微不至的照顧、包容自己,這樣就容易在成年後產生諸多問題,難以正常融入社會。
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王永柏也認為,在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長過多的呵護,導致一些青少年往往只關心自己眼前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人漠不關心,產生自私自利的問題。只有培養孩子「將心比心」,不以自我為中心,才能更好地與人交流,並體諒父母的辛苦。
中國醫大一院精神醫學科王哲教授也提醒家長,現代社會的「競爭文化」使孩子壓力增大,過分競爭、過分強調「考第一名」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再加上父母物質上的溺愛,就容易使年輕人面對社會時出現脆弱、逃避心理。因此,在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千萬別忘了培養孩子的信心、耐心、責任心和抗挫折能力。
支招
學習好不如「三觀正」
別讓孩子永住「象牙塔」
有人說,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了全部,卻養育出了「巨嬰」。「巨嬰」總覺得世界應該按照他們的想法運行,如果自己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就一定是別人做錯了,責任都在別人身上。這樣的「巨嬰」不但會對自己的家庭造成巨大負擔,也會成為社會的隱患。究竟該如何避免培養出「巨嬰」呢?
首先,父母應避免溺愛和包辦。在物質上,不應無條件地滿足孩子,要讓孩子懂得適度,懂得感恩。在生活上,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避免「你只管學習,別的什麼都不用管」的情況出現。孩子遇到困難時,儘量讓他們自己解決,家長可以指導但別總代為解決。
其次,允許孩子犯錯,避免過分追求完美。學習上避免「唯成績論」。成長過程中的很多事情,不要因為怕孩子出錯,就替孩子做,或乾脆不讓他做。犯錯並改正的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
最後,讓孩子及時了解現實社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讓孩子及時、充分地了解現實社會的運作方式,避免「過分保護」使孩子一直沉浸在「象牙塔」中。父母也應從小引導孩子如何適應社會,如何與人交往,如何面對委屈和挫折,使孩子的心理年齡不會與實際年齡脫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4G8iG8BMH2_cNUgcT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