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之美:民國女子開創優雅與簡約的服飾潮流

2019-12-25     江曉英

民國初期,社會發展很快,西方的思想生活方式鯨吞著這片沉睡的大地。國人在睡夢中醒來,發現周遭的一切都改變了模樣。於是用一雙尋覓的眼睛探究著這個嶄新的世界。

思想的變化始於生活細微處的改變。人們開始注重裝扮與生活方式。那時候的國人既與傳統藕斷絲連,又無法遏制對未來的探索與希冀。

服飾代表著一個時期的審美觀,更是彰顯這一時代的文化特色,經濟狀況,同時也有著民族習俗的烙痕。服飾的鮮艷靈動會給生活帶來活力與自由,服飾的灰色暗淡會讓人感覺壓抑與沉悶。一個時代的空氣能從服飾的式樣與色彩嗅出幾分。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儉樸的民族,這是傳統美德,對服飾表現尤其如此。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只要能禦寒護體。

傳統總讓人安全而踏實,其間沿襲了過去的風俗習慣,讓人們保留著固有的模式和思維。衣飾上也留存過去的痕跡。福建一帶,一直有著「討夏衣」的習俗。女兒女婿二月回母家,五月返回夫家時,岳父母贈送女兒女婿衣服。這一習俗足見那時候對衣服已經不是停留在禦寒的功能上,而是烙下了民俗的印記。在鄉間也曾有小孩上學要穿新衣,象徵新人生的開始。

這一時期,人們隨著思想觀念的改變,社會的進步,服裝經歷了實質性的變革,西化的趨向日趨明顯。人們之前的寬大的上衣、下裙,漸漸被修身的高領衫襖黑色長裙所替代。那時這樣的裝扮成為時尚、新潮的象徵。



民國之初,女性的服裝寬大,無法顯現女性的胸、肩、腰、臀的特徵。一切都是平直而無曲線之美。思想發生裂變後,視覺對美的要求也有了質的變化,衣服的設計剪裁很注意身體的曲線美。著名女作家張愛玲就曾在《更衣記》里對民國的服裝變化做了精彩的記述。

那時候的服裝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給人輕鬆、愉悅之感。整個社會的空氣中都帶著清新的味道。窄腰的短襖顯現出女性婀娜的身姿,仙氣十足的喇叭袖露出女性的纖纖玉腕,在家也不用穿長長的裙子,只需穿一條齊膝的小短褲。絲襪也只到膝間,之間會露出一小部分膝蓋,似有若無地呈現一絲粉白。有些大膽的婦人還從腰間垂下一些絲質的褲帶,讓心存不良者想入非非。從這些描述中可以讓人感受到婦女解放的程度和時代的進步。

在這樣的情形下新型的旗袍便誕生了。表面上還保持著傳統的一些特色,實質已然吸收了西方服裝的優點。旗袍原是滿族婦女的服裝。它的特點是寬大、平直,長度齊足。所用材質多是綢緞,衣服上綴滿繡花,袖、領、襟、裾都滾有寬大的花邊。後來,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

裙子的長度時短時長,腰收緊了,袖口也不再寬大。但是旗袍的變遷是在不斷地翻新。特別在衣長、袖長、衩長不斷變化。長可長到及地,腳也看不見,走路極為不便,甚至被絆倒。後來又改良齊膝,小腿全露在外邊,衩由短衩越開越高,甚至有些旗袍露出一雙玉腿。民國時期封建氣息還殘存,勢必要受到攻擊,於是衩又開得矮了些,可是當輿論抨擊減弱後,袍衩又升高。衣袖也越來越短,開始只是肘前部露出,後來整條手臂都露在外邊。腰身較之以前更窄,有時需要吸氣才能扣上紐扣。領子由高聳及耳逐漸變矮,後來還成了無領旗袍。



旗袍經歷了「嚴冷方正」的童年,後來又經歷了「中西合璧」的整合,再後來分流為「京派」與「海派」。海派的西方風格濃厚一些,靈活多變,商業味濃厚。而京派顯得矜持凝練,帶有官派的風格。

無論是何種風格的旗袍,那時已經強調三圍。胸、腰、臀必須要有曲線,那才能稱之為美。女性凹凸有致的曲線在旗袍的包裹下,完美的展現出來。在上海,滿街的時尚女郎穿著各色的旗袍,娉婷行走,吳儂軟語縈耳,活色生香,形成一幅極美的圖畫。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的作品《子夜》中的吳老太爺,就被這些香艷的旗袍女撩得一命嗚呼,可見旗袍的魅力之強大。

一時之間,旗袍成了那一時代女性的愛物。新式旗袍的式樣不再繁瑣,變得美觀實用,還能展露東方女性獨特的美,讓人們從視覺到心裡都有一種美的享受。旗袍具有中華民族的特性,是我國女性的傳統服裝,是中國女裝凝結的經典,更是滿漢文化的大融合,也是滿族殘存習俗的一個體現。

那時旗袍很快風靡全國,甚至流入歐美,巴黎是時裝的中心,那裡是時尚的前沿。他們的服裝代表著潮流,女性的時裝更是顯現新穎、性感。而中國的旗袍在經過改良後,由之前的含蓄變得暴露、性感,局部美與整體美都能充分展現。這正好符合西方時裝的口味,於是在歐美掀起了一股旗袍熱浪。隨處可見身著旗袍的女子,尤其在那些上流社會名媛聚集的場所都能看見中國旗袍,以穿著這種禮服為光榮。

旗袍的式樣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禁;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衩、低衩;長度有長旗袍、短旗袍;厚度有夾旗袍、單旗袍。



製作旗袍的布料也很多。絲綢、錦緞、棉布等。顏色也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是大紅色,當然主要選擇醒目的顏色來縫製。這樣既能展現色彩的美也能展示旗袍本身的特色美。在旗袍的圖案運用上也是相當講究。有雙魚、富貴花、梅花、竹、蓮花等,還有中國水墨畫描繪的花卉圖案。這一切無不顯示民族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意蘊,更體現了東方女性的含蓄優雅美。

旗袍的穿著不僅是一種美,更是一種文化的展示。穿著旗袍,從頭到腳都很講究。包括所佩戴的首飾,所提的手包,還有所穿的鞋子,無不需要與身上的旗袍相印成趣和諧完美。身著旗袍行走坐臥都透著女性自身內在的氣質。或嫵媚、或香艷、或典雅、或高貴、或清麗、或溫柔… …如清水芙蓉,更似富貴牡丹,也如空谷幽蘭,也似傲雪紅梅,旗袍盡顯女性風流。

縫製旗袍是一門藝術,身著旗袍是一種文化,而女性本身則是一門高深的美學。一個身著旗袍的女子集三者於一身,無不把旗袍推上一個制高點,讓旗袍泛著文化之光將過去與未來連接,將生活與藝術融合,將美與氣韻灑滿人間,生生不息傳承至今。

旗袍打破了舊時講究等級的格局,凡所熱愛旗袍的女子都可以身穿旗袍展現自我的風采。旗袍不再擔負傳統的枷鎖,是自由與美的象徵。無論什麼階層的女性,從事什麼工作的女性,都可身著旗袍,它不是某階層的專利,也不是特殊職業的標誌,它只是展現美與時尚的載體。



旗袍本身也是對傳統的一種挑戰,一改過去的色彩暗淡、寬鬆平直,包裹嚴實缺乏美感的特點。變得式樣多變,錯落有致,新穎別致很富有視覺衝擊力。它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審美意趣,也融合了西方時尚服裝的一些特色,是服裝界的一次徹底革新,也是揚棄舊思想的一種體現,更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展現。服裝變革其實也是社會變革的一角,一個社會徹底的變革細微處最能體現。那時的社會似乎不再故步自封,有了海納百川之勢,給窒息陳腐的舊社會注入了一股清流。

旗袍本身也顯示了女權運動的勝利。在過去的年代女性的服裝是有等級之分的,身段更是不能隨意展示與暴露的。只有在那些風月之地才能看見玲瓏有致的婀娜身姿。新式旗袍的流行不僅讓女性本身有了展示美的機會,更有了對自我美的價值的認知和自信。也逐漸有了和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在以男權為中心的中國社會瞬間被掠起一股時代的風。

新中國成立後,穿旗袍的女性減少,曾有知名人士甚是感慨。他們認為身材姣好的女性不穿旗袍實在是自身的一大損失,也是旗袍體現其魅力的一大遺憾。雖然穿旗袍的人數減少,但是旗袍並沒有被溺沒失傳在歷史的長河裡。它歷經滄桑巨變仍然熠熠生輝,至今也備受喜愛與推崇,被很多藝術家欣賞與收藏。

我似乎看見了一個身著旗袍的女子,從古籍中走來,撐著油紙傘,穿過青石板的小巷,邁著款款的步伐,挺直俏麗的身姿,回眸一笑,散發著古典的氣息,向著未來欣然走去。

曾春梅/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30wh28BMH2_cNUgtex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