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肇慶。到了肇慶,在拜訪嚴部長和黃主任時,聽他們說肇慶的人文歷史眾多,眾多的人文里有一座山不能不去,於是,一行三人就走進了鼎湖山。
在鼎湖山間,有一座慶雲寺。隱於山,隱於林,隱於嶺南,被譽為嶺南四大名寺。這樣的建築制式,不同於北方的紅黃色彩,這綠黃相間,也就是屬於嶺南一帶。
我翻閱了一下黃主任給我的志書。他是肇慶地區頗有名氣的地方志研究者和編撰者,自然對於肇慶的歷史有所研究和獨到見地。
黃主任告訴我,慶雲寺藏於鼎湖山天溪山谷,始建於明崇幀九年(1636年),與韶關南華寺、潮州開光寺、廣州光孝寺並稱為嶺南四大名剎。光緒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六十壽辰時敕賜"萬壽慶雲寺"匾和"龍藏經",並對寺進行修葺。
我不知道這塊匾額是不是慈禧的手跡,對照故宮內的慈禧手書,有點質疑。但這塊匾額是寺內的古董,也算是鎮寺之寶。
寺院頗具規模,有殿堂房舍100多間,寺廟建在山上,依山勢分成七級,l-2級為花園,寺院建築群則分布於3-7級。
寺內現存舍利子、佛經、題匾、法座椅、大銅鐘等文物,還有菩提、木樨、古梅、紅棉等古樹名木,鼎湖十景中的"菩提花雨"、"方池印月"、"塔殿香風"諸景均在寺內。
在大雄寶殿兩側,我發現有鐘樓與鼓樓字樣,卻不見鐘鼓樓的外形。也許實際存在,因為建築的形制不同,隱藏在巨大的建築中不同於其他寺院的張揚。
慶雲寺是在蓮花庵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明崇禎六年(1633年),在犄和尚來到蓮花峰,視若佛地,於是結草為庵,取名蓮花庵。兩年後,棲壑大師應邀到蓮花庵當住待,並隨即大興土木,把緩坡削成七級,倚山勢構築五層殿宇,計有大小殿堂100多間,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可見規模之宏大。
我去過國內許多寺院道觀,一般都是由下自上拾級而上去一層層地觀摩,而這一次,卻不同,是從山上而下觀看這座寺,因此,對於它的最高處印象更深刻。
慶雲寺按中軸線對稱布局,自下而上依次為:第一層韋陀殿,內設知客堂、雲房,南有客堂、鼓樓;北有齋堂、鐘樓;第二層大雄寶殿,內設東土祖師殿、伽藍殿,三殿合而為一;第三層中正堂;第四層毗盧殿,南有藏經樓、七佛樓,北有睡佛樓、佛母樓;第五層塔殿,即原建之蓮花庵。寺宇建成後,棲壑大師見周圍霧靄裊裊,加之山頂有湖,「天將雨,湖先出雲」,遂將蓮花庵易名為 慶雲寺。
因此,這最高處也就最輝煌。而且,俯瞰整個寺院,對於這座古老的建築的紋理圖案就關注的更細一點。
在慶雲寺,我發現了一座臥佛,在臥佛之後,還有一座臥佛。這是在國內首見的。
於是,我獨自一人,靜靜地觀這臥佛後的臥佛,慶雲寺素有「禪、凈、律三宗俱善」之盛名,那麼與肇慶鼎湖山共稱作:「百城煙雨無雙地,五嶺律宗第一山」,靜臥靜我,臥靜我靜,是否還有其他的解釋?
其實,慶雲寺的每一處都是有故事的。寺外登山道途中有一奇景:姻緣樹。本為高大的木棉樹與茂密的龍眼樹相對相立,枝枝葉葉卻相互纏繞、纏綿。宛如世上千里姻緣一線牽。而且,途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古樹或立或臥或側或倒,嚴部長是書畫家,他筆下的肇慶充滿了宋代的美。如他筆下的一幅鼎湖山的畫作,本是一株充滿活力的幾百年的榕樹,卻活生生地跑到他的畫作里生活,而那棵現實中的老樹甘願倒伏在大自然的塵埃里........
下山途中,我看到了這樣一座門,來時方,去時圓,也是人生方圓的一種寫照吧。
每一個登上頂峰的人或許都會看到這面鏡子吧——世界觀身外,樓台落鏡中。慶雲古剎,質樸而寬宏,莊嚴而典雅,雄偉而肅穆,以其獨特的東方建築藝術風格而聞名中外,迎你送我來來往往,不論繁華與富貴,不論貧寒與簡單,都會歸於自然而然。
肇慶有座鼎湖山,山裡有座慶雲寺,寺里有座臥佛,臥佛後面還有一座臥佛,靜臥靜我,我靜臥靜,敬佛佛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lGj4G4BMH2_cNUgAX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