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技術是通過干管、支管和毛管上的滴頭,在低壓下向土壤緩慢地滴水,直接向土壤供應已過濾的水分、肥料或其它化學劑等的一種灌溉系統。它沒有噴水或溝渠流水,只讓水慢慢滴出,並在重力和毛細管的作用下進入士壤,滴人作物根部附近的水,使作物主要根區的土壤經常保持最優含水狀況。
使用滴灌技術能夠節水、節能、省肥、省工,便於實現自動化控制;不影響其他農事活動,從而提高田間工作效率;能夠增加產量,提高產品品質。然而,高昂的設施成本、繁複的保養過程,使國內很多地區的滴灌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停滯不前。但在新疆,滴灌設施已經基本遍及整個地區。
新疆水資源基本概況
新疆水資源量約占全國的3%,共有大小河流570條,地表水年徑流量884億立方米(其中伊犁河165億立方米,塔里木河150億立方米,額爾齊斯河11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55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數的2.25倍。地下水可開採量252億立方米。冰川面積2.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42%。由於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氣候乾旱,水資源受季節因素影響,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地表水蒸發量大,致使一些地方水資源不足,滴灌農業的發展勢在必行。
新疆滴灌農業基本概況
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發展的基礎。目前,新疆共有節水灌溉生產企業2000多家,圍繞膜下滴灌技術,生產節水器材、滴灌專用肥、農業機械、自動化信息設備等相關產品,同時還催生了4000多家滴灌工程服務公司。
截至2016年末,全疆滴灌應用規模已超過5000萬畝(含兵團1500萬畝),以滴灌技術為平台,新疆形成了節水器材生產、配套農機裝備、滴灌專用肥以及自動化、信息化裝備技術等節水產業集群,大幅提高了新疆節水農業的生產水平。
滴灌技術不再高成本
滴灌是迄今為止農田灌溉技術中最節水的灌溉技術之一,但因其價格較高,一度被稱作「昂貴技術」,僅用於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中。但近年來,隨著滴灌帶的廣泛應用,這項「昂貴技術」不再昂貴,完全可以在普通大田作物上應用。在新疆,甚至可以大規模種植水稻。新疆地區採用膜下滴灌技術種植水稻,每條超寬地膜下面有3根滴灌帶,每根滴灌帶負責左右各兩行水稻的水肥,一共12行,每畝種植密度3.3萬穴。
傳統的水稻種植全生育期每畝需水2000立方米,而膜下滴灌水稻沒有流動的水層,每畝只需水700立方米,可以節水60%以上。因不需要田埂、水渠,每畝節約出來的10%的土地又可以增產,高產田塊畝產可達800公斤以上,增產40%以上;從鋪管、覆膜到播種、收割,全程實現了機械化,不用育秧、插秧,僅此一項每畝地節本200元,水肥一體化也免去了施肥環節,節肥20%,大大節省了人工的投入;無流動水層阻斷了傳統水稻高溫、高濕栽培環境下病蟲害的發生,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節省下來的水肥和人工等成本再減去滴灌器材、地膜等投入成本,每畝僅節支就可增收200元左右。
滴灌技術來源於以色列,20世紀70年代末傳入中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以色列引進滴灌技術,包括相關設備和專用肥,經過多年的發展,完成了從消化、吸收,到創新的過程。高昂成本的滴灌技術已成為過去,價格親民、服務全面的滴灌農業時代已經到來。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