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人了?家長可以這樣做

2019-07-20     思源姐姐

「寧寧媽媽,我想和你說下,寧寧今天咬了小朋友了,我批評了他,你回家注意觀察一下他的反應,有什麼問題我們隨時溝通。」在回家的路上,我接到了幼兒園老師的電話。

我趕緊向老師道歉,詢問被咬小朋友的情況,還好沒有造成太大的傷害。當時感到心裡十分慚愧和生氣,兒子上幼兒園還不到一個月,就開始打小朋友了,這以後不得成混世小魔王啊。

回想起兒子有咬人的習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外婆的胳膊上經常就被他咬的青一塊紫一塊的,但外婆還是總護著他,總以小孩都有這個階段為藉口,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當我帶著不良情緒走進家門時,兒子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異常。我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的狀態,要冷靜問兒子,「今天在幼兒園,是否有發生了什麼事情?」

「沒有什麼事啊」,孩子說。

「我聽老師說,你今天打了同桌的小朋友?」我語氣有些強硬的發問。

「你知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

「嗯,我知道了。」孩子態度積極地回應。

「如果你把小朋友咬傷,你是要付出代價的明白嗎?」我帶著憤怒情緒開始說教起來。

「嗯嗯,知道了,再不咬人了。」兒子低著頭不看我。

「行了,別吼孩子了,是那個小朋友先推了咱家孩子,寧寧才動手打了她一下,正好被老師看到了。」外婆還原了她在視頻看到的情形。

外婆一說,我才猛然意識到,當我知道孩子打人事件的時候,我就一直帶著偏見的情緒,根本沒有向孩子取證,給他機會解釋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主觀的認為就是自己家孩子的錯。

經歷過這次事件後,我開始反思,雖然孩子上打人者表面上是欺人者,但同時他也受害者,因為家長及老師對他進行了批評,而沒有去了解他的內心的感受。

一、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

大多數咬人事件常發生在孩子14個月到三歲之間,學步期的孩子既缺乏語言能力,又缺乏社會能力,當他們在一起玩耍時,很容易因為能力的缺乏而變得沮喪,當他們缺乏用語言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時,就會出現打人或其他攻擊性行為。

尤其是孩子們在一起玩或者在互相搶奪所有物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發生肢體的衝突,家長此時要告訴孩子,拽頭髮、打人、咬人等行為是會傷害別人,是不被允許的。

關於咬人行為是與其衝動控制能力是有關係,孩子們缺乏有效的衝動控制,這時的他們會立刻作出反應,通常會超出他們的有意識的控制能力。

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是逐漸形成的,到三歲左右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和神經系統的日趨成熟,這兩方面的共同影響會使大多數咬人的行為減少或消失。

二、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家長要怎麼辦?

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家長要先冷靜下來,不要帶著情緒去解決問題。

首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願意跟你講述事情發生的原委和過程,然後家長可以幫孩子分析原因,並給予孩子相應的建議,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後盾。

其次咬人的孩子必須得到家長認真的監督和看管,尋找孩子咬人的動力和習慣,是在一天中某個特定的時間咬人嗎?或許是他餓了或者累了的時候,或者是身邊發生太多事情的時候,如果你發現了不良事件發生的規律,就要在那些時間和發生事件時保持格外警惕。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出牙和咀嚼的需求也會引發咬人,可給孩子提供胡蘿蔔條或蘋果片,葡萄乾或有汁的橙子瓣等,食物能夠給孩子提供所需要的刺激,並能以更合適的方式滿足孩子咬的衝動。如果孩子上幼兒園,也可以給孩子隨身著可練習咬膠,掛在衣服上或者放在孩子可發拿得到的地方,引導孩子當有想咬東西時可以去用。

三、如何處理孩子發生的不良行為

即使家長做到了認真監督,有時不良的行為往往還會不斷出現。一旦發生咬人的情況,可以採用以下三個基本步驟阻止進一步的傷害。

1、阻止進一步的傷害,立即將兩個孩子分開,並檢查傷害的嚴重程度。

這時家長要保持平和而堅定的情緒,帶打人的孩子暫時離開,並將其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可以陪孩子再找一個玩具,或者告訴孩子,「當你能做到友好時,就可以再和小朋友一起玩。」注意:斥責或懲罰孩子是沒有幫助的。

2、給時間讓兩個孩子都得到恢復,照料傷口和傷心的感受。

當一個孩子開始理解其他人能夠感覺到他的感覺,並學著說出相關感受的名稱,傷心、害怕或快樂的感受時,孩子的生理髮展就跨越了一大步。

3、對兩個孩子都表達出同情

事件中的兩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傷心痛苦和沮喪,即使是咬人的孩子,也需要知道你依然關心她。家長用一種平靜語氣,將你孩子的感受「映射」給他,可以說,「兒子你看上去很生氣,或者被老師批評了,你一定很委屈吧。」給出些線索,可以幫助孩子將自己的感受和當時的行為聯繫起來。

四、家長也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在與爸爸討論孩子打人事件時,爸爸表態,如果發生了無可避免的問題,我寧願自己的孩子是打人的那個,好過受傷的那個。

我的第一反應是,「你這樣教孩子不對吧?讓孩子打人?」

「遇到問題或挨欺負了,可以找老師,找身邊的人求助呀!」

「如果當時老師當時不在,沒人願意幫助他,或者遇到壞人了呢?」

當然,遇到問題要理性解決,不應該教孩子動用武力解決。

可當學步期的孩子發生衝突、或者做出傷害其他小朋友的行為時,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足以為自已呼救和進行辯解,這時教會孩子有自我保護意識很重要,避免孩子在幼年成長發展階段,受到心理和身理的雙重傷害。

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和善、體貼,那麼父母必須擁抱孩子,而不是打孩子,你必須顯示出同情,而不是懲罰,要傾聽,而不是憤怒的抨擊,你的技能會變成孩子的技能。

愛人的想法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家長在教育孩子遵紀守法,為人為善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在面對危險時,更要有自我保護意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_DVGWwBmyVoG_1ZWdk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