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97)
問:感知論對人類的作用方式就是理論傳播嗎?
答:理論傳播是必要的基礎性方式,但隨著人們對感知論的了解與運用,部分早醒者的三觀改變之後,其理念的影響與擴張就在人的行為活動中展開。人們三觀的體現往往是通過無言的態度,而人們的生活態度則是互相感染的。特別是價值觀,它在無形中決定著人們對生活的選擇。當感知論形成了一種有效的生活態度,它會以無形的方式傳播開,形成蝴蝶效應,並在不長的時期內傳遍全人類。而價值觀將以更具體的方式在生活實踐中展開,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狀態,比如,當人對財富的觀念轉變,不再注重攫取而注重利用,不再注重其價值而注重其感知效果,人們的生活品質就會立即得到改善。

當人們淡化了競爭觀念,他人轉變為感知對象關係,他人的狀態決定我的狀態,人與人的緊張關係就會很快得到改善;當生命對存在的選擇性利用轉變為感知性整體存在觀,人們從存在的方方面面獲得感知信息,人與存在就不僅僅是一種利用關係了。隨著對感知論的深入了解,科學會轉變其認識立場,不再是一個朝向真理的證偽過程,「真」的意義改變,當一切存在有了感知的前提,科學追求感知之真,那麼科學就是一個證真的過程,真是什麼?真就是感知存在的真相,在人們利用科學手段求真的過程中,人們就會不斷獲得真實有效的存在,這時,科學的追求與人的願望以及存在的目的與意義全部合為一體,這就是整體的感知存在,絕不是我們想像的天人合一境界,因為一切存在並非是合起來,而是分不開,再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將這些元素一一分開。
問:感知論對人最大的作用是什麼?
答:使其知道,這是感知論的首要作用,人知道一切和不知道有極大的不同,不知道的人是迷惑飄忽的,始終找不到一個穩定的立場,更找不到正義行為的理由,人只能膽戰心驚的生活,充滿疑慮的審視一切,特別是人讓自己處於不明就裡的客觀現實中,人更是時時處於悽惶與驚恐中。因為一切隨時會改變,因為這個改變的來由人們並不知道,這個不知道是對人最大的折磨。

我們猶如被核心真實拋棄在外的棄子,無可歸依,無從知道一切,只能不明不白地忍受一切。不知道是人們最難以忍受的事實,是人類永遠無法消除的遺憾與恥辱。嚴重的情況是:不知道使一切喪失了理性的根據,人為樹立的理性常常發展為非理性;不知道使正義喪失了存在的理由,任何非正義的行為都因為不知道而獲得了各自的理由;不知道使人喪失了自由立場,不知道如同豎在人們面前的高牆,徹底堵死了自由的通道;不知道使人無根無底,更使人無法無天;不知道使人不知所由,也不知所終;不知道使人棲居一世、流浪一生……非常矛盾的是:人們對於世界知道得越多,就越是不知道;人們知道的事物越複雜,就越不知道事物的來由;人們越是創造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越不知道使用這些方法達到什麼目的;人們越是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就越是解決不了人與人競爭的矛盾關係;人們越是創造了眾多理論,就越不能用理論來解釋存在與人類的根本問題;人類越是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就越不能滿足人心的慾望;文明越發達,人倫越衝突;科學技術越發展得迅速,人們就更加快速徹底地丟失自己;人類越是想超越現實存在,也就越來越接近最終的毀滅……這些,都是「不知道」造成的後果,最弔詭的是,人類的智慧與創造能力絲毫不能消除這個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在人類努力行為的相反方向,人類的一切努力、一切進步和一切發展都與之背道而馳,人類對這個不知道無能為力。
問:感知論對這些問題開具什麼處方?
答:使其知道。感知論將世間所有顛倒的道理都顛倒過來,它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人知道。感知論重新解釋了物質、生命及存在的一切,可算這世界上從未有過的「反對論」。

認識、理解並接受感知論的人,會知道物質不是客觀存在的,也不是主觀存在的,物質在生命的感知中存在;會知道生命與物質都是感知運動體,且不能將其分開單獨存在;會知道一切事物的目的在於感知,人存在的目的就是感知存在的愉悅;會知道感知為一切存在的限度,這個限度創造了大千世界;會知道人與物質是整體存在關係,並非依賴與利用關係;會知道人與人是相互感知的對象關係,並非同類生命的競爭關係;會知道生活的一切手段都是過程,而一切過程都為了人的感知;會知道存在的目的就是人存在的目的,人感知存在的愉悅就是存在的最佳狀態……人知道了一切的來龍去脈,人知道了一切的開始和結束,人知道了所有知道後面的緣由,人知道了可以知道的起點和不可以知道的終點,人徹底取消了不知道,所有該知道的我們會陸續知道,所有不知道的我們再也不妄想知道。這時的人就是完全自明的人,自明不是全知,是知道了根本,是知道自己可以知道什麼而不可以知道什麼,人永遠告別了不可知論。(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