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名醫生: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是一件快樂的事

2019-11-29   上海遠大心胸醫院

他,高大帥氣溫文儒雅,典型的上海人形象;

他,醫技精湛關愛病患,是大家口中的好醫生;

他,堅持為民定期義診,是偏遠山區人們的「保護神」;

他,是肖亦敏,一名用手術刀在死神面前搶回一條條生命的心外科醫生。

謙和儒雅而又不失果敢堅毅,一定也是肖亦敏醫生給你的第一印象吧。

肖亦敏,上海遠大心胸醫院的副院長、心臟外科主任,心血管外科研究室專家。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一直從事心血管疾病診治工作,曾任職於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外科。

肖亦敏擔任的社會職務有:

  • 上海市醫學會首屆心臟大血管分會委員;
  • 中國醫師協會心外科分會大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 中國醫師協會心外科心血管介入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
  • 第九屆徐匯區青聯委員。

由於工作出色,先後被派到北京阜外醫院和北京安貞醫院去學習相關技術。從醫多年來,憑藉高超精湛的技術、以病人為中心的大醫之心,讓無數心血管患者走向康復。

肖亦敏深耕心血管外科近二十載,是國內早期開展跨學科心臟雜交手術的專家。

肖亦敏談到,「我從學醫開始,就很喜歡醫學研究的精深和醫療技術的精進,大學畢業以後,就決定在心臟外科領域做深入的研究,自從來到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加入這個心胸疾病專科醫療團隊以來,開展了大量醫療、科研、教學方面的工作。」

截止目前,肖亦敏醫生獨立完成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心臟疾病及心包炎等手術病例無數。複雜重症先心病矯治、「外心人」手術、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微創小切口下手術、大血管外科等臨床經驗十分豐富。

近年來,肖亦敏醫生致力於研究心臟雜交手術這一心臟領域前沿技術,取得了突出成就。何為一站式雜交手術?俗稱開胸介入心臟手術,是把原本對心臟病「分而治之」的心外科手術等與心內科介入治療和影像學診斷等集納起來,同時實施,以求取得1+1>2的效果。

以大血管疾病中的主動脈夾層病種為例,大多數是可以介入治療,但有部分患者的病情介入治療有難度,可以先通過一些小的簡單的外科手術,就可以進行介入治療。使本來不能做的介入手術,通過一站式雜交手術完成了。

上海遠大心胸醫院一站式雜交手術室

2012年,在肖明第院長、肖亦敏主任等的牽頭下,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建成了上海第一間用於心髒手術的一站式雜交手術平台。7年的時間,做了1000多例雜交手術病例。

針對此項目的開展,肖亦敏談到,如果我們採用雜交手術,將心內介入與外科兩種手術在同一個病人身上開展,可具有創傷減小、心臟不停跳,手術時間縮短1/3等優勢。患者可一次性做完兩種手術,不需在手術室之間轉移,手術風險和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

有人說,醫生,是病人和死神之間的最後一道門。他們用生命守護生命,更是每天都與時間賽跑,從不辜負與患者的相遇。

對於一個心臟外科的醫生來說,主動脈夾層這類疾病是他們心中的痛。為什麼這樣說是有原因的,主動脈夾層作為心外科少有的急診病種之一,可謂是異常兇險、災難性的疾病,被稱為「一顆隨時會引爆的不定時炸彈」。

很多時候患者因未得到及時救治,醫生不得不面臨生命的消逝。而且主動脈外科也是心臟外科手術中風險非常高、手術時間漫長的高難度手術之一,常常被比作為「艱苦卓絕、浴血奮戰」,對術者技術經驗、身心與體力的考量以及整個團隊的配合都是巨大的考驗。

2018年,一名急性胸痛,高度懷疑是Ⅰ型主動脈夾層患者由於當地醫院條件有限從河南駐馬店轉運到上海遠大心胸醫院急診,夜裡10點入院,患者已經神志不清。經過完善相關檢查,確診趙先生是Ⅰ型主動脈夾層合併心梗,其中右冠脈主幹血管近段節段性狹窄約80%~85%,十分危險。

肖明第院長、肖亦敏等眾多院內專家及醫務人員徹夜商討手術方案,最終決定第二天一早為患者實施「升主動脈置換+主動脈瓣成形+全弓置換+支架象鼻術+冠脈開口成形(備:冠脈搭橋術)」手術。

儘管有了方案,但是手術風險還是很大,早上8點開始,經過肖亦敏與團隊10個小時不懈努力,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手術非常成功。

綠色的急診通道、高效的團隊配合以及肖亦敏過硬的手術技術都是保證搶救成功的關鍵!當晚6點左右,趙先生被送進了重症監護病房,生命體徵穩定。

肖亦敏醫生表示,主動脈夾層病因中很常見的就是高血壓引起。當下進入冬季,容易導致血壓升高或不穩定,主動脈夾層風險很大。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控制血壓,切勿擅自停藥。

另外,肥胖、抽煙喝酒、熬夜、精神焦慮緊張等也是誘發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防範,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

醫生這份職業,給人的感覺看似很光鮮,但在這光鮮的背後卻是超強度的工作與不為人知的艱辛。

上班時,肖亦敏每天要在7點半前趕到醫院,8點開始查房。一般在查房後的20分鐘,忙碌的肖亦敏就得站在手術台上,開始為病人做手術。「特別忙的時候,我一天會做三、四台手術,每個手術大約2至4個小時。有時候一台手術就要連續做十幾個小時,我記得做過的一個24小時的手術病例,是一位五六十歲瓣膜病心衰的病人,患者屬於二次手術,當時堅持了將近24小時!」

我們知道,時間對於病人來說就是生命,尤其是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在手術的過程中醫生是不會因為吃飯、上廁所等事情隨意離開手術台而耽誤手術的。醫生之所以能夠堅持站立十幾甚至二十幾個小時為患者手術,都是靠著自己強大的意志力。

肖亦敏講,有時候手術會做到晚上十一、二點,回到家後,還要電話與護士聯繫,了解情況後才能放心入睡。「病人睡安穩了,才能睡踏實。」多年來,肖亦敏醫生已養成職業習慣: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接聽醫院電話,隨時掌握病人病情,隨時準備奔赴第一線。

醫生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擔當。肖亦敏經常外地義診,希望能給偏遠山區的心臟病、先心病等心血管患者帶來一些福音。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肖亦敏一直積極從事公益活動,經常外地義診。深入福建、貴州、安徽、河南、山東等省內偏遠山區走進校園和當地基層醫院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篩查及心血管慢病義診活動。

有時候,甚至一個月出去義診一次,一天篩查六七千人,聽診器把耳朵磨的出血、水土不服上吐下瀉等是常有的事。肖亦敏用行動詮釋了他的努力與堅持。

肖亦敏一直強調「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是一件快樂的事!作為一名黨員,要不忘黨員初心,牢記醫者使命,我的工作就是做好一名心外科醫生,實現個人的全面進步和患者的滿意康復。」

他用自己的力量,在心血管外科領域幾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從辛苦忙碌到沉澱收穫,彰顯著一名心臟外科醫生和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與初心。